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术》如何正确地读书】
白取春彦,日本青森县人,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过哲学、宗教与文学。另著有《专为上班族解说的<;圣经>;入门》《学习术》《聪明思考术》《不钻牛角尖的思考术:通往成功之门的24个习惯》《佛教“超”入门》《超译尼采I.II》等。
如果想了解一门知识,最好不要去买入门书来看,因为入门书其实很难写好。
市面上一直有很多书是教人怎么读书、怎么做学问的,对这类书其实我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因为我也关心这个话题,并且做着一个读书的节目,所以出于职业需要我还是会看一看。看过之后如何?果然如我预想的那样,它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太出色,但尽管如此,我的习惯是从一本不太好的书里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甚至是我相当认同或与我想法一致的东西。例如日本作家白取春彦的《独学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白取春彦在日本相当红,近几年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很受欢迎,大陆也开始有不少人在读他的东西。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超译尼采》,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翻译了尼采,但我不是很喜欢,我觉得他翻译得不太像话。这倒不是说他缺乏翻译能力——他本身是德国柏林大学读哲学的——而是指他的译文风格损害了尼采哲学原有的深度和严肃性,把它变成了一种近似于“心灵鸡汤语录”的东西。而尼采又特别容易被改成心灵鸡汤,尤其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总是遭到歪曲,被断章取义。
于是当我看到白取春彦写了这本教人怎么做学问的书时,心中难免会有疙瘩。不过翻看之后,我觉得书里的一些观点还是相当有意思的,我也很认同。例如他从一个民间学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天人们普遍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轻松了,他说那不算真正的读书。那么什么是读书呢?他说读书应该带着钻研的态度,认真做一些学问。你也许会问,普通人钻研学问有什么用吗?当然有。因为下功夫钻研的过程有助于心灵深度的拓展及各方面能力的加强,他认为这是好事。
我们先不去争论这究竟是不是好事,我们先假设它是好事,然后看看该怎么来钻研学问。首先白取春彦说,很多人阅读时会挑选书名里有“入门”二字的书来代替专著,但入门书并不一定就浅显易懂。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在理。我自己也常常建议人们,如果想了解一门知识,最好不要去买入门书来看,因为入门书其实很难写好,它们大部分就像简明教科书一样,不能真正引领你进入到学问的内部,体会学问的旨趣。
白取春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日本的中学试卷里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佛教传入日本是在哪一年?他发现自己居然不会答这道题,虽然他本人已经撰写过好几本与佛教有关的书。为什么呢?因为题目本身是有问题的。他说:“对于佛教的传来具体而言是代表什么意思……佛教传来是指僧人带着佛具从中国远渡重洋赴日的那一年吗?还是日本的统治者决定引进佛教的那一年?抑或,佛教传来具有其他含义?”你如果真正对佛教有兴趣,甚至有研究,你关心的会是这些问题,而不是某个代表它传入的具体年份。
当一个学生只关心具体年份,他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可是就算他照着教科书,背得出佛教在公元552年传入日本,因此能取得好成绩,他对日本佛教又能有任何实质性的理解吗?当然不能。而当他真正对日本佛教有了好奇心时,他就会提出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种外来宗教会传入日本?探究下去就会发现,在日本,是由朝廷率先引进了佛教。那么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为什么欢迎它?是它有利于打击社会上令统治者不满的东西吗?还是它具有能够统一国民,赋予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呢?如此追问下去,这其实就是在做学问了。相反,只记住一个公元552年,你什么也没学到。
白取春彦又举了另一个例子。有一本日文的哲学入门书叫作《哲学的101个经典故事》,介绍了101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但读了这本书能弄懂那些哲学家的思想吗?看看它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儿的《方法论》是怎么介绍的吧,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方法论》的正式书名为《谈谈为正确引导理性在学问中探求真理的方法》[1],原本是为了三篇科学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几何学》)所执笔的序文。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作者在开头介绍了本书的构成,在此依序命题如下。第一部:传统学问批判/第二部:近代学问方法/第三部:暂定的道德/第四部:形而上学/第五部:自然学/第六部:未来学术构想。
后面又说:
第四部分在讲形而上学。那句有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原理便是揭录于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条原理可说是近代哲学的出发点。
你读了之后是否懂了什么呢?其实你什么都没懂。相反,如果你能耐下性子去读笛卡儿的原著,你会发现它其实没有想象中难读,反而比入门书更容易清楚了解。
所以借着白取春彦的这本书,我想给读者们一个忠告,就是读书不一定非要由浅入深,先读入门书。恰恰相反,我认为入门书往往才是最难懂、最深奥的。直接阅读经典你会发现,你一读就会着迷,至少是觉得自己看懂了些什么。当然,我不是要否定入门书的价值,只是想说,入门书要写得好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即《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文中为台版译法。
【《中午吃什么?:一个经济学家的无星级开胃指南》经济学家教你如何找午餐】
泰勒·柯文(Tyler Cowen),当代最重要经济学大师之一。19岁开始发表经济学论文,后来取得哈佛大学学位,于1989年开始任教于乔治梅森大学,长期关心社会运动与文化经济学。2011年入选《经济学人》“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外交政策期刊》亦将他列为“2011年最有影响力思想家”。代表作有《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等。
我很怕碰到一种餐厅,里头的人个个在欢笑和微笑,一副和乐融融的样子。
《中午吃什么?》的英文原书名叫作 An Economist Gets Lunch,直译出来的意思是“一位经济学家吃午餐”。经济学家吃午餐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吗?有的。我们就来看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泰勒·柯文,是当今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他现在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也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国的读者可能更熟悉《纽约时报》的另一位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1],泰勒·柯文的声誉与克鲁格曼相比可谓不分伯仲,甚至在美国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他写的文章往往更有趣、更生活化。另外,泰勒·柯文的爱好相当广泛,比如他喜欢下国际象棋,十几岁时就取得过国际象棋比赛的冠军,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
说泰勒·柯文贴近大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个美食家,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好吃。但他不是那种只去高档餐厅吃饭的美食家,而是喜欢以最划算的方法吃遍全世界。他的口味包罗万象,甚至对亚洲各国的饮食也都非常熟悉,比如相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他对中国菜的了解可称得上相当深入了。
泰勒·柯文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来找吃的,会是怎么个找法呢?他常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并给出经济学上的理由。比如他并不喜欢去高档餐厅吃饭,也反对别人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这类餐厅通常只是虚有其表。他说:
这是另一个在经济推论中常用的方法。我很怕碰到一种餐厅,里头的人个个在欢笑和微笑,一副和乐融融的样子。华府、曼哈顿及其他很多城市的商业区,都有很多这样的餐厅。假如我一眼望去人人都很开心,那就是我掉头而去的时候。
别误会,开心绝对不是坏事,但开心和美食是两回事。很多餐厅不是靠食物吸引顾客,而是靠营造喝酒、约会和狂欢的热络场子招来生意并赚取高收费的。这些地方的食物通常“不差”,因为餐厅必须维持时髦的形象。他们会供应某种定价过高的各式料理,而且还会由某位知名或有点知名的大厨背书(只是这人通常不在现场)。这些不是最差的吃饭地方,但如果要我花自己的钱吃饭,我通常对之敬谢不敏。
但如果真要去这类餐厅吃饭,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你想光顾这类餐厅,不要选在开幕的头两个礼拜,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厨房作业还没上轨道。最理想的造访时间,是开张的头四个月到六个月,因为这类餐厅在刚开张时,通常会花很多心思去赢得好评;也因为有名厨代言,他们很快会获得评论。这位名厨——或某个能干的代言人——在刚开始也会随时在场候教,好跟那些世故的食评家和聪明的美食部落格[2]作者搏感情。于是,这地方声名大噪,成为重要的聚会场所,笑声谈话声降临。而这时,就是你应该停止再去的时候了。斩断情丝,莫回头。
当最佳时机过去之后,坐镇这类餐厅的名厨就会把他们的时间花在其他投资事业上,餐厅食物的水准自然也会随之下降。泰勒·柯文以华盛顿特区的一家餐厅Zengo为例,说:
这个馆子现在可以靠它的酒吧活下去,最创新的菜尝起来也不再新鲜。看看Zagat.com网站上的美食评论,就说明了一切:
这是我最喜欢的华府餐厅之一——极棒的酒吧,美妙的装潢,食物也可口。
看见了吗,他们把“食物”排在最后。
那怎样才是好餐厅呢?泰勒·柯文说他喜欢去中国餐馆,相比看到本国人的微笑,他宁愿听到一帮中国人大嚷大叫。那几乎像吵架一样的声音其实是个好征兆。因为,“如果客人们相互吼叫,仿佛有血海深仇似的,反而值得你留意。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都是老主顾,经常去那里吃饭,所以彼此都很熟”。
泰勒·柯文又教大家如何去星巴克喝咖啡,他说一定要选美式黑咖啡,而不要选任何加奶加糖的饮品。这是因为,随着星巴克的扩张,“原味咖啡不足以维持这么多分店经营下去,因此它开始卖更甜的饮料。今天,这家连锁咖啡店专卖甜味、以牛奶为基础的饮料,很多这些饮料与咖啡之间只有某种间接或更远的关系”。其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叫作交叉补贴[3],就是说我们所享用的不变的咖啡品质,是靠牛奶和糖带来的高利润补贴的。咖啡本身很便宜,如果加了奶和糖就会贵很多,品质却不一定好。
同样道理,泰勒·柯文认为去赌场餐厅吃饭很划算,因为赌场是拿赌博的高额收入来补贴餐厅。它不靠餐厅挣钱,开餐厅只是为了吸引人来赌钱,这种情况下食物多半会物美价廉。同样,如果一家餐厅在经营高档酒水,那么去这种餐厅吃饭只要不点酒,也是很划算的。因为它主要靠酒水赢利,得到补贴的则是食物。相反的例子则是,千万不要去租金昂贵的地方吃饭,越是繁华的路段越要避开,因为食物价格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分摊给租金的。
这本书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对很多食物方面的迷思从经济学上做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们知道,今天世界上正兴起一股主张慢食[4]或在地饮食的潮流,认为那些大型食品企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化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运输会造成大量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碳足迹[5]增加。相反,该主张鼓励人们多光顾本地的小农场、小畜牧场,并亲眼去看看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被种植出来的。这样不仅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还有助于打造健全的社区关系。同时运输成本也降低了,碳足迹亦相应减少,也就更环保了。可是泰勒·柯文却认为,慢食运动其实是一种很虚矫的运动。
请不要误会,作者本人是支持环保的,也并非觉得吃本地的新鲜食品有什么不好,相反他还很喜欢。比如他会去渔村吃海鲜,因为那里的海鲜是刚刚捕捞上来的,味道十分新鲜。他唯一不赞成的是什么呢?是现在的人过分地反对食品的商业化和工业化了。而他认为:
便宜又快速的食物(包括那些被我们唾弃的农企业所提供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步之一。那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活下去的原因。工业革命最终带来现代生活的便利没错,但这也要归功于工业革命爆发前所出现的一场农业革命,才让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他还说,那些推崇在地饮食的人往往不知道,“向当地农夫采买,可能意味他要多开两小时的货车补货,对环境的伤害可能超过买一串船运的香蕉。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农夫一次能够运输的货品单位数通常比较小,因此他供应的单位能源成本可能相当高,向他买少量东西,会促使他多跑几趟车的机会也更大。”作者称不应该贸然反对大规模的食品运输,因为实际上,运输只占食物全部能源成本的一小部分。他不赞成的只是空运食品,“因为飞行是一种对环境特别不友善的活动。但有问题的也只有空运,走水路远道而来的食物不该被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