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
6621800000005

第5章 逃避不了的饮食危险(4)

第二层:馒头产品生产的标准和规范

对于包装食品来说,大多数产品都有相关的产品标准,并印在包装上面。然而,馒头、大饼、花卷这类没有包装的食品,包括饭菜、小吃等各种餐饮产品,大部分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加多少玉米面才叫做合格的玉米馒头,怎样叫做不合格?没标准可以遵循。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的时候,也没有把餐饮食品纳入应用范围当中。没有法律说这些产品不能加入食品添加剂,也没有人规定这些产品必须要监测色素、防腐剂、甜味剂之类项目。没有人要求这些无包装产品制定严格的食品标签,没有人要求这些产品说明其中到底添加了什么,加了多少,主要成分是什么……总之,监管部门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生产企业也没有准确的规则需要严守。

这样,就造成一个法规的空白。这么大的一个行业,事关老百姓的每日三餐,却没有相关标准和规范,监督力量又不足,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的事情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今天是馒头出问题,后天没准还有大饼、花卷、包子、煎饼……各种传统食品都可能被“揭”出问题来。

第三层,过期馒头是否能够回用?

任何食品都不应当篡改生产日期,过期之后就必须下架,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企业因此受到惩罚,是咎由自取。不过,过期的馒头怎么办?如果没有发霉变质,只是干了一点,是全部烧掉?当垃圾埋掉?实在有点可惜,也不符合低碳社会的理念,总要想办法利用才好。

馒头过期后的主要安全问题是长霉,和面包是一样道理。家里蒸的馒头放了几天,如果表面生霉,整体变干,一般会怎么办呢?在我小的时候,家里都选择去掉表层之后再利用。父母曾把干馒头切碎混在面浆中泡软再用来做鸡蛋煎饼,也曾用汤泡馍的方式掰碎泡在热汤里吃掉。那时候还真没考虑过什么过期食品安全性的问题。

父母这么做,孩子自然能够接受。可是企业这么做,人们就很难接受了。比如说,过期馒头确实没有长霉变质,这件事情谁来确认?重新制作馒头之后能不能达到质量标准?没有看到行业相关制度。同时,用剩馒头做新馒头,即便经过检验和消毒,即便做出来的馒头安全性没问题,质量达到标准,也必须告知消费者。事实上,这些企业完全没有告知。

过期的食品,当然不止馒头一种。它们后来都去了哪里呢?是拿去做成动物饲料,还是用来做成工业淀粉原料呢?这么一想,问题好像越来越大了……看来很有必要为此制定相关法规。

第四层,馒头可以不加任何添加剂吗?

面包里要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这一点人们心理上早就已经接受了,标签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添加剂的面包根本没法在超市卖,一天用不了就会变干变硬,两天就要生霉,而且口感很差缺乏弹性。现在的面包当中几乎都要添加面粉改良剂(氧化剂和维生素C)、面包改良剂(硬脂酰丙酸钙等复配乳化剂,还可能有酶制剂、植物胶、改性淀粉等)、防霉剂(丙酸钙或丙酸钠),此外还常有香精、色素、甜味剂、增香剂、酵母营养剂等。所以如今的面包放四五天仍然不长霉,质地仍然柔软。

馒头和面包十分相似,理论上来说,凡是面包用的这些添加剂,大半对馒头也适用。过去馒头是家里蒸,干点、硬点甚至长霉都没关系,自然无需添加什么;现在在超市卖,如果连两天的保质期都没有,怎么销售?消费者买了就必须当顿吃完?实在很不方便。所以,只要进入商业销售,馒头中加入各种食品添加剂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

有朋友说:“我就要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不要任何添加剂,不行吗?”真的不行。不加氧化剂,馒头就不可能是白白的,而是淡黄色的。不加氧化剂,馒头就不会那么膨大,“胖”不起来。等买到手里还是“胖”得可爱的柔软状态,没有变干长霉,离开乳化剂和防霉剂就做不到。除馒头之外,花卷、发面饼、包子、豆包、发糕之类各种主食品都有同样的问题。

目前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所有添加剂使用范围都没有馒头、花卷之类的项目,是因为法规滞后于现实,当初制定法规时没想到馒头不在家里做,而是转移给了企业大规模生产。

真正令人担心的,并不是在馒头中使用包括柠檬黄、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而是添加剂的数量是否超标,品种是否合适。众所周知,有些小企业、小作坊管理水平比较低,很难把握添加剂投放的准确数量。食品添加剂正规用量都很小,使用剂量都有严格限定,绝对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但现实中,餐饮企业和这些小作坊如果爱上了食品添加剂,用量超标、混合不匀、使用品种不合适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相应的部门监督和管理要跟得上。

第五层,如果添加剂无害,染色玉米馒头是否恶劣行为?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假玉米馒头中加入的各种添加剂卫生质量合格,添加量也不超标,仍然会有很大的社会危害,这是媒体没有提到的,但我认为是最大的危害之一。

谁会去购买玉米馒头等粗粮馒头?是那些关注健康的人。其中很多都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他们听了医生和营养师的忠告,决定多吃粗粮,于是把白面馒头换成玉米馒头。但是,他们买到健康了吗?他们买到的是染色加香精的白面馒头!其中没有玉米的营养,没有玉米中的纤维。他们的餐后血糖没有得到改善,他们健康生活的行动被欺骗了!

想一想,如果您的母亲患有糖尿病,她因为每天吃这种假粗粮主食,餐后血糖无法控制,长期来看后果将是多么严重?持续餐后高血糖会增加她癌症、白内障、肾功能衰退、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危险。可见,利用顾客追求健康的意识,在“健康食品”中掺假,是多么恶劣的欺诈!

分析了以上五个方面之后,或许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次的馒头事件,只是食品品质问题的冰山之一角。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超市采购主食和熟食品,越来越多的在餐馆就餐。如果对非包装食品和餐饮食品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管理,我们的食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真正的玉米馒头最多加30%的玉米粉,而且质地比较粗糙,弹性差。如果质地细腻均匀,必然是假玉米馒头,或玉米含量微乎其微。假玉米馒头的黄颜色来自黄色素,香气来自玉米香精。但愿消费者不要叶公好龙,追求细腻口感,无意中支持了这些假粗粮馒头。

煎炸用过的油还能再食用吗?

前天在微博上发了个帖子,说煎炸过的油不应当反复用于油炸。结果引来很多人反对,不是说我提倡浪费、不懂国情,就是说我不懂装懂,夸大其词。油炸几次能怎样?油脂怎么会水解呢?180°烹调怎么会让油变质呢?

说实话,看到这些话,真有点“秀才见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感觉。我感到,了解烹饪科学研究的人太少了,哪怕是学科学的人,对厨房里、菜锅里发生的事情也了解甚少。

也好,难得有机会,就好好说说煎炸用过的油产生有害物质的科学原理,以及为什么不能吃长时间高温加热的油。

日常烹调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它在没有催化剂存在,没有水,没有酸碱,室温条件下,当然不会随便水解。可是,在高温下煎炸过后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炸薯条。为何进油锅的土豆条很滋润,出来就变得表面干干的了?是因为薯条中的水分进入了油脂。油脂在水和高温的作用下就会发生水解。水分会在油的高温下蒸发,同时油脂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变得逐渐不适合人类食用。

翻开任何一个版本的《食品化学》教材或《油脂化学》专著,都有油脂高温劣变方面的内容,其中还专门有章节讲油炸过程中的油脂品质变化,有化学基础的人不妨看看。

“在油炸过程中,食物在约180℃下接触热油,同时食物和油脂也部分暴露于氧气当中。因此,油炸与其他标准化的食品加工处理方法相比,引起油脂化学变化的潜力最大……”

这些变化带来什么呢?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产物。

(1)挥发性物质 油炸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即便是饱和脂肪酸也可能发生氧化,不饱和脂肪酸更不必说。形成的氢过氧化物在高温作用下快速分解,产生挥发性物质,包括饱和与不饱和醛酮类、烃类、醇类、内酯、酸和酯类。其中很多挥发性物质都有毒,例如丙烯醛,已被确认是油烟中提高肺癌风险的因素之一。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时更容易氧化,所以产生挥发性物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饱和脂肪酸的减少,必需脂肪酸下降,维生素E极大损失。

油在空气中180℃加热30分钟以上,就能测出这些挥发性产物。

(2)未聚合的极性物质 如羟基酸和环氧酸类。它们是氢过氧化物断裂形成的烷氧自由基,再经过复杂途径形成的产物。这个过程让油脂的酸价升高。

(3)脂肪和脂肪酸的二聚物及多聚物 这些物质是通过自由基的氧化聚合而产生的,同时伴随着不饱和脂肪酸的减少。因为聚合作用,分子量显著上升,使油脂的黏度显著增大。用坏油炒菜会觉得口感发腻,油用热水涮不掉,也就是这个原因!要知道没有聚合的油脂,哪怕就是猪油、牛油,在热水中也是能够涮掉的。新鲜液体植物油用温水就能涮掉。

(4)游离脂肪酸 在高温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三酰甘油被水解成二酰甘油和脂肪酸,甚至单酰甘油和脂肪酸。这个过程也会让酸价升高。进入油脂的水分被不断蒸发,同时又会把挥发性物质带出油脂,就像水蒸气蒸馏一样。由于水分蒸发,油脂冒泡剧烈,又起到了搅拌作用,让水解反应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