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静静等待孩子的成长,
沉稳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自然会茁壮成长。
难带的孩子,一定要想尽办法多照看
有些孩子不善于控制感情和情绪,他们经常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还爱黏人,弄得妈妈狼狈不堪。寄到我这里来的烦恼信中有很多此类情况。与同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确实很难带。
第2章里也提到,我认为孩子小时候折腾人比大了之后再折腾人强多了,而且小时候惹事的孩子长大以后几乎都很懂事。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因为小时候让人操心,大了显得省心。还是因为省心的孩子小时候都淘气?话说回来,做父母的也挺奇怪,孩子省心,他们就懒得管了,而那些让人操心的孩子反而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帮助。换句话说,让人操心的孩子能努力尝试求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敢说敢做,生性顽强。
另外,这类孩子对父母有一种“爸爸妈妈一定会答应我”的信任感,正因如此,他们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你管管我吧!”这种强烈情感只能倾诉在值得信赖的人身上,而这个人多半是妈妈。即使被狠狠批评、臭骂一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要和妈妈说,孩子就是如此信任和依赖妈妈。所以,妈妈们要感到骄傲和自豪:“只有我才能养大这孩子!”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花在孩子身上的心思越多,越能教出好孩子,这是必然的。
自我肯定感的养成是最重要的课题
不善于控制情绪的孩子的家长通常容易搞错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一样,于是总是做一些无用功。他们经常对哭闹的孩子说:“别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妈妈不喜欢哭哭啼啼的孩子!”这么一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所以整天哭,怎么也忍不住。
因此,感情控制能力弱的孩子(成人也如此)往往自我肯定感也比较低,无法对自己产生肯定性评价。然而,要想学会控制感情的方法、与人和睦相处,自我肯定感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自己能够正面评价自己,所以才能重视他人,才能控制住情绪,友好待人。自我肯定感较低、不能认识到自己价值的人,干什么都容易气馁,而且是特别容易气馁。
来自父母的肯定对于提高自我肯定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这样就很好啊!”的确,感情控制能力弱的孩子在团体活动中可能不合群,家长也被折腾得头昏脑涨。为人父母,肯定觉得孩子不应该这样下去,但是我希望家长能够超越这种想法,从“孩子这样也行啊”的观点重新整装出发。我坚信一点,孩子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离开了“父母的肯定”这一出发点,就无法掌握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只不过,亲子间的相处也有可能出现迷茫,妈妈本身也很难控制自身的情绪,当你感觉到“大人孩子都身心俱疲”“不喜欢孩子了”的时候,最好还是早点咨询专家。不管孩子有没有患病,专家的建议都非常有效。
太难带的孩子会不会是“发育障碍”
当您怎么都觉得孩子带起来太费劲的时候,请教专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为不善于控制感情的孩子可能患有发育障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和艾斯伯格症候群,此类孩子没有智力上的障碍,但大多控制不了感情和情绪。
在本书选登的答复读者的信中,我有几处写到“或许有ADHD倾向”。虽然我使用了这样的字眼,但请各位家长不要误解,您的孩子未必就是障碍儿童。相反,有的回信中虽然没提到,但您的孩子也有可能患有发育障碍。另外,尽管孩子没有发育障碍,但是从家长和身边人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来看,孩子也有可能出现ADHD和艾斯伯格症等症状。
我本不应仅凭一封短短的咨询信就写出“可能患有发育障碍”的话。但是,我斗胆写出是有原因的。
儿童患有发育障碍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与健全儿童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请您想象一下富士山的形状,顶峰处有患重度自闭症的孩子,也有患重度ADHD的孩子,但在越是临近山脚的原野,患儿与正常孩子的界限就越模糊,越是无法掌握判断发育障碍的尺度。
视力也是如此。没有任何规定说视力多少度就必须戴眼镜,如果觉得给生活带来了不便,那就去专业人士那里配镜,摆脱由此带来的不便。孩子也是同一个道理。
重要的不是发育障碍,而是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和“痛苦”,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天真烂漫地度过每一天。
因此,很多情况下,专家的建议比较容易见实效,因为不管孩子有没有发育障碍,面对不会控制感情的孩子,应对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特别的话③ 如果家里或班级里有发育障碍儿童……
发育障碍儿童上普通学校就读好不好?
如何接受患有发育障碍的同学?
不要过度期待他们“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很多患有ADHD、学习障碍、高功能自闭症、艾斯伯格症候群等的孩子,虽然他们有发育障碍,但是智力发育并不迟缓,这样的孩子不占少数。此时,很多父母非常迷茫,应不应该告诉其他家长自己孩子有发育障碍?应不应该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就读?还是送到特殊学校比较好?
患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虽然在一对一的学习情况下理解力很高,但是在集体学习中,别人说的话通常根本听不进去。因此,即便跟得上低年级的课程,之后也会越落越远。
另外,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很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逼着障碍儿童“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发育障碍儿童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他们的能力发展不平衡,但我们不能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
试图补足他们缺乏的能力,试图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消除这种不平衡,都会导致孩子心灵破碎。
为此,教这类孩子时,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比如——
·视觉化教学
·具体明示
·规则、标准清晰
·一对一教学
只有用心教学,才能使所教内容在发育障碍儿童看来是有意义的事物,并作为概念固定在他们的脑海里。
相反——
·让孩子用耳朵听老师讲话,然后完成任务
·给孩子抽象的指示
·不个别指导
上述教育行为,发育障碍儿童很难理解,所以把握不了其意义和概念。
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教育孩子时要求他们“能够听指示行动”“能够感知集体气氛”,就会伤害到孩子,令他们失去自信。
如果孩子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那么去普通学校或者特殊学校都可以。
不被外人理解的悲伤,有可能成为无法适应社会的隐患
因此,家长最好不要仅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就武断地认为,“这孩子上普通学校没问题”。我们要咨询专家的建议,听专家说什么情况下去普通学校好、什么情况下选择特殊学校好。
如果家附近有特殊学校,您可以带孩子看看情况,以借读等形式体验一下,哪怕每周只去几小时也行,途径应该有很多种。让孩子感受一次,听听那里的授课内容,然后再问问孩子本人的想法。
家长往往想把孩子送到授课稍有难度的地方,期望能发挥孩子的能力。然而,真正意义上能够发挥能力的地方,都是那些略逊于自己实力的环境。
家中有几个孩子的家长,有的特别执著于普通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的话,下面的妹妹有可能受同学欺负”。但我觉得,通过得到班级同学及其家长的理解,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还有个办法,就是和班主任说清楚,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家长会等场合,向同学家长们作一下说明。
这些都好说,最令人担心的不是周围人的眼光,而是发育障碍儿童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或学校不被大家理解的时候,孩子会受到深深的伤害,我们大人很难觉察得到。如果长期处于缺乏理解的氛围之中,孩子心中“适应不了”“没人理解我”的想法就会愈来愈强烈,进而有可能演变为无法适应社会。孩子被迫忍耐不适应的环境,导致青春期和青年期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类事例很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苦恼于孩子患有发育障碍的家长,最好找一个合适的人咨询一下。比如,去附近的儿童咨询中心,那里会给大家介绍相应的机构或医院。希望各位家长与专家商量之后,给孩子提供最稳妥的环境。
请家长们千万注意:不能过多强迫孩子待在他不适应的环境。
班级里有发育障碍儿童时,应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们来个换位思考,假如您孩子的班级里有患发育障碍的同学,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
轻度发育障碍的话,孩子就是多少有点集中力不够,容易忘东忘西,不过也不乏妨碍课堂教学、暴力打人的情况。
最近,有关发育障碍的知识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向班主任询问某某孩子是不是患有发育障碍。但是,未经孩子监护人的同意,教师不得把孩子患有发育障碍的事情对外公开。而且,不想把孩子病情公之于众的监护人绝不占少数。
孩子有发育障碍,父母心里都纠结不已:“孩子怎么才能变成‘正常儿童’”“我想让孩子尝试一下去普通学校”。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痛心地感到,他们来找我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他们自己有个盼头。可是,障碍儿童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要纠结很多、很多年,心里才能跨过这道坎儿,接受现实。
我有时会专门面向障碍儿童的家长举办讲座。每当我说到“各位要接受您孩子的现状”,就有很多家长低下头,手擦眼角。无法接受孩子的病,心有不甘,这样的家长太多了。如果班级里的同学家长们,都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和不甘就好了——障碍儿童的父母,痛苦地纠结着,请大家多多支持他们!
引导孩子们把发育障碍儿童的行为看成其个性
只要班级里有患发育障碍的同学,不管有没有人给孩子们解释这种疾病,他们都会感觉这个同学与众不同。不过,小孩子往往比较单纯和善良,他们不会由此认定那名同学是怪胎。
“××同学跑得快”“○○同学画画好”,顺着这种思路就有“△△同学有时突然尖叫”,孩子们对发育障碍儿童接受得很自然。
这是一种非常健全的思维方式。
因此,“实际上,△△同学如何如何”,家长们没有必要这样刻意向孩子解释一番。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能秉持初心,自然地接受有缺陷的人。
如果障碍儿童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可以找老师或保育师商量:“有这么个情况,我家孩子有点儿小问题,您能不能帮忙照看一下?”这样一来,老师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家里,家长们也不要告诉孩子“△△同学有发育障碍”,而应该向他解释,“听说△△同学害怕别人突然靠近他,有的小朋友害怕狗靠近自己,原来也有小朋友害怕人靠近自己呀!”孩子理解这种情况之后,就会加以注意了。
注释: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是,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