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普及版)
6681700000005

第5章 正文及解说(5)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识词解字】

仁:仁慈、博爱。义:公正、正直、道义。礼:礼仪、修养。智:智慧、才能。信: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五常:即上述五种等待。紊:紊乱。

【文话白说】

说到仁、义、礼、智、信,如果人们都做到以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微言大义】

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就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遵行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首先规范。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典故事】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那个人眨着眼睛仿佛没有听懂似的,魏文侯说:“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处去了。

评点:在众大臣眼里,魏文侯实在太傻,随便叫一个随从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亲自去呢?但事实上,魏文侯一点也不傻,正因为他处处诚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赖,国家才得以强盛,一个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诚实守信,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却有一些人做事不负责任,违背职业道德,实在令人扼腕。

【知识链接】

关于“五常”的成语

仁、义、礼、智、信,通过成语广泛而深入地同我们密切地联系着。对于这五常,过去我们偏向于把它作为封建意识全盘加以否定,当然也有人主张这些品质是超越特定阶级的,是人类的普遍人格的组成部分。

仁: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施仁布德、仁义道德、仁义之师、仁者无敌、假仁假义、不仁不义。

义:舍身取义、义正辞严、忠臣义士、忠肝义胆、大仁凛然、大灭亲义。

礼: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焚香顶礼、分庭亢礼、分庭抗礼。

智:大智如愚、大智若愚。

信: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

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识词解字】

粱:高粱。菽:大豆,泛指豆类。黍:同类异种的谷物,有黏性的叫黍,无黏性的叫稷。食:动词,吃、食用。

【文话白说】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微言大义】

我们天天与五谷杂粮打交道,但我们未必知道各类粮食的特性,也未必知道粮食来源于农民的耕种。所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且要爱惜每一粒粮食。

【经典故事】

救命锅巴

晋朝有个小官,名叫陈遗。陈遗的母亲很节俭,从不肯把剩菜剩饭倒掉,连锅底烧焦的锅巴也好好保存起来,留着自己吃。陈遗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节俭朴素、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一次,陈遗有事到厨房里去。他看到泔水桶里有好些锅巴,很痛惜地对厨子说:“好好的白米饭,怎么烧焦了?再说,锅巴焦黄喷香的,也可以吃嘛,倒掉多么可惜呀!”

厨子不高兴地说:“这么大个衙门,这么多人吃饭,哪能没有一点锅巴?锅巴又有谁愿意吃呢?”

陈遗说:“没有人吃,你就留着给我吧。”

从此以后,陈遗每天把厨房里的锅巴收起来,晒干了,收藏好。日积月累,居然积了好几口袋干锅巴。

这年,发生了战争。陈遗带兵去打仗,他把几口袋锅巴也随身带到军营。一次,他的军队打了败仗,队伍被冲散了。陈遗和十几个人在野地里躲了整整一天,没有东西吃,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陈遗突然记起军营里还有几口袋锅巴。他想:锅巴不是什么好东西,敌人一定不会抢走的。他就带了几个人偷偷地回到军营里去找。果然,锅巴口袋还在。

打开了口袋,只见装得满满的干锅巴,有焦黑的,有嫩黄的。大家把它背到野地里。这些平时被人嫌弃的锅巴,现在吃起来居然喷香可口呢!这十几个人在野地里多了几天,就靠这几口袋锅巴过日子,一直等到援军到来。

评点:陈遗通过“锅巴救命”的经历,一定会为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到庆幸,因为在灾难降临时,多数人饿死了,唯独自己靠锅巴活了下来,这是老天对他淳厚的孝心的报偿。同时,我们也从中懂得了另一个道理:珍惜粮食,我们就不会在饥荒时挨饿。

【知识链接】

神农发现五谷

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奠基者,他生活在原始狩猎时期。他当了部落首领以后,担心时间长了野兽被捕尽,人们无法生活,就一直想找一种可以替代野兽的食物。一次,他用一种野草做燃料烤肉时,忽然从火里蹦出几粒白花花的东西来,他一尝香脆可口,原来是那植物的种子。受此启发,神农把不少植物的种子拿来做实验,最后从中选出一些味道好的加以种植,五谷就这样被发现了。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识词解字】

豕:猪。畜:禽兽。鉰:动词,喂养。

【文话白说】

在动物中间,有马、牛、羊、鸡、狗和猪,统称为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微言大义】

人类能把野生的动物驯服成家禽家畜,为自己所用,说明我们的古人是很了不起的。人是万物之灵,祖先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动物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就像后人发明的“仿生学”——通过动物的本领发现科技奥秘,掌握征服大自然的利器的一样,二者都是了不起的事物。

【经典故事】

伏羲氏驯养六畜

五千多年前,伏羲氏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人们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捕不到野兽,人们就会挨饿。于是,伏羲氏就想了一个办法:天气好时,多捕一些野兽,吃不完的就养起来。后来经过挑选,选定了一些动物来饲养,也就是六畜。它们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比如马能拉车,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鸡能报时,狗能看家,猪能供肉。它们既是人类的重要的副食品,又是人类的好朋友。

评点:就像吃不完的粮食,晒干后收藏备用一样,养六畜的目的也在于此。而且,驯服的六畜还可以帮助人类做许多有益的事。可见,驯养六畜比种五谷更有价值。

【知识链接】

六畜成语

马: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工枚速、马首是瞻、马壮人强、马马虎虎;

鸡:鸡虫得失、鸡飞蛋打、鸡呜而起、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呜鸣狗盗、鸡犬不留、鸡犬不宁、鸡犬不惊、鸡犬升天、鸡犬桑麻、鸡不及凤、鸡骨支床、鸡尸牛从、鸡鹜争食、山鸡舞镜、牝鸡司晨、闻鸡起舞;

狗: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拿耗子、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狗马之心;

牛:牛刀小试、牛鼎烹鸡、牛鬼蛇神、牛骥同皂、牛刀割鸡、牛角挂书、牛头马面、九牛一毛;

羊:羊肠小道、羊狠狼贪、羊质虎皮、羊落虎口、亡羊补牢、亡羊得牛;

猪:牧猪奴戏、人怕出名猪怕壮、冷水烫猪、猪仔国会、猪仔议员、猪朋狗友、猪头三牲、指猪骂狗、肥猪拱门。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解司断字】

惧:害怕。恶:讨厌,厌恶。欲:欲望。具:同“俱”,全,全面。

【文话白说】

人高兴了叫作喜,生气了叫作哀,害怕了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心理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情愫。

【微言大义】

人是一个情绪动物,在所有动物中,人的感情是最复杂和丰富的。总的说来离不开七情感情。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是,我们要从学会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没有节制的发泄出来,否则就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活得安乐而有意义。

【经典故事】

石碏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庄姜容貌美丽却没有孩子,卫国人为她作了一首《硕人》的诗。后来,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个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很早就死了。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就把桓公当成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并且喜欢惹事,庄公也不加以禁止。庄姜很讨厌他。刚正不阿的大臣石碏向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该用正当的道理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四种毛病。这四种毛病由的产生,是由于给他的宠爱和俸禄都过了头。国君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那就确定他的地位;如果还没有拿定主意,就会逐步地引导他酿成祸乱。大凡受到宠爱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产生怨恨、产生怨恨而能够克制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进离间故旧,弱小压迫强大,淫邪败坏道义,这是六种逆理的事。国君行事得当,臣子奉行君命,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兄长,这是六种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逆理的事,这就是使祸患很快降临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该尽力除去祸患,而您却让祸患很快降临,恐怕不能这样吧!”卫庄公听不进去。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加以制止,但制止不了。卫庄公死后,等到卫桓公即位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这时骄横霸道的州吁一心想杀死哥哥桓公夺取君位。

鲁桓公四年的春季,在石厚的积极策划下,卫国的州吁杀掉了卫桓公而自己做了国君。州吁封石厚为上大夫。

州吁设法使他的百姓和睦安定,于是石厚就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见周天子就能够安定君位了。”石厚问:“用什么办法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回答:“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陈国和卫国关系又正密切,如果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向周天子请求,就一定能办到。”石厚就跟着州吁到陈国去。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国土狭小,我老头子老了,不能干什么了。这两个人,正是杀死了我国国君的凶犯,请趁此机会想法处置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人抓了起来,并且请求卫国派人前来处理。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前来,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他的家臣孺羊肩前来,在陈国杀了石厚。

评点:谁都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感情。然后,面对亲情和国法的冲突,有人控制了亲情,维护了国法。可见,为了正义而节制感情,是值得提倡的。

【知识链接】

喜怒哀乐与健康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识词解字】

匏:匏瓜。古代用匏瓜做乐器。革:皮革。金:指金属。

【文话白说】

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微言大义】

古代早就把音乐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因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丰富人的感情世界。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欣赏优美的音乐,争取做一个小小“歌唱家”。

【经典故事】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十天后,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不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评点: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琴家已经认识到体察现实对创作及表演的重要性。古人认为,音乐来源于天籁之音,可见音乐和大自然是分不开的。这需要我们认真去品去悟。当你的音乐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时,你的身心才能沉浸在超我的享受之中。

【知识链接】

八音

一是指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二是泛指音乐。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离朱剖秋毫于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三是指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高诱注:“八音,八卦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