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民间也有相墓的专家。有个善相墓的看见苟伯玉家里的祖坟,就对伯玉的父亲说:“你家当出显贵,但不长久。”伯玉听说此事,说:“朝闻道,暮死可矣。”后来,伯玉辅助萧道成成就了帝业,位极人臣,但不久后被齐武帝诛杀。
随着堪舆大师的出现,完备的堪舆理论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据《隋书·经籍志》著录,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堪舆著作,如《五姓墓图》、《梁有冢书》、《黄帝葬山图》、《五音相墓书》、《五音图墓书》九十一卷等。可惜这些书都已失传。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堪舆典籍《管氏地理指蒙》和《葬书》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分别托名于管辂和郭璞两位堪舆的开山祖师。
此外,魏晋南北朝的地学著作也有不少。特别要提及的是《水经注》,北魏的郦道元依据《水经》而作《水经注》,所记河流水道1252条,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原书字数的30倍。其中对山陵、原隰、泽薮、火山、温泉都有记述,内容十分丰富。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方志书,对各地的地理形势有细致的描述,如《荆州记》等。这些地理知识无疑为风水师所利用,才使得风水术不断丰富,并得以传播。
历史上第一位以风水起事的风水师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风水起事的风水师,在南朝宋代元徽年间,叫唐寓之。
唐寓之,南朝齐富春人,迁居桐庐。祖上几代都以相墓为业。唐寓之自幼习武,乐于济贫救困,为乡里所爱戴。齐武帝萧赜横征暴敛,徭役苛繁,对逃避赋役的人,称为“却籍户”,一经查获,治以重罪。因此,民怨沸腾。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唐寓之借其家传风水特长,到处宣扬自己家的祖坟风水好,有帝王之气。一下子就聚集了四百多人,在新城(今之浙江新登县东)举旗起义,夺取官军武器,开仓库,济贫民。继而挥师直捣富阳,邻县百姓闻风响应,聚众至3万余人,声势浩大,先后攻克桐庐、钱唐、盐官(今海宁)、余杭、嘉兴、永兴、诸暨等地。次年春,唐寓之在钱唐建立政权,国号吴,自为吴王,改元兴平,立太子,置百官。接着,遣部将高道度攻东阳郡。不想第一战就被擒住,接着遭诛杀。
【隋唐——堪舆大发展】
隋唐时期,堪舆术进一步蔓延。这一时期的堪舆术不仅承续了汉晋以来的强劲势头,堪舆活动更加盛行于朝野,精于此道者所在皆是,巩固了堪舆观念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堪舆术书也大量涌现,完善了堪舆术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堪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隋朝堪舆盛景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在其存在的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堪舆术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表现在堪舆术的盛行。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在皇后死后,请了个术士为她卜择葬地。这位术士“历筮山原”,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声称:“卜年二千,卜世二百。”即人葬在那里的话,隋可得福荫,享有两千年的国运。杨坚对葬地吉凶的说法抱有怀疑态度:我家祖坟所占的地方,如果说不吉利,可我当了皇帝;如果说吉利,我的兄弟又是打仗死的。不过怀疑归怀疑,杨坚最后还是依术士所言葬了皇后。这也可见当时堪舆择葬在当时的影响之深。
隋代内史令李德林深信堪舆术,据传说葬父母时,他让儿子先卜葬。儿子回来后,他问结果如何,儿子回答:“根据卜葬结果,这地应该出八公。”李德林问地在何处,儿子回答:“东面是村,西边是郭,南面是道路,北面依傍大堤。那村名叫五公村。”李德林长叹一声说:“这是天意呀!八公去掉五公,只剩下三公了。”果然,他的后代中只有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安平公爵号。
堪舆在隋朝的盛行还表现在相术大师的出现,如堪舆宗师萧吉、堪舆术士舒绰等。
前面提到的那位为皇后卜择葬地的术士也正是萧吉。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萧吉得到重用,“拜太府少卿,加位开封”。并且在担任太常令期间遍览历代各种相书,也结合自己的实践,箸撰颇丰。史载他“箸《金海》三十卷,《相地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二十卷及《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版要诀》一卷,《太一立成》一卷”等书,对后世堪舆术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关于舒绰,他的名气也不小。据《浙江通志》记载,隋宰相杨恭仁准备迁祖辈的葬地,请了有名的五六批相地家卜地。这些人各有一套,杨恭仁不知听谁的好,就密派人回家乡取葬地四角的土各一斗,让众人鉴别。众人均不得要领,只有舒绰分析的与实际情况分毫不差。他说:“此土五尺外有五谷,得其一即是福地,世为公侯。”杨恭仁请舒绰到其地察看,挖地七尺,果然发现一洞穴,贮藏七八斗粟,这里原是粟田,蚁啄而成穴。杨恭仁于是重赏了舒绰。此事传开后,舒绰名震朝野。
唐代堪舆盛景
进入唐代以后,堪舆之风有愈吹愈烈之势。据《通典》记载,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卜宅兆”、“卜葬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
这一时期的史料上有不少关于堪舆活动的记载。如唐初,开国元老徐请人卜葬,得到的占辞是“朱雀和鸣,子孙盛荣”。有个叫张憬藏的相地师不以为然,认为“所占者过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来,徐之孙徐敬业在扬州反叛,武则天大怒,派人打开徐的坟墓,焚尸为灰,应验了张憬藏的断言。
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唐代甚至设有专门看天文现象的“司天监”,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
不仅如此,唐代堪舆观念还流传到西北敦煌,从莫高窟发现的文献中有《宅经》。这个《宅经》与现在流行的《黄帝宅经》有所不同,书中记有“占宅者,见形势气色,草变迁移,祸福交并,吉凶代谢。占葬者,辨山岗善恶,营域征邪,鬼神安危,子孙隆绝。”这就把阴宅与阳宅区别开来了。敦煌文献中又有托名为吕才所作的《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书中提出“阳宅福在南,德在西……北有泽,南有高地,及林木茂盛,居其内,吉”。可见,唐代西北有了很系统的堪舆观念,堪舆观念已经遍及到边陲了。
唐代堪舆活动的空前盛行,自然会催生一大批精通术数的高手。他们身份庞杂。如知识分子中就有不少堪舆家。武则天当政时,侍中郝处俊极力反对高宗逊位于武则天,受到武则天冷落。郝处俊死后,有书生经过他的墓地,说:“葬压龙角,其棺必斫。”“葬压龙角”就是埋葬时,棺椁压在了龙脉的角上,在当时是风水的大忌。后来,郝处俊的孙子犯了罪,祸及九族,郝处俊的坟地也被砸开了,书生的话言中了。
官卿士大夫也懂风水。如玄宗的大臣中,张说就精通堪舆。《大唐新语·记异》记载,开元年间,集贤学士徐坚的妻子岑氏死,他向张说请教选择墓地。张说云: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土界有土龙守,水界有水龙守。坟墓不能太接近土界和水界,否则坟墓不牢。
此外,当时许多和尚也懂堪舆术。如江西有个叫司马头陀的,走遍了洪都诸山,发现湖南有一名山,和尚就在山上建立了同庆寺。有个叫王智兴的,年轻时曾为徐州门子。有个道士住在他隔壁,智兴每天起床扫地,总是把道士的大门口也扫干净。道士很感激,说:“我会看墓地,给你家里选块好地。”就引着智兴外出,指着一块地说:“葬先人于此,君当寿,而两世位至方伯。”智兴照办了,后来他果然以战功卓著升至侍中。
当然,纯为术士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有的闻达朝野,有的则隐落民间,却都术法高深。如杨筠松、浮屠弘、丘延翰等都是倾誉宇内的堪舆术士。
此外,唐代也有一批反堪舆术的骁将,如吕才等人。吕才以古今史实为依据,批判整理当时流行的各种术数观点,载于《唐书·吕才传》。开元之治的名相姚崇也不相信堪舆。据《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记载,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准备到东都洛阳去,忽然报闻太庙崩坏。按堪舆观念,“行”而有“崩”不利出行。李隆基请来姚崇。姚崇不信这一套,说:“太庙本是苻坚时代所建,年代已久,自然会坍塌,这不值得惊怪。皇上东行,与太庙无关。”李隆基听了姚崇的话,仍然东行洛阳,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
总之,隋唐时期是风水学开花成长的时期,涌现的风水师及其著作,更加扩充和完善了堪舆理论体系。其中的代表作有萧吉的《宅经》,临孝恭的《九宫五墓》,李淳风的《阴阳正要》,张燕公注《葬经》,司马头陀的《水法》,杨筠松的《疑龙经》、《撼龙经》等。
堪舆术士丘延翰
丘延翰(公元650年-655年),唐闻喜人,字翼之。他自幼喜读郭璞之书。相传,丘延翰游泰山,误入山壁石室,遇神人授《玄女海角经》。自此洞晓阴阳,依法择地,无有不吉。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年-740年),丘延翰应邀为裴氏族人卜葬,认为裴家祖茔应天子之相。这些话传到太史官及皇上李隆基那里,李隆基心情沉重,他回眸大明宫围,心想,难道大唐江山真会落到裴氏宰臣之手?想来想去还是问问这位大师才好。于是皇上派官员来到河东闻喜上邱村抓捕丘延翰。
丘延翰知道捕快已到,一不躲二不藏,还在捕快身边走来走去,尽管捕快到处张贴告示,手持丘延翰的画像,察道禁行,挨户寻找,都没能抓获,捕臣禀告皇上无法捕获丘延翰,后来皇上下诏赦免丘延翰,颁旨令其携带天机之书进京面上。当时,丘延翰向唐玄宗献上自己著述的《搬砂经》、《海角经》和从九天玄女那里学到的《八字偷天玄机》三卷,自撰《理气心印》,并和玄宗皇帝谈说阴阳象数。玄宗皇帝令祭酒造金匣玉盒,秘藏其书于宫中,封丘延翰为亚大夫,食千户。丘延翰死后还享祀三仙祠,在当时人心目中简直成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