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在我们平常的说法里,文化也有“雅”、“俗”之分的。关中人,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这“关中文化”应该是“俗文化”的一种代表了。关中以哪儿为中心?当然就是西安。在与西安这座历史名城接触后,我觉得这确确实实是它独有的文化。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小说,大概内容是说,一个西安的本地人带着一个外地客人从一家装修得富丽堂皇的饺子店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出来,本地人向客人介绍,说这家饺子店可是老字号,有百余年历史了,当年刚开店时饺子的味道就特别的好,谁也不知道店主有什么秘诀,后来有个旁边店想偷学技艺的小伙计发现,每天早上天不亮店主就起床了,懒洋洋地蹲在巨大的面缸上朝里面拉泡大便,然后再和面做饺子……消息传出后,奇怪的是来吃饺子的人不仅没少反而剧增,居然发展成了名店。听完介绍,客人边打着饱嗝边埋怨道,其实饺子有什么吃法,就是要吃出点文化来才行,这么有文化的东西你为什么不早说啊?走,咱们再吃一碗去。怎么样,看来这文化,还有拉动内需的作用嘛。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是从桂林直飞抵西安,我老早就好想去见识一下贾平凹笔下的“废都”了,无论如何,十三朝古都的名号在我心中还是有着无比的吸引力的。
查有关资料才得知,关中,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从地理上看,渭河从两座大山的夹角处猛地一跃,便冲出山的包围,进入了大平原。这平原有800里长,宽的地方有300里,窄的地方也有100多里,秦岭和陕北高原将这块平原夹住,人们将这平原以这条河流来命名叫渭河平原,而历史上,好事者又叫它关中平原。为什么叫它“关中”,原来它的东西南北被四座雄关围定——东边的关叫函谷关,就是一个名为老子的写《道德经》的那位骑青牛飘然而过的那座关;西边的是大散关,“大散关”是名,“铁马金戈”是过去年代的文化人给这个气象森森的关隘加上的一句张扬的词儿;南边的是武关,“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北边的萧关在平凉境内,据说当年匈奴大单于冒顿至萧关,属下问:“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顿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如是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这四座雄关将这块枣核状的平原围定,将平原上的那座千古帝王之都——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的长安围定。
当年的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当然,今天的西安绝不是当年的长安。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的诗句让人印象深刻,但更让我刻在记忆深处的却是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在西安城舒适的星级宾馆里休息了一晚之后,我们游览的第一站就是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的中国古代离宫。
一说起华清宫,没有人不会不想起温泉汤池,不想起她——就是令天下男人心旌摇动,令所有女人百般嫉妒,但当今各大美女一提起她来那景仰之情还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世界上最先扬名于世的裸体行为艺术家(成名作乃“贵妃出浴”,你没看过至少听过吧),以霓裳羽衣舞雄霸舞蹈界,并以“环肥燕瘦”在世界美学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一大绝色美人:杨玉环!对,就是她,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贵妃娘娘”!以至于后来许多人都以为,华清宫是唐玄宗李隆基专为宠妃杨玉环建造的。事实上据文献记述,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同时下令大兴土木,修造亭台殿阁,布设园林美景,此时华清宫的豪华与宏大,通过罗城(即宫城)可见一斑。
据记载,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唐玄宗与杨贵妃初次相会于华清宫。还是让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这天异想天开地脱光了衣服和几十个妃子在华清池洗浴,数十条皓腕齐舒,数十个玉肩斜部,可惜他最宠爱的梅妃却因身体虚弱,不胜其繁,晕倒在池中,令李隆基情致顿消。李隆基怏怏地沿着回廊朝行宫走去,一抬眼间,只见一女子,露着一抹酥胸,隔着廊儿,在花窗下斜倚着。再看那女子时已背转过身,云髻半偏,衬着苗条儿的腰肢,更是动人心魄。待她一回过脸,那半边腮儿恰恰被一朵芙蓉花掩住,露出那半面粉靥来,也分辨不出花光人面,不知不觉把李隆基的魂儿绊住,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那娇体丰润的女人却也向前行,总与李隆基保持着一段不即不离的距离。当侍从沿着回廊忙不迭地追上来,转过一弯,却只见怔怔地一个李隆基站在那儿。这让李隆基神魂颠倒的人就是杨玉环。唐玄宗先后到华清宫49次之多,因迷恋杨贵妃而不思政务,“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白居易看来是有很重的大男子主义啊,明明是李隆基自己荒废了朝政,却偏把责任全推到一个头脑简单的女人身上。天宝十年(751年)冬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居住96天。华清宫中奉专门的温泉用以供李隆基和杨玉环沐浴,那个浴池铺着文瑶密石,池中央有玉莲温泉涌出来,杨玉环用锦绣缝成鸳鸯浮在水中,两人驾着小舟戏玩于其间……此时的华清宫成了帝王的临时办公场所,也成了唐玄宗时代的临时政治中心。但就在安史之乱后,这座盛极一时的行宫走向了没落。
唐朝是在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这一切,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便是历史的见证。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只要经过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李约叹道:“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而更有名的李贺则更含蓄地运笔:“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历史走得匆匆,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环园(华清池部分),建筑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景观;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后,又在此地修建了“兵谏亭”;1955年对华清池进行了扩建,但当时只有620平方米;1956年重修了贵妃池。这次我所见的华清池,是经不断的扩建后才有的面貌,但占地也只有30多亩,而华清宫遗址则大多被民房和一些单位占用。
当提到某座城市时,你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会是什么?比如我们说起北京,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还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升国旗仪式……因此,外地人到北京,首先要到天安门前留个影,到人民大会堂去转一转,到故宫博物院去游一游,因为这里是祖国的象征。而到了西安,如果不去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就相当于到了桂林不去游览漓江,到了杭州不去走走西湖——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有统一中国的伟业,亦有焚书坑儒的罪行,关于这位皇帝的功过是非,那是只有历史学家们才会争论不休的话题,不过至今倒也没见过那些专家们论出个什么结果,但秦始皇兵马俑却实实在在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地处骊山北麓。参观这种历史文化景观,是必须认真阅读馆内的文字资料和仔细聆听导游介绍的——1974年3月,陕西大旱,陕西临潼县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掘到了许多碎陶人,当时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农民认为旱灾是瓦爷在作怪,便把它们吊在树上鞭打泄愤或将之砸毁。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里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按照被发现的时间,它们被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坑。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也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地发现彩色兵马俑。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8千件,木制战车100余乘和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万平方米,有俑马6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1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多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最前面的是前锋,210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兵马俑身高1.75~1.85米,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兵马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炼,每个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马原本都有彩绘,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冶金史上的奇迹。
站在一号坑前,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是以前看精美的图片和有关纪录片时所无法体会到的,只有站在现场,才会联想到当年秦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靡的声威,有种无比厚重的历史压得自己似乎有点喘不上气来的感觉。
带着这种感觉再进入到更让人喘不过气的地方:秦陵地宫。
秦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历史上不可胜数的记载和传说让秦陵地宫成为千古之谜,并且头绪越来越复杂:司马迁、班固等曾经告诉我们,项羽入关中以后,一把大火烧毁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宫殿建筑,又大肆抢夺秦陵地宫中的珍宝,30万兵力三十天都没有运完;又有传说因为羊钻入秦陵的洞穴,牧童打着火把找羊时失火烧了地宫中的棺椁宝藏;还有史载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国君石季龙和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都曾盗掘过秦始皇陵。那么,秦陵地宫是否真的被盗?到“秦陵地宫”参观一下就知道了。
当然不是让人真的钻入到秦始皇的地宫里去(你想去也去不了),这是个展馆,分为上下两层,以横剖纵贯的模拟手法,总体再现了秦始皇帝陵陵园地貌和地宫。在上层的地貌展厅一瞻当年陵冢巍巍矗高,内外城墙壁垒,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气势壮观的陵园后,从幽迷恐怖的“墓道”进入底层,便可身临“秦陵地宫”之中,一睹“千古之谜”的谜底。“地宫”全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发徭役70余万,历时38载,“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徒藏满之”以及“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的历史记载和秦始皇“头枕金,脚踏银”的民间传说——在“地宫”底部的秦代版图上,秦始皇躺卧的龙舟棺椁荡浮在水银灌输的长江、黄河之间,地宫顶部是日月星辰交替运行的苍穹天象,在人鱼灯的烛光中,地宫四周重现了嬴政登基、横扫六合、始皇出巡、秦宫宴乐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