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普及版)
6681700000006

第6章 正文及解说(6)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识词解字】

高:指神父的神父。曾:指神父的父亲。而:到。身:指本身。伦:长幼秩序。

【文话白说】

高祖父生下曾祖父,曾祖父生下祖父,祖父生下父亲,父亲生下我自己,我生下儿子,儿子再生下孙子。

【微言大义】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我们每一个不仅都有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同样有我们的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以至自己的老祖先。因辚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在若干年代后,我们的后代也会称我们为祖先。

【经典故事】

方孝儒的悲剧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即位后,被称为太祖,总计生下26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权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来预防。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死后,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为建文帝。当时,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后来,燕王朱棣造反,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说:“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答:“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评点:对犯了错的人诛灭九族,是古代的最严厉的惩罚,实在过于残忍了!一人犯错一人担,不诛连家人,这才是正直的法制精神。

【知识链接】

九族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1.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

2.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识词解字】

从:顺从,和睦相处的意思。友:友爱。恭:恭敬,表示敬重。

【文话白说】

父子之间要注重彼此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尊敬。

【微言大义】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充满亲情和血缘的小团体。家庭成员之间自然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友爱提携,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和睦的家庭。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有浓浓的亲情,对中国人目中,一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也就是说:家和社会安。

【经典故事】

兄弟共被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把!”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这时说道: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他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

评点:姜肱兄弟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甚至感化了盗贼,实在是难能可贵。兄弟能和睦相处,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汉语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知识链接】

家庭和睦的名句

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6.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识词解字】

序:次序,顺序。敬:尊敬,敬重。忠:忠心,忠诚。

【文话白说】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微言大义】

中国之所以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其中也包括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长下之间的礼数。自古以来,中国不泛仁义之士,像“桃园三结义”,以及范式守信等典故,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

【经典故事】

范式守信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再重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张兄不必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令堂,同你相聚。”

两年后的秋天,落叶萧萧,篱菊怒放。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娘,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多1000里路,范式怎么会来呢?”母亲不相信。张劭却肯定地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母亲只好说:“好吧,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才故意这样做。

没想到,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格外亲切。老母亲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感叹范式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

评点:不管山高路远,不管世事变迁,不管困难重重,只要答应了的就一定要办到,这就是守信!讲信用是一个人的重要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我们常常对说话算数的人报以掌声,认为他是正人君子;对言而无信的人投以鄙视,认为他是个不可靠的人。将心比心,我们在答复别人时,一定要考虑好,能做到就答应,不能做到就要说明情况;切勿图一时痛快,草率答应,过去之后又觉得力不从心,结果,既坏了自己的名声,也让他人感到不满。

【知识链接】

仁义的名言警句

1.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3.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10.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2.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识词解字】

训:教育,指导。蒙:启蒙。小孩子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仔细研究文字的意义。

【文话白话】

所有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微言大义】

识文断字写文章,孩子刚入学时,做老师的一般都会从从最简单的开始教起。入学之初,是打基础的阶段,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也就是说,要特序渐进,从浅入深,以致活学活用。

【经典故事】

荻草作笔地作纸

欧阳修是宋代的大臣,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著名的文学家,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江西吉水人。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中。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是母亲郑氏带着他度日。那时,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好在母亲是一位志气有见地的女子,她不仅靠以纺织维护母子两个人的生活,还决心让孩子读书,好让他长大后能成才,不受人欺负。因为生计困难,交不起学费,上不起私垫,母亲就决定自己亲自来教欧阳修识字、读书。

一天,母亲把4岁的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孩子,眼看你越长越大了,你不能再玩了,要像富家的孩子一样去读书。虽然咱上不起私塾,但娘可以教你。等你再长大些,娘再想办法送你上私塾。”小欧阳修说:“娘,读书就用纸和笔,咱家有吗?”母亲说:“咱家没有纸,就在地上捕一层细沙做纸,没有笔,就用竹枝代替笔。孩子,从今之后你要认真读书,多读书,长大了才能有出息,才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对得起你死去的爹爹。你愿意好好读书吗?”小欧阳修懂事地说:“娘,我一定好好读书。”

于是,母亲拉着儿子来到窗前,挑一根细竹枝作笔,在地上铺一层均匀的沙子,在沙子上面首先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对儿子说:“天地之间,以人为本。”欧阳修接过竹枝,也像母亲一样,在沙子上写了个“人”字,虽然歪歪斜斜,却写得很认真。从这以后,欧阳修天天跟着母亲学字背书,每天完成识字任务,还要温习、巩固。母亲还给他讲古代先贤的故事,教给他做人的道理,鼓励他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母亲还教他念书,母亲念一句,儿子接一句,在他们的小院里,经常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小欧阳修很聪明,学的东西很快,也记得牢,时间久了,就滋长了骄傲情绪,翘起了尾巴。一天,他只顾贪玩,没完成母亲留给的作业任务。母亲很严肃地把他叫到身边,许久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不断地织着布。忽然,母亲停了下来,递给小欧阳修一把剪刀,对他说:“你过来,把这匹布剪了。”小欧阳修吃惊地说:“娘,你为什么要剪布啊?你好不容易织成的布,一剪断就没法卖了。娘,我不能剪。”母亲这才对儿子说:“你知道好不容易织的布,一剪断就可惜了;可是你不知道,你好不容易读到的书,如果一中断,也是可惜的。如果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知识不能继续巩固,就会荒废,长大了就难以成才啊。”母亲的一席话,让小欧阳修感到了脸红,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对母亲说:“娘,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贪玩了。”

从此以后,欧阳修更加发愤读书,从不懈怠。直到他长大成名之后,还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

评点:欧阳修的母亲之所以能与孟子的母亲并列在一起,就在于她们对教子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即循循善诱、悉心指导。欧阳母亲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自甘沉沦,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以荻为笔、以沙地为纸亲自教孩子读书,这是其伟大之一;面对孩子滋长的骄傲情绪,她不打不骂,也没有痛哭、埋怨,而是用浅显的道理让孩子明白中断学习的危害。可见,教子之道,在于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知识链接】

教学名言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5.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