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6839900000002

第2章 理论透视(2)

现阶段,电视节目主持人仅仅具备优雅的气质、靓丽的外表、清晰的口齿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具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参见http://zhuchiren.cctv.com/20070716/103913.shtml。)。如此,记者型主持人应运而生,并且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符号。

此外,张颂教授认为,播音是专业,而主持只是“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播音专业的人可以适应这个工作,其他专业的人也可能适应这个工作。(张颂:孙祖平《忽悠主持》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4,P3。)

于是,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新闻节目主持岗位有什么要求?记者的工作是什么?

一、新闻节目主持岗位的要求

1999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主持人代表共同研究,针对实践中主持人业务与播音员、记者业务的交叉,提出了主持人节目的四个特征:1.传播者在节目中以主持人身份出现。2.体现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3.语言表达方式以谈话体为主。4.具有直接的话语交流情态。应该说,这四个特征是主持人岗位的底线,具体到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岗位有什么要求呢?

《新周刊》从2008年起发布“中国电视榜”,每年都会评出“年度节目主持人”“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等,我们不妨通过大众对这些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赞美之词,来窥探新闻节目主持人岗位都有哪些要求。(颁奖词均来自http://www.neweekly.com.cn/newslist.php。)

2008年度:

年度节目主持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主持人群张泉灵/白岩松/张羽/敬一丹/李小萌/董倩/柴静/赵普/康辉/海霞/文静/李梓萌/郎永淳/耿萨(央视新闻频道)

在灾区现场,他们是冒险行进的新闻战士;在直播间,他们是休戚与共的爱心信使。他们连续作战,但不懈怠热情;他们沉着坚毅,但不掩饰泪水。他们传递温度也传递信心,他们激发士气也激发爱心。在2008年的电视屏幕上,他们的专业精神接受了洗礼并经受住了考验。

2009年度:

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央视新闻频道)

与其说他是电视主持人,不如说他是传媒社会学家。他的评论能量来自多年的历练与独到的思考,更来自对国情和民意的领会。他洞悉社会,能点中新闻背后的通气穴位;他心怀尺度,深谙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舆论的均衡。他的理性、建设性和持久的信心,使他成为社会剧变中乐观和称职的时事阐释者。

2011年度:

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邱启明(央视新闻频道)

这是一位接地气的新闻主播。他的抒情逾越了新闻的界限,却走入了世道人心的范围。他不深刻,凭直白就触及事件核心;他不高端,放不下也甩不脱民生的情结。但他是官腔官调官话套话的天敌,乐于让观众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更乐于代公众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在全国的公共舆论平台上,他是一缕让人清醒的清风。

2012年度:

年度节目主持人孟非(江苏卫视)

在这个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永远以理性之姿面对复杂中国、以善良之心面对个体。他是最优秀的主持人,也是最清醒的社会观察者。

……

管中窥豹,我们不妨从以上这些颁奖词中总结出记者型主持人岗位的要求:

(一)了解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有着自身独有的客观规律,对于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岗位上,作为整个生产线的最后一环,新闻节目主持人理应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从以上颁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首先保证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贴近性,不管是灾情新闻的报道还是经济新闻的阐释,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掌握了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印证了“新闻因人而生动”的观点。

(二)有随机应变的控制能力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舆论开放程度的提高,新闻直播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直播过程中,紧急稿件如何处理、政策分寸怎样把握、新鲜感从何获得都时时考验着新闻节目主持人。无论是地震报道中大量紧急稿件的播出,还是日常直播连线中与前方记者的沟通,新闻节目主持人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并且第一时间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出去。我们很难想象,不能随机应变地驾驭、调度各个新闻现场的主持人如何胜任这个岗位?

(三)有新闻敏感和人文关怀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这一岗位上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新闻的播报。在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每天都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信息”。(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P39。)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新闻敏感,因为这决定着全部主持技巧的运用,也是一次主持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而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中体现为用受众喜爱的方式表达,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这两个方面。主持人作为新闻节目的“门面”,通过对电视新闻的串联、组织来体现创作群体的构思,可以说,主持人是整个新闻节目的主导者。从以上颁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优秀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尊重个体,平等地对待所有受众,在有声语言表达上,他们注意用词的恰当准确,掌握好了语气的分寸。他们在节目中体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和对道义的守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新闻敏感和人文关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这个岗位上立足?

二、记者的工作

新闻采访是记者的主要工作。(蓝鸿文:《新闻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P11。)记者活跃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各种舞台上,他们向受众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记者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也是从各种各样的新闻采访中体现出来的。为了适应社会对新闻媒体越来越高的要求,记者出现了特派记者、专业记者、特约记者、驻外记者等不同的分工。但是,无论怎样分工,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记者要非常熟悉他所报道领域的专业情况、专业知识和专业政策。1950年12月,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就指出:“我们所说的记者专业化,是为新闻宣传工作服务的,因此,任何专业记者在研究专门业务的同时,必须研究全国政治动向和中央的方针政策。否则会使自己的眼界狭小,写出来的专门性报道,将不能适应当前全国人民和实际斗争的需要。”(参见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235398/16344873.html。)也就是说,记者既要熟悉专业业务,又要熟知大政方针。

此外,记者还应做好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的内参工作和群众工作等,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做这样的描述:首先,他的身份定位是主持人,需要具备较好的外形条件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样态以谈话体为主。其次,他又不是仅仅能够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的播音员,在没有稿件,或者只有提纲的情况下也能“出口成章”。第三,他需要参与到新闻节目从策划到播出的全过程当中,能采访,能评论,能够以“当家人”的身份主导和掌控节目进程,能够用平等、直接交流的方式和观众“面对面”地完成传播。我们可以将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概括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岗位上像记者那样工作的人。这是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一般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本质特点,也是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主导、掌控节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所在。

第二章 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杨伟光:《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P3。)这是199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组织电视新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电视新闻的实践发展,对其做出的科学分类和界定。不难看出,首先,这一界定,阐释了电视新闻与纸媒和广播新闻的共性,即:作为新闻,电视和其他媒体一样,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同时,又体现出了它与纸媒和广播新闻的不同之处,即属于电子媒介,与纸媒不同;以声音和画面双通道来传播信息,与广播不同。

其次,随着电子新闻采摄(ENG)技术的发展,电视传递给观众的新闻现场与事态本身可以达到同步,新闻的时效性由“TNT”(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NNN”(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电视新闻由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变成了“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三,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电视新闻也在朝着报道新闻的思想深度方面发展。大量的新闻题材延伸到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现象的探讨上,由对纯客观事实的报道扩展到思想和观点的传播,由单纯的传播信息发展到解读信息。这些都是电视新闻具有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作为电视新闻工作的组成部分,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报道、评论、主持等各方面应该兼具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素质,既体现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普遍特点,又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第一节 工作特点

一、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储备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报道、评论过程中游刃有余,不至于闹出笑话或是由于常识性错误而吃闭门羹。当然,记者不是神,不可能样样精通,但常识性的知识的积累是必需的。同时,记者在采访前得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不懂的得赶紧查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学者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时受到对方的尊重,而不至于被对方看成“门外汉”,在采访过程中所提的问题也才会“稳、准、狠”。

在王志(博士,历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主持人,《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面对面》制片人、记者、主持人。)看来,所提问题能否激发被采访者的情绪,对提升节目的情绪感染力是很重要的,而能否找准被采访者的情绪点,关键在于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了解。要全面了解采访对象,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包括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爱好、专注领域、特长、个人成果、能力等方面,这就使记者型主持人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才”,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是采访成功的前提。

董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记者、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在关于电信双向收费的采访中就由于相关知识缺乏且事先准备不足吃了闭门羹。有一次,董倩去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怀时,她问了一个大而空的问题:中国电信为什么双向收费?陈怀当时一边整理领带一边说:“我建议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来问我吧。”这让董倩很是尴尬,事后总结时,董倩说,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访前准备就去工作,那是非常可怕的。(参见http://news.cntv.cn/2009/10/28//REPORT./VIDE1375014121758536.shtml。)

柴静(中央电视台《看见》《面对面》《24小时》栏目记者、主持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才女,学识渊博,熟知方方面面。看书学习、写日记是柴静一直坚持的习惯,她是一个知识丰富、内心细腻的女子。柴静的起点不高,但她有一群知识渊博的友人,他们会督促柴静读书。阅读给柴静的感悟是:“我们面对的是人,你如果只是报道他,而不是阅读他,不是去感受和进入到他的灵魂当中,你是做不出有深度的节目的。”柴静还补充道:“这个就必须借助文学,文学可以培养对灵魂的感受力。”柴静就是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变得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

采访前充足的准备是柴静的工作习惯,这也是她采访成功的前提。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评价柴静:“电视人里少有的有逻辑思维的人”,“她跟(被)采访者的情感碰撞是很丰富的,虽然表面上冷静,但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信号传递出来”。(参见http://opinion.cntv.cn/2010/05/17/ARTI1368790297523813.shtml。)

二、报道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灵敏的新闻嗅觉、高超的观察能力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必备素质,对于做深度调查类报道的主持人来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