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文常山
6634000000005

第5章 县城往事(3)

【金川拾遗】

祝慧君

“长亭七十有四,川路萦纡倍艰。安稳烟波六宿,卸帆已到常山。”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在他的六言杂诗中提到的常山,位于钱塘江南源,地处闽、浙、赣、皖四省边际,是一个山谷绵密,溪涧萦回,峰削石奇,林木葱郁的山城。城北,常山港于重岗复嶂中回涵东去;邑南,南门溪(又名三合溪,新开溪)萦流到东明山北麓汇入常山港,东流入衢。南北二水襟合带围,与城中山脉形成衿山环水之势,造就了小城水秀山清,旷闲可居的生态环境。

常山港,古称定阳溪,因其发源自开化之马金岭,汇于马金溪,故又名金川(清雍正《常山县志》卷之一《山川》)。金川总流向自西北向东,至开化下界首进入常山县境内后流向南,经何家、辉埠、天马、青石、招贤等乡镇,先后有马尫溪、石门坑水、谢源溪、菱湖溪、后溪、龙绕溪、傥溪、南门溪、砚山溪(现马车溪)、虹桥溪、渔溪(现大坑溪)、芳村溪、浮河溪、招贤溪(现官塘溪)等溪流汇入,于招贤镇官庄村出境,进入衢州市柯城区境内,在衢州市双港口与江山港汇合后流入衢江。

金川水经傥溪桥东流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清水潭的地方,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在这里划出了一道分水线:上游的水,因龙绕溪的注入变得浑浊;下游,浑浊的龙绕溪水流淌进入金川河的怀抱后,由浊而清。明朝景泰(1450-1457年)、天顺(1457-1464年)年间,“北水渐决清水潭而下,迤东曰子港(一作紫港),今所架浮梁其上者是也。继又决而大,东去城三里许,曰后港,荡为大川,誓夺二流,非霏滛涨滥,几至绝涸。”(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六《水利》)农耕者旱涝无保,以致民物逐渐衰耗。当时的堪舆师们把责任归咎于金川的水势涣散,百姓也为此议论纷纷。为顺应民意,时任知县决定在金川上筑坝以改变金川水一分为二的现状。

历史上金川坝的第一次修建工程颇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潦草,负责施工的人仅仅只是在水决处填了些石块便了事,不料没过多久便遭洪水冲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署印通判张泽的号召下,徐氏家族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徐深、徐汇率众在旧址筑石重建,“以巨石当其冲,横亘之外杂以沙,小石之外复以巨石,裹之为崇七级,修若干丈,广若干丈,又护以巨松而入根于土……水始循其故道。”因金川坝的这两次修建均属官方所为,故金川坝又被时人称为官坝。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唐之屏带头捐出俸禄,要在金川坝下游兴建愿丰堤。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邑人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连过路的盐商得知此事后也义务出力帮忙。在没向百姓派一个劳役的情况下,愿丰堤得以筑成。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项时亨建项公堤于“县东南三合溪口(今南门溪)”。以金川坝、愿丰堤、项公堤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的完成,实现了屡受旱涝灾害的古常山人“何日浚城濠,溪深患方息”的愿望,“近河居民汲水以饮,引流以植,向之旱干易涸者,今则取之不竭。凡引盐货物均得通舟楫,便负担脚费倍减于前……商民乐利,永垂无穷。”

作为钱塘江最大支流中的一段,金川在古时曾经是水上交通要道。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常山一度成为水陆运转、舟车汇集之地,水上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据史料记载,紫港浮桥至三里滩,每日停泊船舶五六百艘,鼎盛时期更是多达千余,有着“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之壮观景象。金川沿岸,芳村、招贤等以码头为中心的集镇得到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推进了常山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随着陆路运输业的迅速崛起,金川河沿岸码头的水陆转运优势逐渐消失,曾经的繁华景象慢慢褪色,渐成如烟往事。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的金川河上,古堤坝已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防洪堤。城北入城口,金川大桥巍然屹立着,像一个忠诚的护卫一般迎来送往。我站在桥上望着缓缓东去的金川水,试图穿越到昔日舟楫行走其间的曼妙风光中去。无奈车流如织,笛声喧耳,只得轻抚栏杆,惆怅归去。

【撩开“金川”的历史面纱】

林华

县城有金川街道、金川社区、金川大桥,乡下有金川街道金川弄村、同弓乡金川源村,我县有多处地方(桥梁)冠以“金川”之名,并且空间位置相距遥远,但真正了解其含意的人并不多,有的甚至产生误解。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名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是命名的因由或理据。为了澄清关于“金川”地名的真相,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我县地名工作的相关前辈。

常山港古称金川溪

许多人认为,南门溪就叫金川溪,其实这是误解,真正可以称为金川溪的是常山港。据1987年《常山县志》载:常山港是钱塘江最大支流之一段,古称定阳溪,又称金川。上接开化华埠镇的马金溪。自华埠镇下界首入境,经何家、辉埠、湖东、狮子口、天马、阁底、青石、五里、招贤等9个乡镇,在招贤镇官庄村出境,境内流程46.6公里。至衢州城西双港口连衢江。

据清光绪《常山县志》(卷五)对金川溪的记载:发自开化马金岭,亦名马金溪。南流至县北,诸水皆汇入焉。绕郭而东,与文溪合,又东南五十里入西安界,为信安溪。

据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二)载:金川在县北半里。邑之水,惟金川最大。其源出开化。《信安志》云:昔有仙人饮此而吐金,故名。

这些文字记载,明确了常山港古称定阳溪,又名金川,这是史实。

定阳桥及下游古称金川门

南门溪不能说成金川溪,但南门溪定阳桥这个位置及以下这段却称为金川门,也就是说金川溪(常山港)与南门溪交汇处这一段为金川门。又因南门溪位于县城旁边,绕城东流至三里滩汇入金川溪,南门溪既是众多汇入金川溪中较大的支流之一,又因此地是东面数乡村民入城的必经之地,这也是金川门地名的来历之一。

金川门这里(现定阳桥位置)很早有座桥,叫南门桥,又名金川桥。据《县志》卷十五载:“桥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石桥,乾隆二十年圮,后改为木桥,道光年间复建为石桥,并于下游一百米处筑坝护墩……”

龙绕溪古称金川弄

金川社区和金川大桥都命名于2002年。有人说,城南有个金川社区,常山江上有座金川大桥,两处名称起码有一处不规范。其实从当时命名的本意来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前面说过,常山港即金川溪,金川溪上的桥命名为“金川桥”,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凭空想像,更不是随意命名。金川社区位于南门溪当中的金川门旁边,命名为金川社区也合乎逻辑,与金川门这一历史上特定的地名有渊源。

2013年我县行政区划调整时,同弓乡的伏江村和过坑村合并后取名为金川源村,有的人说龙绕溪是金川溪,金川源村以此而命名。其实此说有误,龙绕溪并非金川溪。但金川源村的名称有一定渊源,因为历史上从红旗岗水库沿龙绕溪而下至上埠,都叫金川弄,如今在红旗岗至彤弓山、关庄桥、山边、过坑一带的老人大多都知道。因此,在金川弄旁边的伏江和过坑两村合并取名为金川源村合乎情理。

金川街道成立于2013年1月,因该街道辖区大多在金川弄区域,又紧靠金川溪(常山港),所以取名为金川街道也有历史依据。该街道的金川弄村由原来的登丰、金家畈、大麦淤3个村合并而成,所处位置正是金川弄下游,这个名称也是恰当的。

【浮空仙祠堂和牌楼底】

詹钲泰

“浮空仙祠堂”和“牌楼底”是我县县城历史上的两处建筑地名。本来这两处建筑是不相干的,但是县城有句民谚却把这两者牵扯到一块:“徐家出浮空,詹家出严嵩。”这句民谚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流传。有人会认为民谚表明大奸臣严嵩是詹家人,实则非也。它的意思是说,徐詹两家都做了善举,但所得结果各有不同。

原来,徐家收留落魄的浮空,并对之甚诚,后来浮空给徐家帮了好多忙而成仙。徐家太公在县城南门街造了一座浮空仙祠堂,有贴金的浮空神像。上世纪80年代,为扩建南门街,这座祠被毁。

詹家收留落难于常山的青年严嵩,并给他治病,又资助他赴京赶考的故事,在我县是家喻户晓的。发达后的严嵩为报答詹家救命之恩,在常山城内现法院街下端(原耶稣堂下面),到大东门街(现步行街)的一百米地段,造了一座跨街牌楼。并规定,文武百官经此地必须步行。从此,这条街就以牌楼底叫开了,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之后,严嵩又将詹家太公邀到京城游览,待之甚厚。一日,詹太公闲步到厨房,见满案板的鸡鸭,并有猴子,又见厨师掏出猴脑。他吃惊地问厨师:这是招待什么客人,这样丰盛?厨师说,就是为了招待您啊。这是相爷吩咐的,每天必须用脑汁做菜,为招待您已经杀了不少鸡鸭猴子了。詹太公后来又看到严嵩杀戮太重,在外游览时又听到对严嵩好多贬语,察觉到严嵩必有灾祸。他回家后和严嵩的书信往来,都用食盐拌米汤书写,这样墨汁不到几个月就自行消失。严嵩被抄家时,搜查出詹家写给严嵩的书信,因无内容,詹家幸免于难。

严嵩被贬后,乞讨到常山,住宿在县城北门外的养济院。院内的乞丐知道严嵩为官太贪而时常苛责他。一天,严嵩在院门口晒太阳,对众乞丐说:如果我有复官的机会,你们对待我这么不好,一定要报复的,就是扫把柄我也要过刀。乞丐们听后密谋,见严嵩睡的地方是火烧墙,容易推倒。等晚上严嵩入睡后,大家起来推倒墙压死了严嵩。

几个月后,京城果然有旨,命严嵩进京复官。但是他已经死了。严嵩的亡神牌被人供奉在养济院堂上。1942年9月间,日寇入侵常山,养济院连同严嵩的亡神牌被日寇焚毁。

【神奇故事话常“山”】

王春国

常山是个山城,群山环抱,受钱塘源水滋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城,山中有山、山外有山,山连山、山叠山、山望山,山山都有神话故事。在我县全力推进“休闲城市”建设之际,笔者整理了一些关于山的故事与传说,给山城增添一点轶事小趣,更增一些民间文化积淀。

塔山,在县老城区,因塔生峰,又叫文笔峰、武当别峰。现因位置特别,已成为市民公园,即塔山公园。关于塔山,有两则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一是明代宰相严嵩在青年时代赴京会试时潦倒在塔底,巧遇当晚县城詹家老太出现“黑龙盘塔”之梦,后被詹家老太所救,并给予延医与接济,后高中进士甲科,飞黄腾达。又巧严嵩因专权独揽、祸国殃民被朝廷削职为民,成乞余生,葬身常山。

二是传说很久以前,有书生因不满当朝,佯狂出走,溯婺江而上,来到浙西定阳古镇(今常山县城),见此地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犹如世外桃源,心喜不禁,尤其是武当别峰清秀的景致拴住了他的心。于是,他就隐姓埋名在塔山住下。当地人称其为“隐君”。隐君自此在塔山书声舞影,很快被方圆几十里百姓知道,便送子拜师读书识字,与日俱进,且教出了许多有才华的门生。日子一长,隐君名声被衢州一大财主知晓。大财主三番五次打发管家请其上门,无果,便恼怒带上一大帮喽啰上山捉拿,这时的隐君已是白发满头,盘生武当别峰西北端,当喽啰们逼近隐君时,突然惊天动地一声巨响,霎时,喽啰倒地,隐君不见,财主与喽啰还在恍惚间,隐君已冉冉升空而去。后来人们就在隐君读书处,造了个精巧的石台,称之为“升仙台”。台边建了一座七层玲珑宝塔,称“文峰塔”。

展衣山,县政府大院的后山,常山人习惯叫“县后山”,在县老城区西北侧,相依西峰山,现又名展衣山公园。传说远古时代,一大仙神游此地,大觉非凡,实乃人间仙境,只是五行还需补给,于是择吉日子夜时辰选址县后山,面东展衣施法,修边常山古城风水,使得常山千百年无天灾之害,造福常山人,故这里的人们,称此山为展衣山。

天马山,县老城区西南侧,与展衣山隔街相望。山之东脚的小山坡是古代一员外的花山小园。山的西侧有千年古刹——石硿寺,还有观音洞、清明洞、白龙洞等。传说大仙神游此地展衣施法的第一杰作,就是在县衙大门右侧方向放一匹马,预示此县将如马奔驰腾达发展,因是神仙所赐,故名为“天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城“城关镇”也改名为“天马镇”。

虎山,居县老城区东南侧,现又名东明湖公园。传说是神仙在展衣山施法定位所赐的一只雄虎,面朝东,威武有姿,常山人一直都称之为“虎山”。虎山的南侧,原是一条山垅,人们称之为“虎山垅”,因城市建设,山垅筑坝成湖,现改名为“东明湖”,是城南一座风光奇特的生态健身休闲公园。

羊山,在虎山之东方向,不连体,是现长圩大桥南侧那座山,因离老城区有五里地,所以,许多人都叫不出其名了。传说羊山也是神仙展衣施法的一个杰作,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定位法选择的属相——“羊”,后来,山周边的百姓都称之为“羊山”。

挂榜山,在羊山之东,与羊山不连体,山形独特,看上去,山的北半部分好似刀劈过,是陡峭的立面,几乎成九十度直角,脚下是清澈的常山江水往东流过。传说此山原在徽州,名叫夫妻山,是王母娘娘见山位置不正,易发洪涝,祸泱百姓,一怒之下,施展神法将其一分为二劈开,一半被洪水冲到常山。从此,山一半在徽州一半在常山,就像夫妻分离,故当地人称“寡妇山”。有许多好奇的人还专程跑到徽州那边看个究竟。

蜈蚣山,在县城东,东北至西南走向,独立一脉山体,长约五公里,传说神仙在展衣施法的那个晚上,神仙令蜈蚣从北向南爬行,有意安排横截东流之水,使之成湖,让常山县城处在湖水之滨,风水特别。结果,神仙失算,时辰未把握好,当蜈蚣正爬行中,公鸡啼鸣报晓了。按动物相克之理,公鸡是蜈蚣的天敌,蜈蚣听公鸡啼鸣,立地成山,故人们称之为蜈蚣山。

西峰山,是老城区的西高峰,站在峰之巅可眺望四周的十里八乡。西峰,是县城之标致,常山有这样一句话:“常山人看不到西峰山尖哭娘叫天。”西峰也是许多文人畅怀的灵感之地,《西峰秀色》《西峰夕照》《西高峰》《西高峰怀古》等佳作,足以印证古今西峰之别样风光。西峰之正顶的南脚,古有一寺,名为西峰寺。宋代之前名古惠安寺,到宋时改为昭安寺,常山人一直叫西峰寺,民国时期衰败。解放后,惟一的本地和尚,也还俗到林场工作。西峰现与展衣山连体开发建成市民健身公园,登高望远已成为其特色。

常山,走出老城一隅之地,在休闲城市的蓝图中,现更是山之城中、城之山中,除上述八山之外,还有罗汉山、花山、富竹山、贤良峰、坯山、西阳山、北屏山等等。山山灵秀,山山魅力无穷,山山都有其神奇故事,墨水难了情怀,只有叫人生活其中,方尽心谙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