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
6621800000008

第8章 食品添加剂是“绿眼妖魔”吗(2)

其实,这个新闻我听起来倒是不奇怪。因为真正的鲜榨果汁的确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一般的餐馆做起来恐怕会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从水果中直接榨果汁,要想提高出汁率很困难,成本相当高;第二,鲜榨的果汁很容易变色,放几分钟就褐变,质地不均匀,还容易发生沉淀,这可不是容易解决的事情;第三,由于季节因素,原料不断地变化,鲜榨果汁的品质很难保持一致,甚至有些原料会断档。

而消费者早就被那些果汁饮料吃刁了嘴,既不能接受果汁变色的事实,也不能接受鲜榨果汁不够甜、不够香、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事实。如果让他们等很长时间才能喝到,自然更不能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专业人员就能大显身手,由“科技”提供解决方案了。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用浓缩果汁调配。他们调果汁时,以浓缩果汁为主,配少量鲜果榨汁,然后加糖和水稀释一下。这种做法不违反道德,也不会引入什么污染。不过,这种果汁的成本仍然显得高了些。

如果走奶茶的路子,成本就不知道要低多少了。奶茶里面没有茶,是奶精、糖、香精和色素调出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秘密。现在的水果香精味道足以乱真,用糖、酸、增稠剂、水果香精、色素等兑水来配果汁,实在是轻而易举。人们都喝过果珍吧?它在配料表上诚实地告知人们,它是一种完全靠二十多种原料人工调配而成的、有很高技术水准的水果味饮料。然而,它的风味之好,实在是超过我们日常吃的橘子和橙子,对不对?在我国市场上,纯果汁永远卖不过只含10%果汁的果汁饮料,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鲜水果不是按人类的口味精确设计出来的,而果汁饮料却可以做到按大众口味来调配。

既然我们喜欢那些风味“纯正”,保存容易,又非常时尚的果汁,专业公司自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做出来。这一点也不奇怪,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法规禁止这种做法。虽然“果汁伴侣”里面的添加剂都属于国家许可的添加剂,但仍需要严格控制其使用量。考虑到家长很喜欢给年幼的孩子点鲜果汁,其中的添加剂使用不能不令人担心。

其实,使用食品添加剂来配制水果味饮料并不是罪过。市场上很多饮料就是这样配出来的。关键是,它的鲜果汁成分大打折扣,而添加成分数量较多,却打着“鲜榨果汁”的旗号来糊弄消费者,这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了。

需要好好思考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是想喝一种快捷又好喝的水果味饮料,还是一定要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鲜果榨汁?我们能够接受纯果汁容易变色或者不甜不香的事实吗?

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消费所谓的“鲜榨果汁”了。期望低了,也就无所谓失望了。真想获得水果的全部营养,还是自己买来鲜水果,劳动牙齿,在口腔里榨汁得好。

食品添加剂是做什么用的

在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松软得可以弹起来”,“柔滑得如丝绸一样”,“无与伦比地松脆”。消费者为那些美妙的口感所征服,于是欣然购买。其实,这些食品的美妙口感,毫无例外地来自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酸甜的糖果,香浓的零食,还是酥脆的饼干和柔软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剂的杰作。消费者的味蕾,拥抱着浓郁的香精;消费者的眼睛,追随着美丽的色素;消费者的牙齿,欣赏着带来脆爽的起酥油。

然而,也有一些食品如此宣传:“本品不含有防腐剂”,“本品不含有人工色素”,“本品不含有香精”……

消费者心有所动,认为它们更健康,于是欣然购买。其实,这些食品不含有防腐剂,未必不含有抗氧化剂;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防腐剂;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

其实,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很多消费者不这么想,总觉得添加剂是生产厂家骗人害人的东西。但是,只要想一想以下这些事实,就能明白,消费者自己有没有责任。

为什么自己家里的苹果切开来会变成褐色你还照吃不误,而如果超市中的苹果干、梨干是褐色,你却不肯买,偏偏要选择那些洁白或淡黄色的产品?如果你这样选择,就是逼迫生产者使用大量的亚硫酸盐抗褐变剂。

为什么自己家里的肉煮熟了就会变褐,而如果超市里的酱牛肉是粉红色,你却非常喜欢,而且嫌弃那些颜色发褐的酱牛肉?如果你这样选择,就是引导生产者使用亚硝酸盐发色剂。

为什么明知道牛奶是没有水果香味的,几小块烫过的水果也不可能带来多少风味,却喜欢那些带有浓烈水果香味的乳饮料和酸奶呢?为什么自己家里炸的食品稍微凉一点就会变软渗油,而外面卖的很多煎炸食品放了多久都那么挺拔酥脆,你就总是选择最脆最爽的煎炸食品呢?

为什么自己家里的馒头放半天就会变硬发干,而超市的面包几天都不会变干,你就专门选那些最松最软的面包,稍微干一点你就不肯问津呢?

可见,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当中,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在家做新鲜食品的好处,远不仅仅是避免食品添加剂。新鲜食物可以提供最平衡的养分,最多的保健成分,最多的膳食纤维,还能最好地促进免疫力。总之,用完全天然形态的食品原料在家烹调,虽然花费时间精力,却可以充分获得大自然赋予的健康好处。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健康特性。因为,天然食物中的健康成分,很难在加工中完全保留;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也只能存留非常短的时间,消费者应当接受这个基本事实。

如果不肯降低对食物的要求,又不肯自己购买新鲜食品自己制作,就只能与食品添加剂“和平共处”了。

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很多食品添加剂必不可少,例如低盐酱菜和酱油中的防腐剂,方便面和各种曲奇点心中的抗氧化剂,还有防止面包长霉的丙酸盐等。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然而,尽管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毒性都很低,但如果在膳食中的摄入量过大,仍有带来副作用的可能。同时,各种食品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食物成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详尽的研究。因此,优先食用接近天然状态的食物,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对于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儿童。例如,国外已经有不少研究报道,在让儿童远离各种加工食品之后,不少孩子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侵略性行为等都有所改善。也有研究发现,合成色素如柠檬黄等会妨碍锌的吸收,而酥脆食品中的明矾和氢化植物油等原料不利于智力发育。总之,家长应当尽可能不给两岁以下幼儿任何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包括彩色的糖果、甜味饮料以及添加味精和明矾的膨化食品。

对食品添加剂,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肯定它们对食品的安全、美味和方便所做的贡献,但消费者应当避免过度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接受食品的天然特性,重视食品的自然品质,从而明智地选择食品。最要紧的是,通过反思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树立正确的食品选择和评价观念,不再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而是珍视自然的风味,感激父母家人不辞辛苦烹调制作一日三餐的爱心,并把健康的民族饮食传统传承下去。

为什么都说自己“绝对不加防腐剂”

防腐剂在食品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不让细菌和霉菌在食品中产生毒素,或是大量繁殖引起疾病。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们是功大于过的。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加工业很发达,食物中毒也不多见,人们往往会忽视有害微生物的“威力”。

例如,有一种非常可怕的细菌叫“肉毒菌”,它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毒的物质——“肉毒素”。这种毒素只需1克便可以毒死200万人。还有一种可怕的霉菌叫“黄曲霉”,它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20倍,而肉毒素是氰化钾的2万倍。此外还有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历史上,它们不知害死过多少生命。如果食品的加工和储存中沾染了这些有害微生物,对消费者来说实在太可怕了。这种风险,无论哪一家食品企业也不愿意承担。

此外,由于微生物的活动,造成食品的变质、变味,也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防腐剂对人的危害极小。有的防腐剂的毒性比食盐还要低,却能够预防有害细菌在食品中的繁殖产毒,对人类的贡献实在不可低估。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安心地消费许多细菌容易繁殖的食物。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许多食品又注明“不含防腐剂”呢?它们是怎么预防病菌危害的?这就要从食物的保藏原理说起了。食物要想长期保存,无非有几种方法:一是降低水分含量。生命离不开水,食品如果太干微生物就无法繁殖。例如,方便面经过油炸除去了绝大部分水分,饼干被烤得很干,所以不加防腐剂也不会腐败。二是加许多糖或盐,提高渗透压,让微生物被腌得“脱水”,自然无法生存。果脯、蜜饯和咸菜、咸鱼的保存奥妙就在这里。三是杀菌隔菌。食品装袋或装罐之后再高温杀菌,把罐中原来存在的细菌和孢子统统杀死,而包装本身又是绝对密闭的,外面的菌进不来,自然就没有变质的担心了。罐头、软罐头能够保存一两年之久,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越来越挑剔。太甜的果脯、太咸的酱菜、煮得太烂的肉食、干得掉渣的面包、油腻腻的方便面,消费者都感到不满意。于是出现了低盐的酱菜、低糖的果酱、口感适当的肉食、入口绵软的糕点、蒸煮型的方便面。这些食品要想多保存几天,只好求助于防腐剂啦。否则,货物刚上货架就腐败了,工厂和商家怎么生存呢?

仔细看看食品标签就会发现,添加防腐剂的食品还真不少:按照国家规定,酱油中毫无例外地必须加入防腐剂——苯甲酸钠,否则它很容易滋生霉菌。苯甲酸钠毒性非常低,经过多年使用,并未发现在规定数量下添加会对人有什么危害。面包和豆制品中常常添加的防腐剂是丙酸钙或丙酸钠,它可以保证面包在一周内不长霉菌。丙酸钙在体内水解成丙酸和钙离子,其中丙酸是牛奶和牛羊肉中的常见脂肪酸成分,而钙离子甚至还有补钙的作用,它们都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酱菜、果酱、调味品和饮料中往往加入山梨酸钾,这种防腐剂也是无毒无害的,可以作为营养物质参与人体代谢,因此各国食品专家对它都比较放心。葡萄酒等果酒的防腐传统上用亚硫酸盐,但此时的使用数量非常微小,不可能对人体发生危害。如果添加的数量过高,酒中便会有明显的硫味,使产品不受欢迎。

总的来说,国家批准使用的防腐剂都是安全的,它们的毒性并不比每天吃的食盐高多少,完全不必因此恐慌。相比之下,如果盐吃得过多,对人体所产生的危害倒可能更大一些。

真正的危险来自个体食品摊和某些素质很低、管理极差的小企业。这些食品生产者缺乏食品科学知识,往往不遵守国家规定,或是应添加防腐剂而不加,或是无限制地乱加,或是使用国家不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防腐,给消费者带来威胁。例如,一些水产品销售商用甲醛来防止水产品的腐败,掩盖其品质劣变,是应当绝对禁止的。

为了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国家规定在2岁内婴幼儿食品中禁止添加除营养强化剂之外的任何食品添加剂,也包括防腐剂。这是因为婴幼儿的代谢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即使是对成年人无毒的物质也可能扰乱婴幼儿的代谢机能。例如,婴儿食品中不得添加盐和味精;甚至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做父母的不要随意给婴幼儿购买饮料、水果制品、糖果、点心等食物,除非它们是专门制作的婴儿食品。

抗氧化剂又是什么?

消费者恐怕想不到,在食品加工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不是怎样对付细菌,而是怎样对付脂肪的氧化。微生物的活动需要水分、需要合适的温度,只要控制这两项就可以制服它们;然而油脂的氧化却既不需要水,也不怕低温,只要有一点空气就能发生,这就很难对付了。研究发现,即使把食物保存在冰箱里,时间长了照样发生氧化变质;即使加热杀菌,也不能阻止氧化。

油脂氧化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它会使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被破坏,产生促进人体衰老的“自由基”和多种有毒、致癌物质。避免吃不新鲜的油脂,是健康生活的一大原则。

既然有了油就有可能氧化,含油脂食品的保质期受到严重的限制。油炸的麻花、油炸的豆腐泡、油炸的丸子……在商场中存放一个星期便怪味熏天,显然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