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朋友拿来一盒桶装方便面,指着上面的一行字让我看:本品不含防腐剂。“这东西能放几个月都不坏,没有防腐剂怎么可能呢?”她颇不相信地问。我笑道:怎么,放几个月就一定要加防腐剂么?你可以相信这一点:油炸方便面的确不含防腐剂。
要说到为什么要加防腐剂,先要知道食品是怎样腐败的。
世界上的微生物种类何止百万,但按照食品界的划分,无非三类:有益微生物、腐败微生物以及致病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帮我们制造酸奶、泡菜、酒、醋、酱豆腐……没有它们,生活就太乏味啦。腐败微生物则让我们患上痢疾、肠炎甚至制造毒素让我们中毒死亡。但绝大多数微生物是不致病的,它们无非是和人类抢食品,自己享用之后把食品弄成腐败状态,所以叫做腐败菌。
食品加工和保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和这些腐败微生物作斗争。古人发现,微生物有几怕:首先是怕干,没有水分它就不能生长;其次是怕腌,盐、糖、酒加得足够多,渗透压高了,它们也受不了;第三是怕冷,到冷冻状态之后微生物就难以繁殖。
所以,当年孔夫子让学生用一束肉干交学费,而不是让他们扛来一大块鲜肉,就是为了存在家里慢慢享用啊。那时候没有冰箱,夫子这个主意还真是高呢。
到超市里细细看一看,那些不用放冰箱的食品,或者是经过罐藏的食品,或者是干燥的食品。饼干之所以能在室温下放一年,面粉、大米、挂面、白糖之类不会腐败,鱼片、鱿鱼丝、牛肉干之类能够当零食……都是一样的原因:水分足够得少。豆腐这种水汪汪的东西,是必须放在冰箱里的,还只能放几天;而饺子必须放在冰箱里,也是因为它不干燥。
方便面经过油炸干燥或者热风干燥,能够被微生物利用的水分已经除去,所以即便不加防腐剂,它也绝不会腐败,除非在储藏中再次受潮,才有可能长霉。
知道这个道理,就明白他们的广告是“废话广告”之一——所有的干方便面都不用加防腐剂,并不是少数品牌对我们特别体贴。在咱们的生活当中,这种“废话广告”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宣传“本品不含胆固醇”的植物油,等等。
方便面是否含有食品添加剂
朋友不好意思地笑道:道理一说我也就明白了,可平时没动脑子想过。对了,既然不含防腐剂,是不是它就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了?
我说:当然不是啊。如果是油炸方便面,其中必定含有抗氧化剂的。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含油脂的食品放在空气当中,过十来天就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味道,甚至是呛人的“哈喇味”,这就是脂肪氧化的结果。油炸方便面含有将近20%的油脂,它怎么会几个月不变味呢?
朋友恍然大悟:原来,方便面不怕细菌怕氧化。怪不得标签上最后一位写着“TBHQ”(含义见附录),这就是那种抗氧化剂吧。
没错!聪明啊!我表扬了她。其实前面那个“维生素E”也是用来起抗氧化作用的,只是它不如TBHQ那么有效罢了。此外,方便面是用棕榈油炸制的,它是一种不太容易氧化的油。如果用大豆油来炸,那可就麻烦了。对于有油的食品来说,包装最好能够隔绝氧气,真空充氮之类,尽量避免氧化的麻烦。
她点点头:原来,有时候食品添加剂还真是不得不加的东西。没法子,也只好把TBHQ一起吞下去了,总不能吃一股哈喇味的面条吧,听说氧化的油脂让人衰老啊。
进口食品的安全真相
很多人认为,外国的食品才是安全的,进口就等于优质。甚至有些人宁愿花高价购买走私进来的外国牛肉和外国奶粉。外国食品真的就没有安全事件?它的产品真的每一个品种和批次都那么安全?这种崇洋情绪导致的盲目信任,实际上根本没有事实依据。因为,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也并不能完全拦住企业的牟利欲望,也很难杜绝生产中偶尔发生的质量事故。至于那些发展中国家,自然更不必说了。再说,人家就肯定会把最优秀、最安全、检验最严格的产品输出到中国么?这种天真的想法恐怕也是一厢情愿吧。
现在就给大家复习一下国内外媒体曾经发布的一些消息。其实这些在国际新闻中也经常报道,只是多数人对外国食品的安全事件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对国内的事情印象深刻。
就拿我们的东邻日本来说,他们一向以苛求食品安全性而著称,对进口食品的要求极为苛刻。即便如此,近年来日本国产食品也是安全麻烦不断。
2007年夏季,日本北海道的一家肉品加工企业以猪肉冒充牛肉,被媒体曝光。日本农林水产省为此设置了“食品举报电话”,结果平均每月举报电话多达300多次。这些举报使一系列食品丑闻浮出水面——名店老铺们篡改食品保质期的事情陆续被揭露出来。以白猪肉冒充黑猪肉、用猪肉冒充牛肉、用外国牛肉冒充日本牛肉、用生蛋多年后淘汰的鸡冒充名鸡……种种意想不到的掺假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信任感。
在一系列食品丑闻当中,影响最大的是毒大米事件。据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等媒体2008年9月6日至20日连续报道,日本某大公司将农药残余超标、发霉且完全达不到食用标准的工业用大米,伪装成食用米,卖给了酒厂、学校、医院等370家单位。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一涉案中间商自杀身亡,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白须敏朗辞职。2008年9月19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太田诚一承认对该案处理不当,也引咎辞职。
这起倒卖污染大米的事件尘埃尚未落定,又爆出东京大学附属农场“出售使用违禁(含水银)农药生产的大米”的丑闻。据称,在1997年至1999年的3年时间里,农场技术员将醋酸苯汞这种违禁农药用在实习稻田当中。3年时间里,共生产出3.6吨含汞大米,并陆续销售给教职员工和消费者,学校和医院伙食中使用了超过150万份可能含有自“问题米”淀粉的煎蛋卷和蛋包饭。
欧洲的食品一向价格高昂,而且对畜产品的品质有较高要求。不过,最近十多年来,欧盟的畜产品麻烦不断。其中人们略有了解的是1999年和2008年的二英污染事件。二英是人造物质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高度蓄积性等特点,1997年被定为一级致癌物。
1999年,欧盟多个国家的畜禽产品爆出二英超标事故,肉、禽、蛋、奶及其相关加工品当中的二英含量超标十几倍到几百倍,甚至有的产品超标上千倍。当时,我国也紧急撤下了来自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各种品牌的奶粉,换上国产奶粉。
后来的调查证明,是比利时一家公司引起的麻烦。他们专门收集畜禽生产中的废油,以及一些废弃植物油,送到油脂加工厂,加工之后再卖给饲料生产厂家(和地沟油还真有点像,只是它送给动物去吃……)。由于装废油的油罐没有经过认真检查,其中含有废机油,结果在加热处理过程中就产生了大量的二英。这些添加了废油和机油的二英污染饲料又卖到很多欧盟国家,结果造成一场波及几十个国家的全球食品安全风波。
不过,时间会让一切淡忘。不仅中国人淡忘了这事情,欧洲人也一样。2008年12月,爱尔兰又出现了二英污染的猪肉,原因也是饲料里面添加了被污染的配料。这次的麻烦波及了全球25个国家,我国也把从欧洲进口的肉类产品撤下了货架。
可见,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能发生。人们可能还记得1986年后蔓延不绝的疯牛病吧。它的原因就是饲料供应商把动物的内脏、骨、头等废弃部位粉碎之后,又配合到动物饲料当中去。也就是说,唯利是图的饲料生产商和饲养企业们,让本来素食的牛羊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肉食动物,并且是吃自己的同类。疯牛病的病毒最早如何产生尚不清楚,但它从饲料里逐渐传播开来,并与人类的克雅氏病密切相关。目前欧洲、美国、日本都出现过疯牛病,因此我国禁止从这些疫区进口牛羊肉等畜产品。
忠告各位,千万不要因为迷信外国产品,就随便食用未经检疫的走私进口肉类!吃患有疯牛病的病牛产品可能带来克雅氏病,这种病有100%死亡率,完全无药可医。
再看看中国妈妈们最为信赖的洋奶粉,看它们是不是几十年从未出过问题的放心产品。
1999年,欧盟奶粉因受二英污染在全球下架,我国也紧急把从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进口的奶粉换成国产奶粉。
2005年,日本雪印乳业的奶粉等三种产品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产品全部召回。
2002年,美国惠氏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幼儿豆奶粉因为坂崎肠杆菌而被召回。同年又有一批奶粉因为亚硝酸盐超标而被召回。
2002年,德国美乐宝奶粉也因为坂崎肠杆菌而被召回。
2002年,丹麦产荷兰多美滋奶粉因为金属污染和润滑油污染被全球召回。
2002年,美国雅培奶粉因为金属污染和润滑油污染被全球召回和销毁。
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和冰淇淋被检出二英超标。
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为坂崎肠杆菌而被召回、销毁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2005年,雀巢金牌成长3段奶粉因为碘超标被召回。
2006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为金属颗粒污染被召回。
2006年,10万公斤进口奶粉被查出亚硝酸盐超标而被退货。
2007年,日本明治婴儿配方奶粉因锌含量不合格被召回。
2008年,美国雅培奶粉因为密封不善造成氧化而召回。
2008年12月,美国主要品牌雀巢、雅培等均被检出微量三聚氰胺。
2009年,澳大利亚进口的百乐斯奶粉中查出坂崎肠杆菌。
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25.25吨新西兰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149.875吨新加坡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有二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有机婴幼儿奶粉共53吨检出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磷;另有171.775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检出锌超标。
再看看下面链接附表中,一个月里从进口食品中查出的铅、砷、汞、亚硝酸盐、各种致病菌、违禁药物、违法添加物等,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如果每一种都当成食品安全大事来炒作,我们是不是会说进口食品也很恐怖呢?
这里提起一些外国食品安全事件,附上一份进口食品检测不合格名单,并不是为了给国货开脱,而是让大家对待食品中的不合格产品有一个平常心——不必把外国的食品想象得那么十全十美,也不必把自己国家的产品说得那么不堪。食品企业在生产当中偶尔有安全事故,是哪个国家都会发生的问题。重要的是及时召回产品、消除损害,预防事故再次发生。
其实,消费者所期待的,并不是所有食品永远百分之百合格,而是一种透明性更高的制度。消费者有权知道哪些产品在抽检中出现了问题,哪些产品能让他们放心消费。在每一次安全事件当中,人们最不能容忍的是两个地方,一是生产者漠视消费者的健康,明知有害还故意添加非食用物质;二是管理体制不透明,明知产品有问题却不向大众说明情况。人们宁愿坦然接受真相,也不愿意被蒙在鼓里。
一定要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食品品质的管理必然会日益严格。除了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之外,其他问题都会日益改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只要吃新鲜天然的食物,做到营养平衡,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吃中国食品活到八九十岁没问题。
馒头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上海一家工厂用柠檬黄冒充玉米粉加入过期的馒头,然后做成玉米馒头的事,看得我胆战心惊……进入大超市的品牌馒头都真的合格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极限了。
说到这个上海馒头事件,是非常复杂、又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其中有五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分析,各位不妨一起抽丝剥茧,尝试着从纷乱现象中找到本质。
第一层:馒头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合法性
我不是管理人员不了解细节,但无论如何食品企业必须有相应资质,要有卫生许可,有食品的市场准入资格。其生产环境是否合乎国家相关标准?产品是否有QS(含义见附录)认证?工人健康和各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是否到位?产品的原料是否是合格的食品级原料?这些都涉及法律问题。如果生产环境不合格,但都得到了卫生许可和准入资格,那就要追究监管部门的责任。如果没有通过食品准入许可就生产销售,那么企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是违法的。如果没有要求认证和许可,就大量进某企业的食品,那就应当追究超市的责任。如果卫生管理不善,或者原料为非食品原料,就是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其生产行为是不合法的。
日常买的馒头,是塑料袋包装上有QS标志的产品。但愿它能够名实相符。
这一层次的问题,似乎媒体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