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领导干部廉洁句典
6682900000004

第4章 不贪篇:非我之物,不取分文(3)

胡威后来也做了官,官至刺史,他同父亲一样,政绩卓著,清正廉洁。晋朝建立后,有一次晋武帝召见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盛赞不已,然后问胡威道:“你的官职并不比你的父亲低,但不知你的清廉美名,是不是胜过你的父亲呢?”胡威答道:“臣愧不如父。”晋武帝问他为什么,胡威说:“臣父清廉,就怕人家知道,臣清廉,只怕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比,差得很远。”

这个父子清廉的故事,足以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如果没有胡质的清廉美名,就没有胡威的清廉美名。父亲,无疑给儿子树立了“标杆”。

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能够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也是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和要求。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参观采访,被共产党领袖们的廉洁节俭而感动,断言这种廉洁节俭的作风,会产生“东方魔力”,成为后世的榜样。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军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这两个事例说明,清廉是共产党人的传统,也是战胜敌人、赢得民心的保证。

共产党的清廉,不是体现在一人一事上,而是体现在所有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正是由于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使官兵和军民上下形成一种清廉的风气。

说到清廉,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自己可以说近乎苛求。不管是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还是和平时期的安定生活,他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穿的衣服,从内衣到外衣,从上衣到鞋袜,全是补了又补。有的单衣补丁太多,都成了夹衣。开国大典时,他定做了一套中山装,以后10多年再没有做新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他一直吃“二米饭”,即小米、大米合起来做;进城后,以大米为主,有时掺些小米、绿豆;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不吃猪肉,周恩来劝他都不听。他不用香皂,不用护肤品,甚至不用牙膏,只用廉价牙粉;毛巾被、睡衣,还有那床毛毯,不只补过多少回,一直伴他离开人世。对子女,毛泽东异常严格。他从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搞特殊。

开国总理周恩来,同样保持着清廉的生活作风。他饮食清淡,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个人生活衣着简朴;对潮湿阴冷的老式平房坚决不同意修缮,不同意添置新陈设物品;在用车问题上,公私分明,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不收受馈赠礼物。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屏风。这是周恩来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的听到他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他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主体依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廉洁从政的好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但是,我们党内也的确出了一些腐败分子,他们贪污受贿、权钱交易、买官卖官,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危害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腐败滋生,必然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在和平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要经得起拒腐防变的历史考验,防止出现人亡政息的危险,我们就必须坚决反对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为此,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最重要,也最关键。

一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干部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先进典型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要根据党中面的要求,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就是对照党章、党纪、对照干部、群众、找出自身差距、缺点。“正衣冠”就是改正自身错误,弥补自身缺点,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群众的意愿,党章党纪的规定。“洗洗澡”就是接受群众的批评和下属的批判,防微杜渐、悬崖勒马,保证思想和作风的干净整洁。“治治病”就是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完善自身的不足。

二是要牢记党的传统,永葆清正廉洁作风。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廉洁意识,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在思想意识上不能松懈,加强自我约束,坚决不在廉洁上犯错误。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加强监督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既主动接受接受党内监督,也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三是要严格管好“八小时之外”。严格掌握工作中、生活中、社交中的度,紧绷廉洁自律之弦,除了要管好“八小时”以内外,还要从严自律对“八小时”以外的思想和行为负责,抵御各种诱惑,自觉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和人情关。要耐得住清苦,受得了寂寞,经得起考验,挡得住诱惑,使自己不断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这句话出自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卷一,意思是,聪明的人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去追求不应该得的东西。

“智者不为非其事,不求非其有”,强调的是不能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普通人尚且知道”非己物不取”,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利用职务之便,捞取不当利益,无疑就是贪官了。

“廉者不求非其有”,古代官吏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清廉榜样。战国时期,田稷任齐国的相国,他为官勤谨,办事认真,名声极佳。齐王非常信任他,任命他为宰相,让他统领百官、总揽政务,一时间权势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许多臣僚羡慕不已。为了付好他,总有一些人暗中给他送礼,以求得日后得到他的扶持。在这些人中,田稷手下一名官员,一次性就给他送去了百镒黄金。百镒黄金,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换了贪官,一定喜不胜喜。而田稷虽然”盛情难却”,不得已暂时接受了这笔贿金,却心里不安,一直记着这件事。

正当他冥思苦想,如何处理这笔钱的时候,这件事被田稷的母亲知道了。田母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她见家里突然冒出了这么多金子,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当时就气得不得了。他厉声质问儿子:这笔钱是怎么来的?田稷是个孝子,他不想欺瞒母亲,于是将这事一五一十的给母亲说了。母亲尽管有心理准备,还是气得晕到在地。醒来后,就教训田稷说:”我平时是怎么教你为官的?为官的如果做不到清正廉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见钱眼开,不顾国法肆意向属下求取,那就不是一个好官,而是一个贪官,终归身败名裂。”母亲说骂越生气,最后把田稷赶出了家门,不让儿子回来。

田稷受到母亲的严厉训斥,为自己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诲而感到十分羞愧和自责,急忙把金子原数还给了那个官员,随后主动跑到齐王面,跪地请罪,声称自己犯了不可宽恕的死罪,请求皇上将他处死,以儆效尤。

齐王被田稷一时弄糊涂了,忙问:“田爱卿,你这话从何说起?好端端的,你怎么会犯罪,还是死罪呢?”田稷痛哭流涕地答道:“臣下无德,一时没有把握住自己,接受了下属的百镒贿金,回家交与母亲后,遭到母亲的痛斥,母亲骂我为官不廉,执法犯法,不够臣子的资格,将臣逐出家门。臣越想越惭愧,自感受贿罪孽不轻,实在无颜再见母亲。还有,大王您信任臣下,给臣委以重任,臣下本应为臣子们做出榜样,却犯下了贪污的罪错,愧对大王,愧对母亲,愧对天下百姓,罪该万死。请大王一定要重责臣下,不然,以后就没有人遵守国法,遵守家规了。”

齐王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对田母家教有方敬佩有加。最后,齐王原谅了田稷的错误,说他知错就改,可以不再追究。

古人尚且对贪污受贿深感自责,而现在却有一些领导干部,抱着不捞白不捞的心态,利用职务的便利,肆无忌惮地捞取不当利益,对不义之财来者不拒,甚至主动索贿受贿,不知收敛。例如,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有“许三多”的雅号,因为他“钱多、房多、女人多”。有道是,家有豪宅千间,一宿只睡一床;拥有万贯家财,一日仅用三餐。就个道理连大字不识的乡下老农都懂得,而许迈永却没有弄明白。在他心目中,房子越多越大越气派,钱财越多越有用。他为官15年载,利用职务之便,一次又一次索贿受贿,折合人民币1.6亿余元,侵吞国有财产5300余万元,每年平均敛财约1500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封建社会贪官的描述。一个副市长,捞钱的速度比清明的知府还快,真可谓“许迈永”速度,让清代知府们也望尘莫及。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身处清贫而不躁,面对诱惑而不贪,牢牢巩固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视钱如命、贪图享乐的意识,不取不义之财,不要不正之财,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精神,做事干干净净,为官清清白白。千万不能贪字当头,视仕途为“钱途”,最终毁了人生前途,落得个“人死了,钱还没花完”的可悲命运。

中共中央纪委,曾在严格禁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上,做出过明文规定,内容包括:一是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等行为。二是落实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从业、投资入股、到国(境)外定居等规定和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严禁发生与公共利益冲突的行为。三是治理违规组织集资合作建房、超标准建房、在风景名胜或公园区建房等问题;纠正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发放住房补贴、多占住房、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住房或以劣换优、以借为名占用住房等问题。四是严禁领导干部利用和操纵招商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五是严禁领导干部相互请托,违反规定为对方的特定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果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以上要求,就真正做到了“不为非其事,不求非其有”。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句话出自北宋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意思是,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表:表率。贼:残害人民的盗贼。

清廉的官吏,是老百姓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残害人民的盗贼。自古以来,廉洁的官员总是受人尊重,而贪腐的官吏则被人唾弃。

三国时期的蜀国境内,曾出现过“刑法虽峻而无怨者”的社会局面。诸葛亮治蜀,”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把国家治理的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宰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保持一身清廉使然。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理想和诚心所动,毅然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国家事务,不论大小,事事亲力亲为。他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呕心沥血。他做官公正无私,严格要求子侄,不要假借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诸葛亮还给哥哥诸葛谨写了一封信,说明诸葛乔不能比其他人有特殊性的原因。马谡错失街亭后,他首先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上奏后主刘禅,要求自贬三级,以示警戒。此后他行事更加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在工作中,诸葛亮”夙兴夜寐”,在生活中,他”废寝忘食”,终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带头申报财产,在给后主刘禅的一份奏章中,他对自己的财产、收入情况进行了说明:”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死后,果真”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做到了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诸葛亮临死前还专门遗嘱,要求遗体安葬在定军山中,丧事从简,墓穴不要太大,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要任何陪葬品。一代明相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在可圈可点、令人景仰,不愧是万世楷模。

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贪官污吏,他们比的不是清廉,而是比谁的财富更多。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在当时的京都洛阳,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

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许多钱是哪儿来的呢?原来石崇当过几年荆州刺史,在这期间,他除了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之外,还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了无数的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