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常山解放那一天】
马朝虎 整理
1949年5月4日,常山解放。日月穿梭,时光似箭,如今,整整65年过去了,笔者寻访了几位常山解放那一天的亲历者,让他们带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改天换地的峥嵘岁月。
邹鼎山:打开大门迎接解放军
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抵达常山,不费一枪一弹,从北门进驻常山县城,常山宣告解放,当晚就成立了常山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安民布告,宣传共产党方针政策,开展军需民食供应、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组织参军支前等工作。
我当年32岁,5月4日晚上要点灯的时候,大家听说又有部队要从常山经过,都很害怕,就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后来听到解放军在唱革命歌曲,我知道是解放军进城了,就连忙打开大门去迎接。当天,解放军并没有联系我,可第二天一早,解放军拿了华埠地下党鲍云鹄写的介绍信来找我,要我出来做一些工作。
1949年5月5日,常山县临时人民联合办事处成立,我被推选为办事处主任。5月9日,常山开化支部成立,我任支部书记。
为配合解放军进军,常山县临时人民联合办事处、常山开化支部迅速开展工作,为筹粮支前,收缴地方武装,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解放军还要解放其他的地方,由于任务紧迫,再加上长途征战,物资供应非常紧缺。常山县临时人民联合办事处和常山开化支部那时候的首要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去筹集粮草,另一个就是组织力量,把逃到乡下去的国民党自卫队、警察的枪支弹药收缴上来,补充给解放军。
陈修杭:赶到县城为解放军做事
1949年,我23岁,在何家乡的一所学校当老师,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早已经深恶痛绝,经常与合得来的朋友讨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战略决策充满了信心。当时,我的一位同事叫毛以礼,他的哥哥毛以成是一名中共党员,在开化从事地下革命斗争。1949年5月4日,毛以成从开化华埠托人带来口信,通知我和毛以礼立即从何家乡赶到常山县城,为解放军进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和毛以礼一刻也没有停留,迅速往常山县城赶。那个时候天已经擦黑,虽然天上没有月亮,但感觉到心里亮堂堂的,到了原湖东乡上埠村傥溪桥,碰到了解放军的哨兵,哨兵看我们学生打扮的模样,简单盘问后就放行了。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城门口。大概离城门口还有200米左右,守卫的哨兵“咵”地一声拉响枪栓,问:“你是谁?”当时我是没有经验的,这个情况从来没有经历过,心里很紧张,旁边毛以礼很胆大的,回答说:“常山人,我是开化地下党员毛以成的弟弟,他指示我们回城里帮忙做事。”哨兵还是很谨慎,怕我们手上带武器,就让我们拍着手走过去。走到跟前后,哨兵用枪对着我们,还是有点怀疑的,把我们全身搜查了一遍。这时,来了个解放军的军官,他问我们:“你们两位为什么连夜进城?”毛以礼把毛以成写的条子给他看,军官反复看过之后,才让我们进城到连部去。
去连部的路上,我看到一路都是荷枪实弹静悄悄坐在街边休息的解放军战士,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解放军连部,连长接待了我们。
这样纪律严明的部队我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到了连部,终于见到了长相很英俊的连长。可惜当时忘记请教他的姓名了,连长很客气,一一和我们握手,叫我们赶快参加部队,帮部队做一些工作。
天慢慢地亮了,我走在县城的大街上,沿路都是解放军战士,特别是西门口,很多解放军战士坐在那里唱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还有很多政工人员在街边张贴布告,有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的是“解放全中国打倒蒋介石”,沿街的一些商店也把门打开正常营业,新的气象,新生活在常山铺展开来。
詹昌春:受感染马上就去参军
我今年80岁,1949年,我是常山简易师范学校的学生。解放前,就有进步老师和学生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罢课活动,以反对国民党。
当时,老师组织学生们坐到县政府罢课,因为简师学校离国民党的县政府很近,大家都坐在那里,跟老师一起大声地喊道,“我们要吃饭,我们不要内战,我们抗议你们,让我们不能好好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逼我们这样。”
从1949年4月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已是兵败如山倒,有多股败兵从常山溃退,他们抢东西、抓壮丁,干尽了坏事,令常山百姓苦不堪言又深恶痛绝。所以,当1949年5月4日解放军解放常山时,很多常山百姓一听说又有部队要来常山,显得十分恐慌。然而,当他们真正接触到人民解放军以后,就彻底地打消了曾经的顾虑。
5月4日这天早上,天还没亮,我父亲就把全家人叫起来,说赶紧逃赶紧逃,听说共产党的部队也要来了,人家讲比前几天的败兵还要厉害,赶紧逃赶紧逃。结果我们全家连东西都来不及拿,就往城外跑,逃命要紧。
跨过当年的紫港浮桥,我一家老小逃到了外港凉亭那里,天也慢慢地亮了起来。这时候,有人从城里往这边跑来,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一点不用害怕,进城的是共产党的解放军,跟以前的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对平民百姓非常好。我一家人悬着的心落回到了肚子里,就回县城了。在街上,碰到了许多解放军战士。解放军看到我们就和我们讲,“我们是受苦人的队伍,我们是人民子弟兵,跟你们是一家人,我们是来解放你们的,你们吃苦了,国民党欺负你们,要抢你们东西,抓壮丁,我们不的,我们就是打倒国民党的,我们是建立新中国的队伍,你们有好日子过了……”
这段经历使我感觉到老百姓的救星是共产党,这使我过了不久马上就去参军,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全中国。
陈厚达:瞒着父母去参军
我今年83岁,当年也是常山简易师范学校的学生。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常山解放那天的事情。
那一天说是有兵来可能要打仗了,大家不要跑来跑去,家里学校里都是这么说的,我约了一个同学出去避一避。
过了两三天,我们要回来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有的人在那里写标语,有的人在扭秧歌,有的人在演讲,动员大家参军,支援前线。进驻常山的解放军战士虽然衣着简朴,但都十分平易近人,很快与常山的百姓打成了一片。我在学校里面喜欢打篮球,是篮球队的主力,一些会打球的解放军战士还跟我们这些学生打过几场球赛。严明的军纪,顽强的战斗作风,还有解放全中国的壮志激起了我的满腔热血,我决定报名参加解放军。
担心家里反对,我没有把自己参军的决定告知父母。第二天早上,我起来以后,父亲还没有起床,母亲给我做了点饭,我吃了跟平时读书一样,没跟母亲说去当兵,说到学校里去了。
我与另外40多位常山的青年男女一起随着解放大军一路南下,转战于江西、湖南等地,还参与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在队伍里战斗了16年,才转业回到常山工作。
刘志华:解放军战士亲了我好几口
我是辉埠镇童家村村民,今年75岁,常山解放的那一天,我在县城的北门,与解放军战士有过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场景,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时,我家里非常贫困,一家人的生活依靠砍柴卖柴为生,每天,我都要和父亲一起,把砍来的柴挑到城里卖。1949年5月4日这一天,虽然住在乡下,但也听闻有部队进了常山县城。邻居就劝我父亲别去了。但不去城里卖柴一家人就得饿肚子。我们父子俩还是进城了。
父子俩挑着满满的柴禾来到了县城的北门,这时,一截木柴从我父亲的簸箕掉了下来,放下担子正要去拣的时候,后面来了一队解放军战士,其中一人把木柴拣起来放到了我父亲的担子里。我父亲连忙致谢,说:“你们辛苦了。”解放军战士说:“我们不辛苦。”我注意到,每一位解放军战士的军装都很破旧。这名解放军战士也留意到了我,问我几岁了,读书了没有,最后,还把我抱了起来,在我脸上亲了好几口。他的胡须很长很硬的,一直亲我的脸,那个胡须是很扎人的,有点痛,我被他亲得眼泪汪汪的。那是高兴的眼泪。
郑士贤:家里的生意照样做
常山解放的那一年,我还只是一个6岁的小孩,对于解放军进驻常山的情景,还记得一些。
我住在大东门,祖祖辈辈都是做面条的。那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对面一户人家的楼上住着好多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纪律性很强,待人也相当和气。我就和一群小孩子唱起了民摇:“红屁股打倒白屁股”,意思是说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解放军打败了蒋匪军。解放军战士听了一点也不生气,冲我们这些小孩笑笑。解放军战士从不骚扰百姓,所以大街上做生意的做生意,像我家做面的做面,照常在做面,大家照常生产生活,根本没有受到打扰,大家就都知道这是一支好部队了。
【山东南下干部接管常山政权】
熊林福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常山。“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一大队87名干部奉命到常山接管政权,从此常山翻开了新篇章。近日,笔者翻阅了《山东南下干部入浙》一书,追寻他们南下的足迹,触摸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这些南下干部的敬意油然而生。
奉命抽调,克服困难,投身南下大军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面胜利的决胜阶段,为了做好解放区的政权接管工作,党中央作出了抽调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的战略决策。根据华东局指示,要求山东每一个战略区抽调干部各组成一个区委,集中培训,随时准备随军南下。渤海区党委经研究决定抽调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刘格平、区党委宣传部长陈放、区行署副主任李文、渤海军区副政委周贯五、第四地委书记彭瑞林五人组成南下区党委,对外称“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周贯五任支队长,刘格平任政委。支队下辖大队(属地级领导机关)、中队(属县级领导机关)。第一大队的干部由乐陵、宁津(当时振华县)、庆云、盐山(当时靖远县)、南皮、东光、吴桥7县抽调,按建制县为单位组成7个中队,全大队共730余人。
这些被奉命抽调的干部,有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刚结婚不久,但得知要随军南下情绪高涨,他们克服自身困难,积极投身到南下大军队伍中。1948年12月23日,他们统一集中到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何家坊附近的道门王村进行学习整顿。南下纵队党委传达了中共中央4月10日《关于江南工作中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指出“我们对一切新收复的城市,必须做到接收得好和管理得好。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并宣布一大队到浙。
千里行军,历时五月,开始新的战斗生活
1949年1月8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由道门王村出发,绕道津浦铁路转赴益都县。1月15日,这些准备南下的干部相继到达华东局党校。1月18日,华东局党校在益都王岗村为3000多名学员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2月19日,华东局党校移至临城以南的沙沟镇。3月29日华东局党校奉命南移,支队机关及随行学员离开沙沟准备渡江南下,给每人发了两套军装和四双布鞋。途中为防止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大队昼宿夜行,并以一夜百里的急行军长驱直进。4月9日到达江苏淮安,4月15日赶到宝应界首。沿路南下,一方面要就地筹集粮草供应部队,另一方面要协助解放军捕捉溃散的敌人,收缴武器弹药,打扫战场。南下纵队按照“服从命令听指挥、团结友爱互帮助、遵守纪律守时间、警惕敌特保安全、轻装整齐讲卫生、入境问俗联系群众”的行军六大要求进行动员,确保南下有序推进。
1949年5月1日下午,南下干部队伍抵达长江北岸,在江面最窄处的六圩登船渡长江,每条木船约20人,每四条船为一组,由小汽轮拖带,40分钟后到达对岸。接着连夜行军到达镇江。5月12日到达杭州,在拱宸桥驻营待命。从山东渤海地区到杭州,行程2000公里,历时5个月。从此,这些南下干部在浙江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