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永远“惯不坏”,关键你要这样带!
6597000000005

第5章 在家得到的爱越多,越容易融入集体生活

想要孩子与朋友倾心相交,

家庭里必须有温馨时刻。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就无法融入集体

最近,好像有很多人武断地认为:“能够早早融入集体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从读者的咨询来信中,我也能感觉到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做事不与他人合拍。

确实如此,与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光,这点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也经常说:“即便没有父母,也有很多人过着幸福的人生。但是,完全没有朋友的孩子,却很难拥有幸福。”一个人不管学业多么优秀,不管体育多么拔尖,没有朋友的认可,他将无法找到自信,也不会善待自己。人际关系就是如此的举足轻重。

但是,在建立“与他人的关系”之前,必须构筑好牢固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子关系应该在两三岁之前确立起来。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而言,妈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哭了有妈妈哄,妈妈随时都陪在身边,时刻守护自己,这种最基本的信赖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孩子才能信赖幼儿园或保育园的老师,才能信赖同龄的小朋友们。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好比孩子心中有一只玻璃杯,杯子里注满了妈妈的爱,如果母爱多得盛不下了,孩子就能把溢出来的装进水壶里,带着它和小朋友出去玩儿。至于玻璃杯的大小,每个小朋友因人而异。杯子小的,马上就能装满,就是说孩子容易满足。但是,杯子大的话,可能要花更多时间才能装满,相当于孩子渴望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更长。对母爱的需求和孩子年龄大小没有关系,妈妈只管多陪孩子就是了。只要杯子里的母爱足够多,孩子自然而然就能顺利走进朋友圈。

孩子对母爱感到满足时,就能在保育园待得住

我认为,孩子可以痛痛快快地不再黏着妈妈是4岁以后的事。幼儿园原本只收4岁以上的儿童,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逐渐感受到集体的快乐。有的孩子已经4岁了,却仍然对集体不感兴趣、避而远之,家长可以解读为,“他还没有完全满足于和妈妈的亲密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集体生活孩子想体验多少就能体验多少,所以家长要沉住气,“现在这段时间就让孩子在家充分享受母爱吧”。

由于工作关系,很多妈妈把不满3岁的孩子送到保育园,将来这种情况可能越来越多。

我丝毫不认为妈妈去工作有什么不妥,也不认同职业女性带不好孩子一说。我母亲当年就是和父亲一起干农活儿,从早忙到晚。孩子妈妈出门上班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

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情况与以往有所不同。妈妈上班把孩子托给别人带,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必然有所减少,正因为如此,很多职业女性内心感到愧疚,对孩子有种负罪感:“我给孩子的爱是不是太少了啊?”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母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越好,这是个密度问题,关键在于亲子时间是怎么度过的。时间越短,质量就越发显得至关重要了。

孩子和妈妈一起待在家里的时候,妈妈的整体形象就留存在他的脑海里,他每天带着对妈妈的依恋去保育园,并以此作为心灵的支柱,在那里度过数小时。只要妈妈给孩子留有和蔼、温馨的印象,他就能在保育园待得住。另外,在回家后到临睡觉前这段时间,尽管只有两三个小时,只要孩子能够充分得到妈妈的疼爱和关怀,他就能保持着美好的记忆,第二天就会愿意去保育园。所以说,妈妈工作绝不是坏事。

因此,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时间越短,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浪费这几个小时。我希望孩子妈妈们能够优先考虑与孩子的共处时间,不要对孩子说:“妈妈累了,让妈妈休息一会儿!”“妈妈还得收拾屋子、洗衣服呢!”我们要满足孩子的愿望,这点做到了,孩子就能融入到集体之中。

母爱越不满足,反而越不愿意回家

早上去保育园的时候,有的孩子哭个不停,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妈妈。这类孩子多半是在母爱上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且,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越是这样的孩子,放学了妈妈来接的时候,越不愿意回家。

大家通常认为,早上离不开妈妈、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见到妈妈来接自己,那肯定得狂奔过去的吧。实际上大家都想错了,那些满足于母爱的孩子才会痛痛快快地上学,然后放学时飞跑到妈妈跟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敢打包票,因为我与保育园的保育员们坚持学习、交流长达三十年之久。

孩子上学时不让妈妈走,放学时又不想跟妈妈回家,对于这种情况,妈妈要心里有数,“这孩子和妈妈没待够”。认识到这一点,妈妈就应该在家里多宠孩子、多陪孩子。等到孩子对母爱感到满足的时候,他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必然会有所改观。不仅仅是幼儿,小学生也是如此,请家长们谨记!

特别的话④ 在复杂的社会里,要教孩子“相信别人”吗

在恶性犯罪接连不断的今天,应该如何传递信赖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和恶念

孩子被卷入犯罪的事件接连发生,做父母的肯定很担心,因此害怕孩子接触外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向外人释放自己的善意。正因为时代如此,我们更要学会相信别人的善意。

世上有坏人,有可怕的人,但好人更多,父母要如实地教给孩子。

前几天,我开车迷路了,向两个学生问路。他们俩认真想了一下:“用嘴说不太清楚,还是我们带你去吧!”于是他俩在我车前面(那可是车道!)跑起来,一直跑到我要找的地方,这俩孩子心很善!

就像这样,世上好人多得很!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从头至脚都是善念的,任何人都是善念和恶念并存,必定如此。“不许对人有一丝恶念”这种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任何人都有恶念,我们自己也有。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把孩子培养得能够相信别人的“善念部分”,而且能够传递自己的善念。

因为被父母珍爱,所以才懂得珍爱自己

我们必须努力塑造出人人互信的社会,必须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信赖感。不过,我这里说的信赖不是指“相信素昧平生的人”,各位千万别误解。

我指的信赖是指相信朋友、相信邻居阿姨、相信亲戚……我们要构筑一个能够与周围人互信互助的社会,构筑的基础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信赖关系”和“对自己的信赖感”(自我肯定感),这两者是建立相信他人善念的先决条件。

各位家长能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吗?

“相信”这个词可不能张口就说、随时乱用。现在有很多人无法真心相信别人,所以更愿意把“我相信你”挂在嘴上,但这样也无法把怀疑化为真信。

父母如果不能相信自己的孩子,就会变得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总想指挥孩子。

妈妈可不能这样,一定要告诉孩子:“你能来到这个世上做妈妈的孩子,妈妈太高兴啦!”“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这种心态培养出来的就是“信任”。

当然,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所以在家庭中教给孩子各种道理。

我也是如此。我也和妻子说过,希望孩子如何如何,但我后半句肯定会立刻接上“不过不行也没关系”。父母只要有这个认知,孩子就能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

因为被父母珍爱,所以才懂得珍爱自己。

因为父母被信赖,所以也能信赖他人。

我们更应该维护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家长的体面

以前,为了拍一档电视节目,我曾经去少管所取材。

当被问及父母的时候,这些少年犯虽然表达各异,但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点:“爸爸妈妈总是优先考虑他们自己的颜面和自尊,对孩子的颜面和自尊却置之不理。”

父母有自尊心,同样道理,孩子也有自尊心。

据少年犯讲,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根本不会优先考虑“孩子的自尊心”。

有个孩子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考重点高中落榜的时候,他对父母说:“不念A高中也行啊!”实际上他对他后来去的那所高中非常满意,过得也很愉快。没想到,当时他的家长气愤地说:“你考不上,我这张脸往哪儿搁?”

听明白了吗?这位家长想要的是“能考上A高中的孩子”,这和想要一只带有血统证明书的宠物是一个道理。孩子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点,内心很痛苦,自尊心被践踏得粉碎。

孩子的自尊心是最重要的。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的脸面可以通通抛到地下,踩上几脚都行。

父母一丝一毫也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给父母脸上抹黑”。

自尊心和体面得到了父母的维护,孩子就能感受到“被父母信任”,由这种信任,孩子进而认识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珍惜自己的人,才能珍惜他人,才不会走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