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是什么样的人想必不用多说了,能够在军事上跟戚继光比肩的人,当然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他从嘉靖二十九年任台州知府,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倭寇。不得不说,朝廷的这次任命真的是找对了人,在极其艰苦的局势下,谭纶训练乡勇,积聚力量。在后来戚继光到来之后,更是大力支持戚继光的练兵。名传千古的戚家军就是在他的支持下练出来的。而在戚家军尚未成军之前,台州的防务由他一力支撑,硬是多次打退倭寇的大规模进攻,为戚继光练兵赢得了时间。
现在还是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还在登州求战而不得。谭知府也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声望,但是在台州地面,他的声望依旧越来越隆,那些江湖宵小、地方豪强之辈,见了他也是心怀恐惧的。
他此前并不认识蒋立春,但是去年蒋立春从福建调来宁海县时,按惯例要拜见上司,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通过谈话,他对这位年轻官员极为赞赏,对他治理地方的某些想法非常欣赏。当然,作为台州知府,他当然知道宁海县比较难以治理。那个地方的宗族势力非常强大,特别是以张四海为代表的势力集团,几乎把持了宁海县的方方面面。此前几任知县,要么被张四海提前赶走,要么就是碌碌无为的混日子,想要做出一点成绩来,简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蒋立春上任伊始,就得到了谭纶的大力支持。要是没有他的支持的话,蒋立春的下场不会比前几任更好。当然了,在整个县衙都被张四海把持的情况下,要想做事,就得有可供使唤的手下。谭纶从府中调了一些能吏给蒋立春,这样他就不至于孤立无援。甚至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队护卫,寸步不离左右。
有了这种周全的安排,蒋立春才能放开手脚,以雷厉风行的态度,惩治土豪劣绅,甚至直接将县衙里的主薄和典史都给予了免职处分。虽然还没有动到张四海的头上,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两人已经就征税和防御倭寇等问题上发生了多次争执,只不过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罢了。
只是蒋立春并没有想到,他还没有拿张四海开刀,张四海却已经先发制人,将弹劾奏章递到皇帝那里去了。
张四海能这么多年把持县衙大权,当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不是只知道一味对抗的莽夫,而是有他的策略。在往常,别人的手伸不进县衙来,所有到任的知县都斗不过他,所以他完全可以恣意妄为。但现在不同了,县衙里面已经被安插了不少钉子,他已经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把持一切了。而武力胁迫亦不可行,因为蒋立春身边有谭知府派来的护卫,动他的话就等于跟谭知府直接作对,这是他没办法承受的。
所以他选择上弹劾奏章,实际上就是采用诬陷的手段,让朝廷来治蒋立春的罪。一般来说,这种手段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奏章极有可能埋进厚厚的案牍中,从此不见天日。就算被受理了,朝廷一查,发现都是些莫须有的问题,同样不可能治蒋立春的罪,反而自己立马就得倒霉。
但是他知道有一种罪诬陷的成功率特别高,那就是通倭罪。皇帝老儿最痛恨有人通倭,一旦听说有这种事,就会立即下旨查办。为了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刑部官员的调查,他已经伪造了不少证据,到时候往蒋立春的头上一安,几乎就可以板上钉钉。以这样的罪名除掉蒋立春,就连谭纶都无话可说。
可惜他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皇帝身边还有秘密钦差在查案。而且邹君明恰好跟蒋立春熟识,他来查案,其实是本着替好友翻案的目的而来。他不仅没有陷害到别人,反而暴露了自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那顶诬陷的帽子扣在他头上的时候,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以上就是邹君明访察到的民情。可以说,案情非常明确。蒋立春是被诬陷的,始作俑者便是张四海。张四海这几年做了不少坏事,随便拣几样就可以回奏皇帝,治他的罪。
可是在访察过程中,他发现张四海的底细远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简而言之,确实有人在通倭,但不是蒋立春,而是张四海。
在沿海地区的那些豪强之中,或多或少都跟倭寇有所牵连。一方面,豪强之所以为豪强,不是占几亩土地种庄稼就能修成,沿海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植庄稼,每年夏天台风就不断的袭来,带来倾盆大雨,庄稼在这种条件下收成很差。要想积聚财富,必然会要想办法经商,而靠海地区经商最便利的当然是做海商,即使有朝廷禁海令在,出海走私经商的人依然前赴后继。禁与被禁永远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为了反抗禁令,那些豪强大多都豢养着私人武装,平时看家护院,必要时则出海做强盗。
张四海就是这样的典型。由于他拥有县丞身份,从事这样的活动有着天然的便利。他一方面在县衙里上着班,教化百姓,另一方面却又暗地里勾结倭寇,为倭寇的入侵提供便利。那些倭寇劫得的财物他要分走近四成,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跟他何干?老百姓存在的意义无非是供养着他,给他提供无穷无尽的财富罢了。
这样的买卖原本进行得非常顺利,老百姓就像那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张四海的日子当然是过得格外滋润。却不料蒋立春上任后,手伸得很长,触到了他的核心利益。两人的矛盾大爆发,冲突只是迟早的事。
蒋立春有没有查到张四海通倭的证据?此事很难说。因为他身为知县,目标比较大,反而不太好去查案。只有像邹君明这样秘密访查,才能查出一些隐情。邹君明查案多年,经验十分丰富,书僮邹鱼儿和护卫文三保、雷玉和也同样是办案的高手,经过半个多月的明察暗访,总算是掌握了一些证据。只要将这些证据呈给皇帝,张四海离抄家灭族的下场就不远了。
离宁海县县衙约三四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客再来客栈,邹君明等人就住在这个客栈里。他公开的身份是行商,专门从沿海地区收罗海产品往内地贩卖,这种身份需要他们到处活动,特别是到乡下去收货,这样在访查的过程中不容易引人怀疑。
由于之前的调查对象是蒋立春,所以虽然离县衙近在咫尺,但邹君明没想过要去找他。但是现在调查结果几乎已经定了,是否有必要跟蒋立春联络一下?邹君明有点犹豫了。
联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邹君明虽然已经做了大量调查,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多深入。而且为了不打草惊蛇,调查的信息来源都是道听途说。那些市井百姓只知道某日某时发生过什么事,并且在茶余饭后予以传播,但是内情是不可能了解的。从证据的角度来讲说服力有点不够充分。但蒋立春上任近一年,肯定掌握着某些邹君明查不出的信息。两人若是合作,查处张四海的把握就大多了。
但贸然联络的风险相当大。虽然张四海如今的气焰已经被打掉了许多,但是在县衙里面,他的势力依然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不惊动别人就联络到蒋立春,那真是太难了。
正在思虑着,文三保走了进来,问道:“少东家,货已备齐,何时动身回去?”
邹君明叹了口气,说道:“今日天时已晚,明早动身吧。你俩去做好上路的准备。”
“是!”
邹君明想了半天,决定还是不去联络蒋立春。蒋立春手头上有没有罪证尚不确定,为此而打草惊蛇是不值得的。以自己掌握的证据,应该已经足以让皇帝下定查处的决心了,等圣旨一下,将张四海抓起来,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证据。
就在这时,书僮邹鱼儿飞跑进来,也顾不得说暗语,便大声道:“少爷,大事不好。护卫传来消息,说有倭寇登岸,宁海县只怕要大乱了,叫咱们速速转移。”
邹君明霍地站了起来,问道:“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倭寇们由张四海引路,会同他的那些爪牙,正在往宁海县城扑来。少爷宜急速回避,否则大祸临头了。”
邹君明跺了跺脚,这个消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倭寇们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作乱,莫非是冲着自己来的?说不定自己的明察暗访已经惊动了张四海。张四海大概也知道自己惹了大祸,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勾引倭寇前来作乱。要是干掉了自己这帮人,事后追查起来,还可以推托到倭寇头上去。至不济就干脆落草为寇,朝廷反正也奈何不得他。
“倭寇有多少人?”
“大约八十多,连同张四海的爪牙,人数超过两百。咱们无论如何抵敌不住,还是快点走吧。”
“不,咱们不能这样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