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6839900000009

第9章 理论透视(9)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对气息控制的总要求是“深、匀、通、活”,也就是吸气要吸深,吐气要吐匀,整个呼吸通道要保持上下贯通的状态,用气方式上要灵活。我们强调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应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科学地发声,但不等于任何时候都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和个人感情状态的不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发声方式,比如,在台风即将来临的现场报道中,身处疾风骤雨,人都站不稳的情景中,说话自然而然会受风太大、人紧张、想让话筒很好地收录自己的声音等因素的影响,这类情景下即便用了不科学的发声方式说话,观众也都是能理解的。因为,如果同样的情况,出镜的人却四平八稳,抑扬顿挫介绍相关情况,反而很难让人理解了。

二、灵活集中控制口腔

如果说气息是科学发声的动力系统的话,那么口腔就应该是其控制系统了。根据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特点可以得出,发音时开口度和唇舌力度是口腔灵活的关键,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后开前有力”。“后开”并非是“大张着嘴巴”,而是指口腔后部的打开,发音时做到打开牙关、提起颧肌、挺起软腭、放松下巴,用一种“半打哈欠”的状态说话。“前有力”是指发音的主动器官唇和舌的控制要有力度,将力量集中在唇中部三分之一处,舌体灵活弹跳,让声音沿喉口到后咽壁到硬腭这个“抛物线”集中送出。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汉字音节都由“头腹尾”三部分组成,如:bai,这个音节中,声母b即为字头(如果有介音i、u、ü的音节,则把介音和声母一起归为字头。),韵母中主要元音a为字腹,韵母中的次要元音韵尾i为字尾。在口腔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唇舌力度,其实就是在强调唇舌控制字头、字腹、字尾的能力,总的要求是“字头叼稳、字腹撑开、字尾收住”。叼稳,是指声母的发音部位要准确,既轻巧又有力;撑开,是指韵母发音时的响度和长度要饱满圆润;收住,是指韵尾归韵干净利落,趋向鲜明,让一个音节成“枣弧形”

送出。

与呼吸控制相同,我们要求口腔控制应该灵活集中,不是指所有音节都要成“枣弧形”送出,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咬字状态,不管是突出强调的抑或是轻巧带过的,只要字音清晰准确,不影响到信息的传播都是可以的。

三、注意保护嗓音

人的喉部构造非常精密而脆弱,使用不当就会对发音器官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其病变。保护嗓音对于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来说也至关重要,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纠正错误的用声方式,在使用中保护,靠积极地练声来提高发音器官的适应能力,正确科学地使用、保护嗓音。

第三节 信息传播的核心是明晰的交流

电视新闻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信息,记者型主持人身处新闻事件第一线,也应将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准确、清楚地传播给受众。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无论表达方式和表达载体如何变化,有声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看到,一些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面对镜头时却结结巴巴;一些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机械地照着稿子念,让采访嘉宾更加紧张;还有的记者型主持人在串场或总结时故作“激动状”,拿腔拿调,声音形式与表述内容完全不符……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和技巧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了解并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技巧才能更好完成信息的传播过程。有声语言传播的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

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叫连接,停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P329。)

通过广播电视传播的有声语言是经过加工后的高度凝练的口语,这种口语传播有“稍纵即逝”的特点,不管有没有字幕、图像、副语言的辅助,信息的传播主体始终是有声语言。就受众方来说,这些有声语言中承载了大量的信息点,需要一个接收、判断、消化、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能像读报那样,把没看清楚的内容再重新阅读一遍。因此,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就需要传播者“一次到位”,最大限度地表述清楚新闻的内容。就传播方来说,首先,有声语言的表达是靠气息支持的,除了很短的句子,其他长句不可能每句(段)话都一口气说到底,我们在表达过程中必然会因个人生理原因或内容、情感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停顿、连接的方式,但需注意,处理停连问题时,生理需要一定要服从心理需要,就是你必须得把话说明白。(付程主编:《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P175。)其次,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与受众交流的过程,总要适当地“留白”,才能给受众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流链条,极端地图快无异于满嘴跑火车,而极端地慢也会让受众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和分歧。毕竟,有声语言表达的优劣不在于语速的快慢和气息的长短,而在于清楚与否,在于感情表达恰切与否,“连连停停才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重音

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加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P338。)

重音和词语的轻重格式不同。重音是由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的语句目的决定的,往往带有区别意义、表达感情等色彩,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固定。词语的轻重格式是多音节词语固定的读音规律,一般没有感情色彩上的不同,轻重也是固定的。

重音选择应尽量做到“少而精”,避免习惯性重音。重音的选择往往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停连结合在一起运用。恰当的重音能保证语言传播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也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反之,选择不恰当的重音则会造成语义模糊,影响信息的传递。

三、语气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它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具体的声音形式。(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P345。)

语气是新闻类节目中语言表达的核心,在新闻类节目中,我们强调传播主体的风格应该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地与受众平等地交流,而并非夸张的、富有表演性的、欣赏性的语言风格。因此,语气的选择在新闻类节目中就很重要了,它体现了一条新闻具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是传播者能否准确、明晰传播新闻的关键。

语气受具体感情色彩的支配。面对一条新闻或身处一个新闻现场,如何去理解感受是第一位的,其次才应该考虑如何具体地表达。面对一个新闻事件,传播者的感受是“喜怒哀乐”中的哪种?假如是怒,那么是“大发雷霆,勃然大怒”还是“咬牙切齿,愤愤不平”?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准确与否,也要考虑到多少与否。“准确与否”是定性,“多少与否”是定量,因此,只有“性量结合”,语气的表达才能准确、生动、具体。2007年淮河王家坝电站紧急开闸泄洪,现场记者的感受就明显有偏差,记者将出镜的背景选择为前来观看开闸泄洪的人群,面对镜头,他说:“因为2003年淮河经过整治以后,本身因为天气的原因,没发生过大的洪水。那么这次一放水之后呢,周围的群众感觉有点儿像过年一样,都到这儿来看一下放闸的情况。”表达这句话时,他的语气中完全没有透露出对这次淮河洪灾的担忧,没有想到这次泄洪是“紧急泄洪”,而以一种轻松的、观望似的语气做介绍,演播室的主播海霞明显感受到了“过年”这个提法的不合适,对前方记者表述的语气也有疑惑,于是提醒性地问记者:“堤坝老百姓像过年似的看开闸放水情况,他们心情有一个巨大变化,是这样吗?”可记者并未领会,反而回答“是的”。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大家纷纷指责海霞的“职业微笑”和“高兴的语气”,实际上,这是前方记者在现场没能正确感受,表达时没用准确词汇,没选择恰当语气造成的。

语气要透过具体的声音形式来展现,我们称其为“语势”。俗话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语势同样如此,多样的语势才能成为表达具体、丰富思想感情的载体,这其中包含了声音、气息、口腔状态等多方面技巧的配合,张颂先生将语势归纳为“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五种,实际上,在具体运用中不能机械地运用这五种形态,而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尽量做到避免单一语势,句头、句尾、句腰的位置不要相同,不要拘泥在“这一句”中考量,而应该放到“这一篇”中去衡量具体语气的运用。

四、节奏

在播音中,节奏应该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P367。)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节奏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内涵:一是节奏的变化是着眼于“全篇”,而不是某一段或某一句;二是节奏运动的来源是“稿件”,起伏的动力是“思想感情”;三是节奏的变化不仅有高低快慢,还应包括强弱明暗。张颂老师将节奏的类型划分为“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六类,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这六个类型,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运用。俗话说“欲要显山高,云雾锁其腰”,因此,在节奏的把握上要有“对比”和“变化”,只要这些“对比”和“变化”的处理是符合稿件内容,顺应表达需要的,那就都是合理的。

在新闻类节目中,节奏的把握往往是主要节奏占主导地位,操控整个节目的语言进行,其他节奏占次要地位,因势因境灵活插入,主次结合,流动与变化协同推进,以此来彰显节奏的力量。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来讲,置身于新闻现场,面对新闻事件,常常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说全局。可见,不管是“眼观”还是“耳听”,都是在具体地感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嘴”上。本章我们谈到了“嘴上功夫”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语音和发声,二是语言表达明晰交流的技巧——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虽然是分别介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更强调综合运用,从表达的全局出发,用标准的语音清晰表述,用恰当的重音体现语气,用合适的停连贯通节奏;从内容的需要出发,把握重点、体现细节,于全篇中关照细节,于细节中体现全篇,以内容为主,以受众的需要为表达的目的。只有这样,传播者一方的表达才会站得稳,受众一方才会听得进,如此,信息的传播才更有效、更生动、更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