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锋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0491607)、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0BZZJ04)“英国工党政坛沉浮与主导思想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2010年5月的大选失利和9月选出新领袖,英国工党进入埃德·米利班德时期。为了重新赢得执政地位,工党也开始了政策反思与调整的历程。在诸多影响工党政坛发展的变量中,工会由于与工党存在特殊的制度化联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传统与布莱尔的调整
与西欧大多数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建立不同,英国工党起源于工会运动。在20世纪初,正是为了更好地从议会角度保卫工会和劳工的利益,英国工会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团体创建了工党。由于工会是工党力量的主要输送者和财政的主要供给者,使得工党政策主张与思想理念的选择长期受到工会的控制,以工会政治臂膀的形象出现于英国政坛。
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工会与工党的劳工运动盟友关系总体上推动了工党的政坛崛起。因为伴随英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劳工数量的持续增多和选举制度的民主化进程,以工会会员为主的工党选民基础不断扩大。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超于国家承受能力的福利负担和肆意的罢工使英国经济长期陷入停滞状态。为了实现连续执政,体现利益整合功能,工党开始疏远工会,规范工会的行动,使二者关系出现显著的裂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撒切尔夫人打压工会政策取得成功,工会力量严重衰落,由鼎盛时期的1300万会员下滑到700万会员,入会率由1980年53%下滑到1993年37%的背景下,布莱尔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传统关系做出重大调整。在基本定位上,把工党定为全民党,而非劳工党,把工会定位为追求特殊利益的集团。在政策主张上,提出只能给工会平等的机会,而不是特权与偏袒。在内部关系上,减少工党对工会的经济依赖,削弱附属工会在工党内的各种权力。经过这些调整,工党与工会关系明显疏离,由传统的劳工运动盟友转变为一般的社会合作伙伴。
二、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小幅回暖
埃德·米利班德出任工党领袖后,工党与工会关系发展态势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看似由原来的渐行渐远转变为友好互动。如埃德·米利班德并没有对工会的罢工提出谴责;要求保守党政府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而不主要依靠货币政策防范债务危机的冲击;出席英国工会年会,加强与工会领袖的沟通频率。工会也对工党的友好举动投桃报李,加大了对工党的经济支持,使工党得以有效运转,避免布朗时期出现的工党财政危机再现。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回暖与以下两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保守党的压缩公共开支政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布朗执政时期,英国的经济形势就开始恶化。2009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下降了4.7%。这也是导致工党下台的重要原因。保守党上台后,爆发于2009年底的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开始向整个欧洲蔓延。为了防患于未然,保守党政府领导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二战后历届政府惯用的手段。压缩公共开支,收紧银根,减少赤字。由于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工薪阶层和底层民众,引发工会界的激烈反应。不仅在2011年多次举行罢工行动,出现新世纪以来的首次罢工浪潮,而且最大的工会组织——英国总工会多次威胁将在奥运会期间举行罢工,要求保守党政府提高公共开支,解决高达250万人的失业问题。在两党制的政治结构中,政党政策的互动影响更为明显。面对中下层民众对保守党政府的不满,工党自然想接近工会,争取深受工会影响的传统核心选民的支持。
另一是埃德·米利班德的左翼色彩。除了外在因素作用外,埃德·米利班德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在2010年9月工党领袖选举前,埃德·米利班德无论是资历还是名气都不及其哥哥,主要竞争对手戴维·米利班德。在民意测验中一直居于落后局面。之所以能够在最后时刻翻盘,以50.65%对49.35%的微弱优势胜出,成为工党新一任,也是新一代领袖。与埃德·米利班德的传统左翼色彩,其竞选主张向左倾斜,减弱了布莱尔新“第三条道路”的激进性,最终得到附属大工会的认可和支持不无关系。正因为此,英国媒体把埃德·米利班德的胜利视为工党内左翼战胜中间派。在此背景下,在没有执政压力下,埃德·米利班德为了把重新修补的工党与工会关系转化为促进工党政坛竞争的推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在施政中坚持了领袖竞选中的左翼观。
三、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长远疏离
虽然工党在埃德·米利班德时期改进了与工会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工党对工会态度出现明显的逆转。从总的发展趋势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说回到传统的盟友状态,就是出现密切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很难的,而将呈现出逐步疏远的走势。
第一,工党与工会的目标差异明显。工党现在是一个选举型政党,其各种主张的指向都是实现上台执政与长期执政。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其基本路径就是充分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做全民利益的代表者,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民支持。工会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会员构成的变化,不再仅是传统蓝领工人的代表,而是尽可能扩大会员范围,成为众多由白领组成的行业性或综合性工会,但其代表劳方利益,代表中下层民众维护工资与社会保障待遇的基本定位不可能改变,否则工会就失去其政治上的合法性和生存根基。显然,工党与工会的追求目标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双方可能会在一定时期暂时再次接近,但这种接近只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权益之计,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第二,布莱尔调整工会政策的成功。在十年前的世纪之交,布莱尔以新“第三条道路”为旗帜,对工党与工会关系以及涉及工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虽然后来布莱尔辞职,工党现在处于在野位置,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布莱尔变革工党的总体成功。一方面,工党在布莱尔的领导下,连续三次以绝对的优势赢得大选。另一方面,布莱尔执政十年经济增长率年均近3%,人均收入年均增长3.5%,通货膨胀率年均2%,失业率年均4%,均达到二战后最好水平。在此背景下,工党不会对布莱尔的工会政策做出重大变化。在埃德·米利班德领导下,工党政策主张出现一定程度的左转,与其说是转向,毋宁说是对布莱尔部分激进政策的纠偏,其主要立场与观点并没有超出布莱尔变革的范畴。
第三,工会的发展走势与历史的教训。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到来,英国传统的全日制工人和固定从业者越来越少,灵活就业与个人创业者明显增多,使工会的入会率继续降低,也使会员对工会、工会对工党的忠诚度降低。目前,英国职工大会会员人数仅为620万人。工会行为能力的减弱使工党更为器重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同时,基于工会罢工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和历史教训,工党内反对与工会接近的人总体居于优势。埃德·米利班德本人虽然没有公开批评工会动辄罢工的行为,但也没有予以支持。工党内政发言人库伯更是明确表示:“工党绝不能接受这种自私,不爱国,影响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行为。”
当然,由于工党和工会之间的制度化联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结束,工党的工会政策还是要好于保守党的工会政策,工党现在又处于在野党地位,工党与工会关系的疏远将是渐进的和长期的。
(原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9日,全文转载于《工会博览》201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