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文常山
6634000000004

第4章 县城往事(2)

【杨家花园·人民广场·文峰广场】

王春国

充满现代气息的县城文峰广场,如今是常山休闲城市建设中的亮点,每天都是那么热闹,尤其是到了晚上,完全表达了新型城市的概念。

文峰广场处在塔山南脚下,这里自古就是花园风水之宝地。在古代(哪朝哪代已很难考证),反正很早很早以前就是县城里的一大财主的私家花园——杨家花园。据老年人说(老年人也是听老年人说),这杨家花园坐北朝南,北靠文峰塔山,南接金川门水,委实气派。在花园东北侧,塔山南脚下还有杨家祠堂,祠堂接花园,这是杨家人集聚活动的场所。至于,杨家如何衰败,祠堂与花园无人打理等原因,现已无处查证了。

新中国成立后,这块沉睡了多年的风水宝地被人民政府建设成常山人民广场,在广场的南侧还建了一座较为宏伟的司令台,这里又成为一块常山人民集体活动的天地。但是,人民广场这个地方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常山许多人还是叫它“杨家花园”,我爸我妈这样叫,我也这样叫。

人民广场曾是县城一个时期的热土,白天是学生的体育操场(因为在广场的基础上又建了体育田径场),晚上又是情侣们散步或叙情的浪漫天地。更为热闹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所有重大集会都放在这里举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三天两头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来自全县二十四个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代表都会集聚到这里,那时叫“万人大会”。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广场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003年,县人民政府又将人民广场结合塔山公园整体改造建设,彻底地、全新地进行现代格调设计打造,并新命名为“文峰广场”。

文峰广场承载着常山县城的千年历史,承载着常山文明与文化的推进发展。今天,她已是常山人民的花园。

【紫港浮桥的变迁】

连中福

县城紫港这个地名,初始是指紫港浮桥(或称东淤浮桥)附近水城及沿岸,即东淤片相对应的常山港,也称紫港渡口。后来渐渐扩展到常山大桥上游至金川大桥下游水域。随着紫港小区、紫港中学、紫港大桥的建成,紫港渡已渐渐延伸至紫港大桥附近。由于早年这里河面宽阔,河床平坦,沉积的淤泥较厚,河床长满成片的深紫色水藻,远远望去就有了一片深紫色的水面,紫港便由此得名。后来,紫港水域架起了浮桥,便有了紫港渡。

以前,紫港浮桥用木船作梁,木板搭接,组成一座浮在水面的桥,称为紫港浮桥或东淤浮桥。据1990年版常山县志载:此桥为跨越常山港最早桥梁,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庆四年、十四年、十七年,同治元年、四年,光绪四年、三十年,民国十九年、三十二年多次重修。1950年10月,县人民政府设紫港浮桥管委会,重修浮桥,12月告竣,耗大米230石,县长栋良山撰写重修碑文。浮桥全长118米,石桥墩4座,以铁锁链连接数艘船只为梁,以木头拼栓或钢架竹片搭跨作桥板。1952至1985年8次维修,更换船只桥板。1985年,浮桥由10只钢板船、4只木船作桥梁,三跨桥墩组成,桥面宽0.8至2.1米。1970年,常山大桥建成之前,北岸的辉埠、芳村、东案等乡镇的村民进城,需经浮桥过江。即使大桥建成后的1986年统计,紫港浮桥平均日通行量依然有2374人次。

浮桥西南岸是个繁华码头,码头上有凉亭、商铺及航运管理部门。码头的台阶以古县城多用的红砂石垒砌,台阶顶端平台上耸立着几根埋得很深的石柱,码头上有居民洗衣浣被的埠头,几家小商铺多卖些小食品、小点心和小百货之类。旺盛时期的航运码头,曾有数百艘船只云集于此。清末民初,江西广信府(现上饶)所辖数县所需食盐,均由水运至我县中转,常玉间年货运量约42万担,港内有流动船只上千艘,每天停港船舶五六百艘,从业人员数以千计。本县物产也多走水路,往返于衢州、杭州、上海、扬州等地。

紫港浮桥也为城区居民提供了沐浴消暑的好去处。夏日傍晚,居民相约成群,聚集在浮桥码头,或在铺前坐定,来二两花生仁和一碗黄酒,摇着蒲扇,边唠家常边抿口黄酒。年轻人则喜爱带上本书,步入浮桥中心的小船,在船舷垫张旧报纸,坐下将脚尖撂在水中,边读着书边嬉着水,不时有小鱼儿觅食而至,将脚心撞击得如同挠痒一般,那份惬意,可与当今的鱼疗相媲美。更多在浮桥聚集的男男女女,则是为水而来,他们或扶着渡船,或攀援铁链,从掩膝的浅水慢慢走向齐腰深水,游向对岸,有的可以游数个来回。这里还是天然垂钓场所。

“野渡江波阔,轻桡早晚风。人家深树里,城郭淡烟中。白草迷秦月,青山绕汉宫。前途知几许,回首夕阳红。”这是清代僧德源所描绘的《紫港野渡》。清代邵志谦眼里的古渡则是:“两岸轻舟,贾客估师之飞橹”,“惟夫山幽而秀,水清以驶”。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城区长久性安全度汛,县里在资金紧缺之际,决定建设城防大堤,各单位工作人员在工资收入不丰的情况下,连续三年每年捐出一个月工资作为城防大堤建设辅助资金。经过数年建设,紫港渡两岸建成了数公里百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建设防洪大堤时,紫港浮桥被拆除。

【紫港浮桥重现遐想】

王春国

紫港浮桥,旧称“紫港渡”,常山人习惯叫“浮桥”,又有人叫“东淤浮桥”。

据《常山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桥由14艘船只和三跨桥墩组成,浮桥以铁锁链连接,间以木头拼栓起来桥板搭跨供人步行,全长117.6米,宽2米逾。桥的西南岸设计古色,且较讲究,从河床基础起全是石条砌铺,拾级而上,很是大气。台阶顶上是一块平台,平台上还耸立几根直指苍穹的六角石柱,这是用以浮桥锁链固定的。在平台边还建有一座八脚凉亭,专供往来行人歇息或避雨之用,也是风水人文的表现,后被浮桥管理员在边上搭建了居住棚屋,并开了小摊铺,显得有些拥挤,然,也多了不少人气。桥的东北岸,是河滩接田野,根据地势,专门从河床浅水处砌建了三座桥墩,用石板连接岸边勘头,很结实坚固可抗洪。岸边田野的去路上也有一座凉亭,不过平时很冷清,只有往来的过路人。

过去进城,乡村没有公路时,紫港浮桥是县城东北方向的狮子口、宋畈、东鲁、芳村、新昌、新桥、金源甚至东案、大桥等一部分百姓进城的必经之渡,后来,公路通而常山大桥未建时,紫港浮桥下方一百五米左右又建了汽车渡口。紫港之渡,历代县太爷都很重视对此渡的修建。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次年县政府又专项出资修建,是年12月20日,县长栋良山特撰文立碑于桥头的亭内,以示记念。

紫港浮桥,曾是多少年常山城里人喜欢的去处,邻近的东淤人,包括城区人的已很难考证,然,这多少年里紫港浮桥是常山古城人文景观最具特色的一点亮点,洗衣洗被的很好埠头,女人们集聚的一道嬉水风景,很是有情趣,同时又是城里人沐浴洗澡游泳玩水的好地方,可在浮桥的船上跳水、休闲、换衣,真是一个天然的大浴场,夏日里,每天都有上千号男女老少泡身于浮桥段的清水河里。浮桥渡有让人享受不尽的情趣美景:人来人往的热闹,妇女们的洗衣喜笑,鱼鹰江上猎鱼,帆船与木筏排排过桥,加上河面上吹来的拂面清风,真叫人有醉美之意,尤其是夏天的早晨和黄昏时分。

遗憾的是,人文的、历史的紫港浮桥渡被创新之举不加思考地清出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紫港浮桥渡因建城防工程被拆除近三十年了。至今,许多常山百姓还会常常念叨她。

是啊,紫港浮桥的美已深入常山人的心中。她不仅仅是给常山人尤其是城里人以生活上的方便,更是常山人尤其是城里人生活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山紫港浮桥能否再回来,重现其特有的魅力呢?

其实,紫港浮桥的重现,不仅是还愿于民,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功能与价值的发挥,远远超乎于其自身桥的功能意义与价值存在。她,将所表现的形象,是来自四面八方游客与商贾贤士们对常山这座优美山城的记忆,抹不去的印象。她也将是常山人清晨与黄昏锻炼与休闲时的好环境好去处,而且人们锻炼时,通过浮桥连接两面江堤循环走动,就可避开大桥上机动车尾气污染与机动车来往的危险了。更重要的是,人与水更亲近,江的夜景会更美,更吸引人,她会给休闲小城增添新景观和新魅力。

常山江需要紫港浮桥,常山人,尤其是常山城里人渴望紫港浮桥,美丽的休闲。

【金川门往事】

祝慧君

常山,位于浙地上游,是个民风淳朴,景色秀丽的小城。

境内群峰绮丽,秀水湾环。县城南端,一条小河由南向东静静流淌,萦流到东明山北麓汇入钱江南源,东流入衢。它就是常山港主要支流之一——南门溪。一个初晴的午后,我来到南门溪畔,作一次闲适的散步,并探寻古金川门痕迹。

连绵数周的阴雨洗去了沾落在两岸花草树木上的浮尘,这些绿色的精灵们在初春的阳光下舒展着慵懒一冬的腰身,在和煦的春风中跳着摇曳多姿的舞蹈。鸟儿们不知疲倦地飞来跃去,把春的消息从这一个枝头带到了那一个枝头。河面上泛着粼粼波光,三只小水鸭在尽情嬉戏着,一忽而钻进水里,一忽而又冷不丁从不远处冒出头来,摇几下脑袋,抖几下身子。呵,这是个多么生意盎然的世界!

南门溪,古称新开溪,又名三合溪,由发源于江山的思溪(又名南溪、文溪)和石崆溪会流而成,经金川门堰坝,在县城南鄙旋绕东去。金川溪主流长约24千米,沿溪曾建有金川门堰坝、金川门、拱南门、新溪桥(南门桥)、芦田桥、项公坝等建筑。

据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十《建置总叙》之《城垣》记载,明正德初年大旱,全国饥民四起。正德三年(1508年),江西万年姚源洞爆发以王浩八为领袖的农民起义,战祸殃及常山球川、源口、辉埠和常山县城,在分守参政段敏、分巡佥事储珊与参将李龙的全力抵御下,起义军终于被击退。为保一方百姓安宁,正德七年(1512年),段敏、储珊倡议筑造城墙,于是在知县沈冕的领导下,常山开始了建县后的第一次城墙建设工程。

古城墙依照山水地势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奇巧。东南临溪,西北据阜。由若干个曲折的弧线构成一个硕大的元宝造型,稳稳当当地坐在常山大地上。“城延袤方三里,崇一丈五尺,趾广二丈。东、西、南、北门,皆覆以楼。每楼屋三间……东迎恩门今改文笔,西来远门今改西高,南拱南门今改砚山,北观澜门今改贤良。小东门一名望衢,小南门一名金川。大水门三:一东隅,一北大坑头,一南隅,三处人可出入。小水门四:一孔家坞,一鲁家坞,一毛家屋后,一南坑头。四处只通水出。”(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四《城池》)

当时在县城南鄙大大小小共建有四个城门,其中拱南门、小南门、南隅大水门可供百姓出入,另有南坑头小水门用于通水。位于天马山脚的小南门因面临金川支流又名金川门,附近住户从此城门进出取水、洗衣,久而久之,这里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埠头。

坚固的城墙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敌不过漫长岁月的风雨破坏。如今,曾固若金汤的城墙已坍塌殆尽,散落在天马山、展衣山上的残砖陷于潮湿的山泥中,年复一年,被青苔浸得发绿。金川门消失后,“金川门”则作为埠头所在处的地名继续存在着。

信步而行,不知不觉间来到山背岭下一个民居并不密集的静谧村落。经过一片茶林,依稀闻得泠泠淙淙的水声,循着水声望去,原本浅吟低唱的溪流在这里突然火辣了起来。一道堰坝把南门溪拦腰分成两截,水流漫过堰坝由高处湍急地落下,击打着溪中突兀露出的岩石,荡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四散飞溅后复又落进溪流汩汩流去。我站在岸边看着这水石相击,蔚为壮观的场面,想象着古人“买得小渔舟,金川逐浪游。银涛随桨落,写出一江秋”的心境,不由得深深地呼吸一口清凉的空气,蛰伏在心间的戾气如云烟渐渐散去。

涛光雪浪今犹在,水碓舂烟无处寻。金川门,这个老一辈常山人耳熟能详的地名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在蹉跎岁月里被风干成轻飘飘的文字,藏匿于故纸堆中。或者,若干年后,我们的后辈在不经意间翻到它时,会跟同伴说:“这是我爷爷曾经讲给我爸爸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