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领导干部廉洁句典
6682900000005

第5章 不贪篇:非我之物,不取分文(4)

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40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50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甚是支持,立即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下。王恺胸有成竹,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到他家吃饭,以便乘机再同石崇比一比。宴席期间,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纷纷举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王恺想,这下你石崇该认输了吧。谁知石崇在一边冷笑,顺手抓紧一件东西,把大珊瑚树砸个稀巴烂。赴宴的官员大惊失色,王恺更是满脸通红,大骂石崇。

石崇却说:“如果你觉得舍不得,我我还你就是了。”当即命随从回家去,把家里的几十株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个个比王恺家那样的珊瑚树强。

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只好甘拜下风。从此,石崇的豪富在洛阳就出了名。

有一个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认为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现在这样比阔气,比奢侈,不但不被责罚,反而被认为是荣耀的事。这样下去怎么了得。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加紧搜刮,一面穷奢极侈。西晋王朝一开始就这样腐败,这就注定要发生大乱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了,这本来是好事,却也为少数党员干部肆意贪污受贿提供了便利,他们的行为不仅让党和政府的形象蒙羞,也让人民群众大失所望。

也有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同样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无论是“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的细致和坦率,还是“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的真诚和坚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领导干部要牢记党中央的要求,切实做好廉洁奉公的表率,切莫成为贪污腐化的罪人。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这句话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意思是,人的心中只要出现一丝的贪欲,就会使自己的刚强正直变成懦弱、聪明才智变成昏庸、善良大度变成残酷、纯洁心灵染上污点,最后彻底毁灭了自己一生的人品。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生的理学主张就是“致良知”。他曾说过:“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泊没了他。”说明做人不可起贪心,贪心一起,人的良知就会自然泯灭,人的良知一旦泯灭,做事就会丧失正邪观念,甚至成为邪恶的帮凶。

为什么说,人一旦起了贪心,就会改变正邪观念,刚强正直的性格,也会变得懦弱,甚至成为邪恶的帮凶呢?

有一句谚语,叫做“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意思是,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吃了别人的东西,办事时便会感觉理亏而给予照顾、有所偏私。句中的“短”字,是由其本义缺点、短处引申出来的“理不直,气不壮”的意思。

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的丞相,生活上非常爱吃鲜鱼,特别是新鲜的甲鱼。在他刚刚当上丞相不久,许多达官显贵纷纷向他送鱼。有人送鱼是对他的上任表示衷心祝贺,有人送鱼是借机对他大加奉承,讨得好彩头,有人送鱼则是别有用心。但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所有的鲜鱼都被公孙仪一一退还。公孙仪有一位非常好的老朋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操劳过度却缺少营养,便买了新鲜猪肝作为钓饵,准备钓只甲鱼给公孙仪补身体。他在三天光景里,总共钓了十多斤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府上。公孙仪看到这么多甲鱼,知道老朋友的美意,便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能补养身子,的确是个好东西呀!”老朋友一听,认为公孙仪肯定会给自己一个面子,收下这份心意,就说:“你我朋友一场,这点小意思不足佳齿啊。”公孙仪却摇摇头说:“老兄,甲鱼肉好吃,甲鱼汤好喝,可我要是吃了别人送的甲鱼,只怕我的手脚就不利索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对方赶忙解释道:“不会的,我决不会给你添麻烦。”公孙仪正色说:“既然这样,如果我收下你送的甲鱼,岂不让世人议论你有行贿之嫌吗?”看到公孙仪的态度坚决,老朋友只好把甲鱼又拎了回去。

公孙仪有个弟弟,对兄长此举不甚理解,在吃饭的时候问道:“兄长您平日那么爱吃甲鱼,为什么老朋友好心送来,你却推辞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个甲鱼固然是小事,但如果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名义,迟早会因此丢掉丞相的官位。到那时,只怕我再怎么想吃甲鱼,也没有人送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平安地做丞相,做了氶相就有俸禄,有了俸禄就可以多吃几年甲鱼。”弟弟一听,终于理解了哥哥的意思,不由会意地笑了。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据说就是从这个典故中縯生出来的。

的确,不管是官吏,还是普通群众,一旦得到了人家的好处,就不得不替人办事。有道是:道不通使钱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之所以用官员行贿,就是驱参透了这句谚语的真谛,把贪官当狗养起来,一旦用得上,就嗾使贪官打前站,为自己开“方便之门”。贪官们因为拿了人家的好处,“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乖乖听人摆布,迫不得已成为帮区,至于党纪国法,和为官之德,只能靠边站了。

有生活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贪官害怕行贿者!按理说,贪官都是有权势的人,行贿者多是下级和老百姓,贪官怎么会害怕行贿者呢?其实,这个现象完全符合“拿人家手短”的规律。行贿者拿钱来换你的权,受贿者用权换来了钱,相互得利。殊不知,贪官的心贪,行贿者的心毒,就像吸毒不用第二次一样,只要受贿一次,行贿者与受贿者就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蚱。有些行贿者为了抓住受贿者的把柄,便于长期所用,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把生米做成熟饭,使贪官乖乖地听行贿者的口令。例如,有个包工头和贪官闹翻了,在争吵时,贪官牛气哄哄地说:“我不想让你在这混,你就寸步难行,信吗?”包工头则针锋相对:“我不想让你继续在这儿当官,不但你头上的乌纱帽戴不了几天,还会给你找一个养老送终的地方,这你不会不信吧?”最后,二人的争吵是以贪官的赔礼道歉而收场。

贪官怕行贿者,说到底是因为害怕受贿者“检举”自己,使自己丢了乌纱帽,甚至锒铛入狱。例如,财政部税政司原副调研员周某,利用职务便利,帮助沈阳一家公司较早拿到减免消费税批文,从中收贿4万元。不久,这家公司原产业政策办公室主任、行贿人包某,因涉案被抓后,便检举了周某受贿的线索,被认定有立功表现。而周某则构成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

可见,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党纪国法就就得让路。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聪明才智被其蒙蔽,刚正品质随之消失。

关于行贿和受贿的关系,曾经有两个比较出名的理论,一个是行贿者眼中的“人狗论”,即“当我给他们送钱时,他们不收,他们是人我是狗,我求他们办事他们可以不办;当他们收钱时,他们是狗我是人,我要他们办事他们不敢不办”。另一个是某些贪官的“杀猪论”,即“就像一头猪,我把它养肥了,需要的时候再去宰它”。

那么,行贿和受贿,究竟是贪官在“杀猪”,还是行贿者在“喂狗”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也不难。如果领导干部坚决不受贿,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然就不存在什么“杀猪”之说;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受贿了,肯定会“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结果只能是被行贿者牵着鼻子走,俯首帖耳、任其摆布,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狗。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要么当个“不杀猪”的清官,要么就是个“被豢养”的狗官。

换个角度看,“杀猪论”不但不能成立,反而验证了“人狗论”的合理性。远华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有句“名言”:“不怕什么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实际上,行贿者不怕自己“被杀”,就怕领导干部“不杀”,只有领导干部伸了手,他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办这办那。说到底,贪官“杀猪”的本质还是行贿者“喂狗”,目的在于丢几块“骨头”,将领导干部变成听话的狗,以便获取更多的好处。

由此可见,官员除非不贪,否则就是行贿者养的一条狗。贪官们不仅在位时要为“主子”效劳,甚至当“主子”有难时,还得为“主子”献身,成了“主子”立功的“筹码”,这种作为,与走狗何异?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侥幸心理都是要不得的。决心在领导干部岗位上干一番事业的人们,都要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偏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将行贿者“喂狗”当做自己“杀猪”,最终必然落个猪狗不如的下场。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二回。意思是,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深陷下去,才发现自己已走投无路,想回头也为时已晚了。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书生贾雨村中了进士后,荣升为知府,人一下子从穷到富,地位从低到高,思想也开始产生了变化。他信奉“当官即发财”的理念,在任上大肆敛财。可惜,东窗事发,上升不到一年就被革职查办。有一次,无官一身轻的他到野外散心,看到一座庙宇隐藏于茂林深竹中,庙宇门前的扁额上,题着“智通寺”三字;门的两旁则书写着一幅对联,虽字迹磨损,倒也能认得出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贾雨村看了看,有所触动。他想:对联的文字虽然浅显,却也寓意很深,想必这庙宇里一定有一个经历曲折的高士。贾雨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他也是一个翻过筋斗的人,经历也可谓曲折。由于也翻过筋斗,对于这幅对联自然就体会深刻。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福贵,解放前他是一个浪子,嗜赌成性,最后把家里的一百亩地都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职业赌徒,沦为贫农。两年后解放了,赢了他钱的龙二被划为地主成分,给镇压了,临刑前,他哭喊着对福贵说:“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人的一生中,都面临着很多重大决择,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特别是面对种种诱惑时,一些人人都会有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就是赌徒心理,总是认为自己下次一定会赢,或者自己安慰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明天坚决不再赌博了。然而,到了第二天,又被诱惑所吸引,重新改口说:反正我手上的钱都是赢来的,输了又何妨。俗人说:“输钱皆因赢钱起。”当赢成为习惯时,也不明白自己可能正为他人作嫁衣,最后还是在赌桌上输得一败涂地!

官的贪财心理,也是赌徒心理的一种。认为自己贪点钱财没事,某某比我贪得还多,不照样没事吗?或者认为,我做的事天知地知人不知,加上我四处打点到了,我的人缘也不错,不会有事。结果,到底还是没有捂住!

清朝第一贪和珅,他的家财总价值11亿6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5年到20年的财政收入。如此富可敌国,仍然没有收手。和珅敛财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发人情财;二是利用职权进行贪污;三是利用吏部勒索百官。

发人情财:在朝为官,重要是能消息灵通,尤其是职位较低不能接近权力核心的官员,能否从大官口中得到瞬息万变的内部信息,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总会有人不惜花费巨额财富打通关节。所以历史上才多见官员巴结、勾结太监之类的事情发生,为的就是能从皇帝身边的人口中得到朝廷上一点一滴的风吹草动,好见机行事。和珅的地位无疑也是追逐者的首先目标。他只凭朝廷的内部消息就可以大发人情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