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在几千年前,确实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物品,就是现在,也没有人不会不把它当宝贝;而“不贪”,则是一种抽象的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东西,似乎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子罕却以“不贪”为自己的宝贝,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可以看得出,子罕重视的是精神价值,要的是官德,而不是物质财富,并且他把精神价值看做是自己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爱宝石爱“不贪”,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官德,和不取不义之财的道德追求。
子罕能够“以不贪为宝”,这种精神品质的决定因素,是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西汉文学家刘向曾经指出,如果把一堆钱和一只黄鹂放在一起,小孩子肯定要黄鹂;如果把璧玉和一堆钱放在一起,一个乡下大老粗肯定会要钱;如果把璧玉和一部道德箴言放在一起,贤明的人肯定要道德箴言。刘向从中总结道:“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翻译出来就是:思想认识水平越高的人,选择的东西就越高级;思想认识水平低的下,他选择的东西就越低级。换句话说,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决定他追求的层次高低,决定他的价值取向。子罕能在官德与宝石面前,毅然选择不贪的美德,决定因素自然是他对为官的认识,对官德的美好追求。
对照子罕的官德,我们今天的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实在令人不齿。他们为了捞取份外之财,要么贪赃枉法,要么主动索要,要么变相捞取,别说重视官德修养,就连一点儿人格都不要了。这样的官,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水平,真是差劲透了。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有一个地方,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忽然名声大嗓、家喻户晓。因为这里举办过大贪官李真的赃物展。李真是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号称“河北第一秘”,官似乎不是特别大,但他非法收受或索取的财物,折合人民币800多万元,此外伙同他人侵吞国家财产约3000万元,被处以死刑。在举办赃物展的那些日子,市民陆续来到这里参观,参加拍卖会,亲眼目睹了李真的赃物,无比触目惊心。
别的不说,单提“名酒展室”,真是中外名酒荟萃,叫得出名的有五粮液、茅台、轩尼诗、XO、人头马XO、马爹利、苏格兰威士忌等,叫不出名的更是不计其数,走进展室,就如参观了一次名酒博览会。从价格上看,少则值二三百元,多则值万元。一瓶路易十五,当场起拍价为12000元,一套12瓶装的生肖五粮液则高达18000元。除酒以外,还有高档服装、金银制品、名人字画、翡翠玉器、工艺制品、高档手表、电器用具、各种饰物等9大类,总共619件,起拍总价约为200万元。
李真搜刮这些物品,难道是他自己享用吗?不一定,从数量上来看,他根本吃不了,穿不了,用不了,也玩不了,只不过是作为财物,收藏起来,尘封在房屋的角落。用不完也要无休止地搜刮,这就叫“欲壑难填”,这就叫“贪得无厌”。一个官员,把追求物质的东西当做自己的爱好,并不知收手,这样的官不是贪官才怪呢。至于为官之道、党纪国法,在他眼里,根本就不存在,或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样的贪官,他的为人处世境界,简直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
人生一世,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人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珍惜生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确立并守住人生的精神品质之宝,使生命活得有意义,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普通老百姓如此,做一个公众人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守住为人为官的道德底线,以免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遗臭万年。
人活在世上,都是有欲望的。俗话说,人有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欲为人的七情之一,它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不论是物欲,还是情欲,都要限制在正当的范围以内。肆意放纵欲求,像李真陷入贪欲不可自拔的人,什么东西都要,多少钱都收,对财物的追逐永不满足,就显得不可理喻了。
自古以来,因贪欲敛财而终于败亡的,一直不乏其人。但丁在《神曲》中说,盲目的贪欲煽动着人们,到后来却永远使人们受着酷刑。莎士比亚在《鲁克丽丝受辱记》里指出:贪求的愈多,占有的会愈少。诗人惠特曼则激奋地说:我们的灾难是由于恶毒的疯狂的贪欲造成的。敛取了那么多脏物脏钱的李真,是当今一个很好的反面教员。
古人以不贪为宝,今天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美德,尤其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尤其要如此。把“不贪”作为宝,就是要严格自律,随时随地牢牢地守住清正廉洁的防线。被追授为”全国法院模范法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四川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原审判员唐汉华,在法院工作21年里,没有接受过当事人一次吃请,更没有拿过当事人一分钱。他说:“我不会要当事人一毫一厘,要不然,咋对得起人民法官这个称号?”这不就是“以不贪为宝”的最好写照。
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老人民群众办实事。在物欲和私欲横流、善恶美丑扑朔迷离的封建时代,正直的古人尚能保持一分宁静和自由、一分真诚和豁达,那么作为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公仆,又有什么理由趋附歪风邪气呢?须知,群众往往是从每个领导干部的言行来看我们的党,因此,领导干部要保持高风亮节,洁身自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而且还涉及到党的形象。以不贪为宝,为人民勤奋工作,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战斗力所在。看看前面一个个落马的大大小小的贪官,听听古人说的话,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以不贪为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呢?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这句话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疾贫》,意思是,想要影子正,就必须端正投下影子的标杆;想要下面的人廉洁,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洁。表,标杆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说,做领导的在清正廉洁方面,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做到了,下属也会做到。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不仅事关个人品行,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百行德为先,为官廉为先。清廉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里面显现出来。下属判断领导干部的好坏,常常是从他生活作风是否清廉开始的。如果领导干部为官清廉,下属们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腐;如果领导干部自己不清白,下属们的贪污腐化和为就有恃无恐。这叫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出自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三教》:“教者仿也,上为之,下效之。”成语的典故是这样: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景公自从贤明敢谏的宰相晏婴死后,身边就一直没有敢于当面指出他过失的人,心里难免思念晏婴,常常感到郁闷不乐。一天,他请文武百官吃饭,席散后,余兴未尽,又带着大臣们到广场上去射箭玩儿。国王带着群臣玩耍,自然齐景公是主角,他把弓,群臣们只有喝彩的份儿。齐景公每射出一支箭,就算没有射中,群臣们也闭着眼睛齐声叫好:“射得真好呀!”“大王您的箭法,只有天下的神仙可比。”换了昏君,对这种盲目的叫好声也会会陶醉,但齐景公不然,他毕竟受到晏婴的教诲。群臣散去之后,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信任的大臣弦章说了。弦章安慰说:“大王,您也不能全怪臣子们,古人说过,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一听,觉得弦章的话很有道理,那份量一点也不比晏婴差,不由得为自己又遇上了晏婴级的臣子而高兴,立即赏给弦章东西。然而,弦章不仅像晏婴一样敢说真话,也像晏婴那样不贪不占。他说:“大王,那些奉承您的人,都是为了得到一点赏赐,如果我接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他们那样的卑鄙小人了!此举万万不可。”
上行下效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上行下效,跟它意思相近的,叫“率先垂范”。《韩非子》里记载着一个故事,说的也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事,不过主人公叫齐桓公。此公在喜好上有点与其他不同,就是对紫色衣服特别钟情。他一喜欢紫色衣服,紫色就成了举国上下的流行色,人人以穿紫衣为美,紫布霎时告罄了。没有了紫布,再想做紫衣就难了,齐桓公十分懊恼,就给宰相管仲说了。管仲出了主意说:“大王,这件事根本不是个事儿,我给您出个点子吧,您先把紫色衣服脱下来,然后对人说:紫色衣服有什么不好的?我真讨厌紫颜色啊。如果再有大臣穿紫色脱衣服进来见您,您就皱着眉头说:爱卿先回去脱掉紫衣服再来吧,我不想见到我讨厌的颜色!”齐桓公一听,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就照着做了。很快,齐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个京城再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
在封建时代,君王就是法律,所以,他们带头干什么,底下的人就跟着干什么。而在法制时代,法律是人人需要遵守的,领导人带头守法,底下的人才不敢违法。率先垂范,垂的是道德风范,是廉政风范。只有一把手清正廉洁,底下的最起码不敢公然贪腐。然而,在许多地方,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却导致了“率先垂犯”,上行下效形成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是说,好的榜样会对下面产生重要影响,坏的榜样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1949年6月,毛泽东搬进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花匠师傅给书屋里摆了一些好看的鲜花。但是,毛泽东很快就让人搬走了。他对身边的人说:“过去,这里是公共场所,摆什么花,摆多少花,由花匠说得算。而现在,我成了这个屋的房客了,就不要摆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后到我这里来的人会很多,像工人、农民的代表,知识分子的代表,都会来的,他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我,他们要是看我住的地方摆了这么多漂亮的花,回去后,有可能向我看齐,如果上行下效,就会养成一种奢华的风气,这要不得的!”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表现毛泽东“率先垂范”,下面的例子则说明“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相当繁荣,国力和财力也很充裕,然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奢靡腐败之风的愈演愈烈。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造声势,他和随行人员游山玩水,沿途官员接驾送驾、进贡上礼、大兴土木,可以说把豪华与排场之风掀起一个新高潮。皇帝爷既然带了头,下面的大小官吏岂甘落后,他们学习皇帝,也极尽奢华排场之能事。为了讲排场、比阔气,这些官员不会自己掏腰包,而是向百姓摊捐派差,贪污国库,向下级索贿,向有富人家敲诈勒索。从此之后,贪贿成为公行,吏治日益荒废,官场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日甚一日;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的正气反却越来越弱。整个社会显出没落腐败的趋势。
常言道,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制度的遵守者。所以,要首先管住自己,带头履行好职责,做好群众的表率。
管住自己,第一要管住自己的脑袋,脑里必须由清正廉洁的为官之德来占领,由防腐拒变的规章制度来占领,清除贪腐的私欲杂念,牢固树立权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清正廉洁,勤政奉献,不辜负党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
管住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管住掌权的手。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全自己的为官美德,也可以成为自己仕途的杀手锏。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了犯罪道理,都是因为手中的权力害了自己,手里的权力越大,害得越重。这是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用不对地方。权力用得好是称职,用得不好是失职,如果利用职务和权力之便,中饱私囊或者为己敛财,就是不折不扣的腐败,是犯罪行为,最终成为党和人民所不齿的败类。
要管住自己,归根到底是要管住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干部也是平常人,有情欲,有交往,有社会关系要处理。但是,领导干部又不是普通群众,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行为规范。在上级和群众管理、监督不到的情况下,自己管住自己,自律自省,时刻敲响警钟,才不至于走向腐败的泥淖。
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这句话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意思是,冲去污水,才能让清水上来;制止贪腐行为,才能树立清廉之风。
三国时,有个叫胡质的官吏,曾在魏国任州郡长官,为官三年直到去逝,没有留下什么余财。清点遗物,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几箱书籍,其他什么都没有。他的清廉美名,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人称道。
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只身一人,没有带家眷。有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荆州来看望他。临走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儿子,让他路上做盘缠用。胡威以为这东西是父亲贪污来的,就跪在胡质面前说:“父亲为官一向清正,不知这东西来自哪里?”胡质说:“孩子重视为父的清点,让为父很欣慰。不过,你大可放心,这条绢是我的俸禄所余,来路很正。”胡威这才谢过父亲的赏赐,骑眘毛驴上路。一路上,原威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为了节约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