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6661200000024

第24章 能量来源的奥秘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给物理学家添置了一种研究原子核的新武器。由于中子没有电荷,不会受到电场的排斥或吸引,因此它能平静地穿过原子的电子壳层,接近任何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从而增加引起核反应的机会。费米最早开始用中子作为炮弹,去轰击各种元素,结果成功地制造出很多种人工的放射性核素,并且发现,其中许多核素都是进行13衰变的。

地球上存在的最重的天然元素是铀。费米想,如果用中子去轰击铀核,铀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Ⅱ衰变的话,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又放出一个Ⅱ粒子(即电子),相当于核内增加了一个质子。也就是说,由第92号元素铀变成了第93号“超铀元素”。这个“超铀元素”应该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否则,人们早已在地球上稳定元素的行列中找到它了。

费米的实验获得了成功。铀经中子轰击后,产生了前所未见的新的放射性。这种放射性由成分相当复杂的B射线所组成。这是否就是“超铀元素”的特征呢?

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梅特涅对“超铀元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又细致地分析了各种β衰变的半衰期,发现“超铀元素”有好多种。

在法国,伊伦娜(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她的丈夫也在进行中子轰击铀的实验。他们发现在“超铀元素”中有一种半衰期为3.5小时的放射性物质,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锕分离,但无法将它与镧分离。因此这种放射性物质与其说是锕的同位素,到不如说是镧的同位素。

后来,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在经中子轰击过的铀中,不仅找到了镧的类似物,同时还找到了钡的类似物。这时,在经中子轰击过的铀中,发现的放射性物质的总数已达16种之多,而“越铀元素”的混乱程度也达到了它的顶峰。

物理学家梅特涅和弗里施据此得出结论:铀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发生了分裂。铀核俘获一个中子时,就取得了额外的能量。它会像冲击波似的使铀核发生振荡。有时候铀核振荡以后又能恢复原状,将这个中子收容下来,随后发射β粒子放出多余的能量,而成为超铀元素。但有的时候,铀核会因振荡而伸长,逐渐变成哑铃状。这时,短距离内起作用的核力已无法把它拉回原来的形状。由于正电荷之问产生强烈的排斥作用,铀核就分裂成了两半。其电荷和质量大致相等地分给了这两个碎片。两个碎片带着巨大的动能向相反的方向飞去。铀核裂变的碎片是多种多样的。哈恩和斯特拉斯曼所观测到的钡和镧,就是铀的碎片。

物理学家们很快测定到了铀核裂变时所放出的能量,它大约相当于200兆电子伏,其中80%以上转化成了裂变碎片动能。(这里1电子伏的能量是指1个电子在1伏的电场内加速时所获得的能量。1兆电子伏=116021×10-6尔格。)在直径不到10~12厘米的原子核内部包含着如此惊人的能量,对物理学家来说,既是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德国出身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就为这种能量释放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狭义相对论”断言,可以把质量看作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密集的存在形式。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为了定量地描述两者的关系,他天才地提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关系式:

E=mc2

式中E代表能量,单位尔格;m代表质量,单位克;c代表光速,单位厘米每秒。根据这个公式立即可以算出,1克质量就相当于9×1020尔格的能量。

这个关系式在一般的能量释放过程中是很难检验的。例如当一个碳原子与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能量只有4.1电子伏。它所引起的质量变化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可能进行测定。然而铀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却有200兆电子伏,显然有可以感知的质量变化伴随发生。

精细的分析证明,铀核实际上以40余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裂变,可以形成80多种放射性核素。它们的质量数大多在72~160的范围内,与此同时还放出2~3个中子。

我们不妨进行一个粗略的估算。设铀-235吸收一个中子裂变后生成钇-95和碘-139,并放出2个中子,则:

裂变前的质量数为:

铀-235235.124一个中子1.009共计236.133。

裂变后的质量数为:

钇-9594.945碘-139138.955两个中子2.018共计235.918。前后相比,质量亏损了0.215个质量单位。一个质量单位相当于1.66×10-24克。根据E=mc2可以算出,这些质量亏损所产生的裂变能,恰好相当于2009兆电子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