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6584200000009

第9章 《汉书》篇

乞骸骨

【释义】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故事】西汉时,太子太傅疏广上书皇帝,说年事已高,工作力不从心,希望与侄儿一起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葬在故乡。皇帝痛快地批准了。他们离京返乡时,公卿大夫们都到城外饯行。他们知足不辱,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与晚节,被人尊为“贤大夫”。

下马威

【释义】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典故】《汉书·叙传》中有记载:“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故事】西汉时,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治安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时,当地的豪绅把以前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请豪绅,与他们交朋友。那些豪绅见此,就渐渐放松了警惕。班伯得知那些犯事人的藏身之处后,立即下令将其捕杀。很快,定襄就实现了安定。

天之骄子

【释义】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贡献的人。

【典故】《汉书·匈奴传》有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故事】西汉时,匈奴常侵扰边郡。汉武帝派兵出击,多次得胜。

公元90年,匈奴骑兵又侵占五原、酒泉,杀掠当地百姓。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等将领率军反击匈奴。匈奴单于丢弃了粮草、武器,却保存着实力。李广利大败匈奴。

这时,李广利家属犯罪下狱的消息传来,很担忧。谋士献计要他将功折罪。于是,他挥兵北进,浴血沙场。后来,匈奴单于又乘机领兵袭击李广利。他招架不住,便投降了。单于为了笼络住李广利,把女儿嫁给他。一年后,李广利遭到匈奴“丁灵王”卫律忌妒,被害死。

单于致书汉武帝:“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见利忘义

【释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典故】《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有记载:“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故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是至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最终把北军归周勃指挥。朱虚侯刘章控制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

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见利忘义。

投鼠忌器

【释义】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典故】《汉书·贾谊传》中有记载:“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故事】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

汉献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汉献帝连夸好箭法。

汉献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汉献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汉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汉献帝前接受欢呼。

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皇帝呢!”

犬牙交错

【释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中有记载:“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故事】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那些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迹象,刘邦又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刘邦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江山。

到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施行“领地削减”政策,削弱王侯们的势力,并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引起了诸侯们的恐慌,有诸侯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地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皇上能手下留情。”

汉武帝便改了一下方法,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这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牛衣对泣

【释义】比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

【典故】汉·班固《汉书·六赵尹韩张两王传》有记载:“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其妻喝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故事】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他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有一天,他生病了,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王章当了官,因看不惯汉成帝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千钧一发

【释义】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典故】《汉书·枚乘传》有记载:“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故事】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他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时,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在潮州,他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韩愈在潮州又没朋友,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

韩愈的朋友孟郊原本是尚书,信奉佛教,但也因得罪唐宪宗被贬谪到吉州去。到吉州后,孟郊听人说韩愈信佛教,有点疑惑,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接到孟郊的信,韩愈才意识到与和尚往来,引起了别人的误会,回信向孟郊解释。趁此机会,韩愈还对当时在朝的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公而忘私

【释义】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有记载:“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故事】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县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让他推荐适合人选。出乎意料的是,祁黄羊推举了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想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祁黄羊大力推荐儿子祁午,一点也不避嫌疑。

不论对方与自己关系好坏,只要是适合人选,祁黄羊都会大力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后来,孔子听说此时,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公而忘私。

市无二价

【释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典故】《汉书·王莽传》有记载:“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得到“安汉公”封号后,毒死了汉平帝,自称假皇帝,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王莽梦想能当真皇帝,派八个风俗使下去了解民情。那些风俗使回京讨好王莽,说百姓们丰衣足食、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市场买卖公平,市无二价。

王莽以为真是那样,后来便称帝,改汉朝为新朝。不过,王莽不切合实际的改革,很快带来社会危机。没多久,王莽就被推翻。

捕风捉影

【释义】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典故】《汉书·郊祀志下》有记载:“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故事】谷永在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高官厚禄。汉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说的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不再热衷于祭祀鬼神了。

贪生怕死

【释义】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典故】《汉书·文三王传》中有记载:“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故事】西汉末年,梁王刘立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任意杀害手下中郎曹将。汉哀帝大怒,派钦差到梁国捉拿刘立。梁王刘立感觉到事态严重,就脱去王冠跪地请罪,说自己贪生怕死并非对抗朝廷,只是等待朝廷每年的新春大赦。

束装盗金

【释义】指无端见疑。

【典故】《汉书·直不疑传》有记载:“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故事】汉朝时,郎官直不疑侍奉汉文帝。他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另一个的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怀疑是直不疑拿了。直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钱给丢了钱的人。后来,误拿钱的人回来了,把钱还给丢钱的人。丢钱的人感到十分惭愧。

不学无术

【释义】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中有记载:“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故事】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托付给霍光辅佐。刘弗陵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汉朝立下了不小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妻子霍显贪图富贵,想把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皇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

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

霍光死后,有人向汉宣帝告发此事。汉宣帝派人去调查。霍光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汉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雄才大略

【释义】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有记载:“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尚书》所称何有加焉!”

【故事】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农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家安定团结。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之言,独尊儒家文化。他广泛收罗人才,兴大学,抗击匈奴,好大喜功,不关心人们疾苦。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水滴石穿

【释义】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典故】《汉书·枚乘传》中有记载:“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故事】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常发生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以下犯上反常,必须下决心整治。

有一天,张乖崖在衙门周围巡行时,发现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从府库中偷来的一文钱。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家喻户晓

【释义】形容人人皆知。

【典故】《汉书·刘辅传》有记载:“天下不可户晓。”

【故事】有个女子叫梁姑。有一天,她家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孩子和她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发现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她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

后来,“户告人晓”逐渐演变成“家喻户晓”。

先发制人

【释义】原指战争中双方,先发动的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也泛指争取主动,指先下手为强。

【典故】《汉书·项籍传》有记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故事】秦朝末,各地纷纷爆发起义。看到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声势浩大,会稽郡守殷通也想趁机推翻秦朝。他请来当时避难江东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他们本身也熟悉兵法,深受当地百姓敬仰。项梁对殷通说:“各地纷纷起义,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发动起义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

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他的部下。此外,项梁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以身试法

【释义】表示明知法律禁止,还亲身去做犯法的事。

【典故】《汉书·王尊传》有记载:“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故事】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伯父抚养长大。他爱读书,放牧时总抓紧时间阅读。在阅读中,他渐渐地对书中提到秉公执法的官吏崇敬起来,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于是,他央求伯父备礼托人找狱长说情,成为狱长身旁听差使唤的小官吏。

王尊当了几年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儒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执法严正,逐步提升,王尊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太守。

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一到那里,王尊整顿吏治,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做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试法。

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安定郡很快太平起来。

一丘之貉

【释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典故】汉·班固《汉书·杨恽传》中有记载:“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故事】汉朝时,有个人叫杨恽。他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未成年时就成为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家人谋反,杨恽最先向汉宣帝报告。

事后,杨恽被封平通侯。当时,朝廷中贿赂之风盛行,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做中山郎后,革除了全部弊病,满朝官员都称赞他廉洁。

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杨恽骄傲自满起来。他与汉宣帝最得信任的旧友太仆长荣发生意见分歧。杨恽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汗流浃背

【释义】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典故】《汉书·杨敞传》中有记载:“敝惊惧,不知所言。汗流浃背徒唯唯而已。”

【故事】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汉昭帝执政,权势很大。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侯。

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担任不了丞相。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死去。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做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

霍光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

杨敞妻子颇有胆识,见丈夫犹豫不决,劝他:“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妻子索性直接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晋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皇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按图索骥

【释义】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有记载:“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故事】孙阳是春秋时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人们便把孙阳叫作伯乐。

伯乐的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伯乐写的《相马经》,也想出去找千里马。他见《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父亲:“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得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奋不顾身

【释义】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典故】《汉书·司马迁传》有记载:“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故事】李陵被汉武帝任命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入侵。他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很得朝廷信任。

在和匈奴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李陵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大逆不道

【释义】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

【典故】《汉书·高帝纪》中有记载:“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为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故事】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一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

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不屈不挠

【释义】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典故】《汉书·叙传下》有记载:“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故事】王商为人耿直,作风正派,继承父爵乐吕侯,当上汉成帝的丞相。

汉成帝三年秋,长安城谣传要发大水,长安城将会被水吞没。长安老百姓惊慌起来,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商量对策。大将军王凤惊慌失措,劝汉成帝、皇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丞相王商坚决反对,认为大水不可能突发,一定是谣传,皇帝和皇太后不能轻易撤离,否则会导致人心更加慌乱。

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汉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对他心怀不满。

王凤亲戚杨肜出任琅琊太守,没将琅琊治理好。王商要治杨肜的罪。为此,王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他。于是,他勾结同伙,诬陷王商。

汉成帝最后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不合时宜

【释义】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典故】《汉书·哀帝纪》有记载:“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故事】刘欣是汉成帝养子,二十岁即位做皇帝,即汉哀帝。哀帝经常生病。黄门待诏夏贺良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先皇(汉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汉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下诏改元了。但此后,汉哀帝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们反对。

汉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做了调查。得知他就是骗子,汉哀帝立即下诏说:“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不仅如此,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民以食为天

【释义】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典故】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故事】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为争霸天下,在敖山附近的荥阳、成皋一带,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刘邦的谋士郦食其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建议刘邦抢占敖仓,这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军粮,可以打持久战。刘邦采用了他的计谋,派兵占领了敖仓。由于楚强汉弱,刘邦被打败,损失严重,退至鸿沟附近的汉王城,闭关固守。项羽加紧了对刘邦的进攻,刘邦想放弃敖仓,撤离汉王城。郦食其得知这一消息,非常吃惊,赶紧对刘邦说:“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杖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他的意思是说,帝王成就大业,要靠人民,而人民则要依靠粮食生存。刘邦认为这话很有道理,就坚守敖仓,保证了粮食供应,最后夺取了胜利。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典故】《汉书·赵充国传》中有记载:“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故事】汉武帝后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掠地。汉武帝多次派兵西征,但都被打败。汉宣帝期间,汉朝也多次派兵前往作战,也没有取得胜利。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汉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向他征求意见。赵充国爽快地应承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后来,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方案,然后发动战争,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