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19

第19章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2)

【三】

我们前面为了方便,说:中观学认为事物存在,但非永恒存在,而是暂时存在的。

这个表述并不准确。

在前面讲玄学的时候,我们说,老庄认为逻辑和语言是人类后天的产物,所以语言不能反映世界的本质。

中观学也有类似的观点。

这是因为,人类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也属于万法,本质也是“假有”啊。

那么,一个假有的语言,又怎么能反映万物假有的本质呢?

——听着像绕口令是吧?

我们拿具体例子来说。

我们刚才说,“假有”的意思就是事物是暂时存在的。

这个“暂时”是什么意思呢?似乎是说,桌子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是存在的,在使用了10年以后,坏了,就不存在了。所以桌子是暂时存在的。

但这么一形容,似乎桌子有两个属性。在10年内,桌子是存在的,是实有。在用了10年后坏的那一瞬间,桌子发生了质变,属性变成了不存在了,变成虚无了。

但中观学不是这个意思。中观学不是说桌子一会是实有、一会是虚无。在中观学看来,“假有”是事物任何时候的属性。不管桌子处于什么时间,它的本质都是假有的。

所以,“事物是暂时存在的”这个定义不准确,我们不能说桌子“暂时”存在。我们只能说,桌子“不是永恒存在的”。

那么我们试着换个描述来形容假有的桌子:“桌子处于连续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

这还是不对,“生灭”“变化”的意思指的还是一瞬间的质变。

这个描述似乎是说,在时间轴上有很多密集的点,桌子一到这个时间点上,就变化一次,或者消失产生一次。就好像桌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闪烁一样。

但中观学的“假有”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并不是说桌子的状态在不断改变。

那我们不用“变化”这类词,想办法再换个描述——“桌子每时每刻都处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状态!”

但是,什么叫“既存在也不存在”呢?这不是神经病话么?

我们的意思难道是说,桌子是一种虚虚呼呼的、时刻都可能消失的状态?

也不对。

其实我们要说的是:

“说桌子存在也不对,说桌子不存在也不对,桌子就是这么个状态!”

这听上去似乎可以了,中观既反对实有,也反对虚无,所以说桌子存在也不对,说桌子不存在也不对。

但你不觉得,这话没法让人理解么?

因为这是一个纯否定的句式,只是告诉了我们桌子不是什么,没正面告诉我们桌子是什么。

比如你现在拉过一个人来,你把刚刚这句话讲给他听,你看他会什么反应?

他的反应恐怕会觉得你是神经病,净说些莫名其妙的怪话,正常人听不懂啊。

你现在也体会到老庄的痛苦了吧。

如果您没看懂以上这一段也没关系,您可以硬接受下面这个观点:

用任何语言,都无法从正面去形容事物假有的本质。

因为我们说出的任何正面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假有的,就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此我们指着桌子,无论说这个桌子是什么,我们的描述都是错的。

因为对事物所有的正面描述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倒是可以随便说事物不是什么,就像“说桌子存在也不对,说桌子不存在也不对”一样。

其实连“假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否定形式,“假”就是个否定词呢。

龙树也是用否定形式来描述事物的,他说事物本质是: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不来亦不去)。

这八个否定被称为“八不中道”。比较重要,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大意是:

事物没有生和灭的过程。

事物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间断的。

不同的事物之间,既不是同一的也不是相异的。

产生一个事物的原因,既不在这个事物之外,也不在这个事物之内[8]。

这四句话都可以通过前面的佛教理论推导出来,这个推导过程不重要。我下面写出来简单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因为八不中道在后面很有用,值得多说几句。还要说明的是,对八不中道的推导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大师用和下文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论证,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推导过程跳过不看也可以,只知道八不中道的意思就可以了。

下面是推导过程:

不生亦不灭:

世俗人所谓事物的生灭,其实就是因缘的聚合变化而已。我们前面说过,以“无常”的观点看来,事物在每一刻都在不断聚合变化,并不会在生成、毁灭的那一瞬间发生什么独有的变化,所以世俗概念里的生灭,其实是不存在的。

从“空”的角度说,事物的本质是“空”。而世俗所谓的生灭,并不能改变事物“空”的本质,所以生灭概念是不存在的。

不常亦不断:

组成事物的因缘随时随地都在聚合变化,事物上一瞬间和下一瞬间的状态都不一样,一直都处在变化中,所以不能说事物是连续存在的。

但是事物因缘的聚合变化并不是无序的,事物上一瞬和下一瞬之间状态是有联系的,所以不能说事物是间断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说,不仅事物上一瞬和下一瞬之间有因果关系,世间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因果关系。所以世间万物都是不断的。

不一亦不异:

虽然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但是万物外在的形状、表现各不相同。假如世上万物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佛与众生、善与恶也就没有区别了。所以万物不是同一的。

但是从本质而论,万物本质都是“空”,从这个角度说,万物之间又是没有差异的。

不来亦不出:

这个证明有些粗糙。

假如事物产生的原因都是由其外部事物引起的,那么人就不应该有自由意志了。另一个反例是,李子的种子和桃树种子种到地里,外部坏境一样,却能长出不同的树来。

假如事物产生的原因都来自于事物内部,那么事物就可以永恒自存了,这是和万法缘起的理论矛盾的[9]。

“八不中道”的具体结论其实不重要。我们还可以照猫画虎,写出无数否定的句式来。比如我们还可以说,“万物不红又不绿”、“万物不长又不短”,等等。

重要的是龙树的表达方法,他的意思是,对事物一切的正面描述都是错的。

也就是说,我们前面说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但在不断变化生灭中”,这只是一个近似的说法,而不是严格的、准确的定义。

如果想准确的定义事物的本质,就得像龙树的“八不中道”那样,不断地说事物不是什么,而没法直接说事物是什么。

但是,仅仅用一次否定去描述事物,是不够准确的。

这就像老师问:“π等于多少?”你回答:“既不等于3,也不等于4。”这话说得没错,但是实数有无穷多,这种否定的描述下,π的范围还是很大,基本对我们没用。

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不断地否定下去,以此来接近事物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说“π等于3.14……”,“3.14”后面还有数字,这个“3.14……”实际上表达的是:“π有一个准确的值,但具体是多少呢,我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说出来。我只能说,π比3.14大,比3.15小。”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形式,就是用通过不断否定的方式,去逼近事物的本质。

中观学也是这么做的。

和上面的π不同的是,π在数轴上是一个固定的点,我们对π的描述方式,是通过否定π两边的数字(比如3.14和3.15)来接近它。

又比如桌子的颜色理论上在色谱中也有一个固定的点,所以我们对桌子颜色的描述,也是通过对近似颜色的否定(比洋红再浅一点,比粉红再深一点……)的方式去逼近准确的颜色。

但对于中观学来说,中观学要描述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事物,而是“空”。这个“空”并不在时空中有一个稳定的点(就像π在数轴上、或者桌子的颜色在色谱上有一个稳定的点),因此对于中观来说,对于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对“空”的逼近。

所以当中观说出“桌子不是红色”,“桌子不高”等一切否定描述的时候,虽然看上去这种否定漫无边际,但在理论上,都是在对桌子的本质“空”的逼近。

甚至就连“空”这个词本身,也应该被否定掉。

比如“桌子”这个词,其实只是我们给一种四条腿的物体起的代号。如果一个婴儿从没见过桌子,那么“桌子”这个词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佛教说,“桌子”这个词只是一个“假名”,只是我们为了生活方便,用来指代物品的代号而已。

同样,我们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空”这个词也是人类起的名字,其实也是“假名”[10]。

所以龙树说:“空亦复空。”[11]——意思是“空”这个概念的本质也是“空”的,龙树把“空”又给否定了一遍。

我们乍一听,会觉得这种话是绕口令,其实这种否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12]。

那么,否定一切正面描述,是不是意味着世间就没有永恒的真理了呢?这么不断地否定下去,会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呢?

不是的。这是因为,我们否定的只是我们对真理的描述,并不是真理本身。从逻辑上说,真理是不是存在我们是不能讨论的,因为“存在”也是一个正面描述。

但佛教明确告诉我们,终极真理是存在的,是永恒的。它的名字叫做“佛性”(当然,“佛性”这个词也只是用来指代真理的假名)。

佛性就是修行佛法追求的目标。

但是您或许会问,刚才说了,老庄因为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陷入了无话可说,一说就错的境地,导致玄学没法发展下去了。

那中观学不也是认为语言不能表达真理吗?不也会陷入老庄的境地吗?

既然语言不能代表真理,那为什么还能有佛经呢?

不用语言,佛教该怎么发展呢?

龙树在建立中观学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一点了。

中观学的另一个观点,叫做“真俗二谛义”[13]。

“谛”是真理的意思。“真俗二谛义”说的是,在中观学派看来,有两种真理:

“真谛”是真正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俗谛”是世俗的道理,是我们从经文中读到的种种用文字写成的话。

中观学认为,我们不要以为真谛就比俗谛高级,一心想着抛弃俗谛追求真谛。真谛和俗谛对普通人来说同样重要。固然真谛解释了最高的真理,但我们要了解真谛,必须依赖俗谛。假如我们抛弃了俗谛,直接去追求真谛,那么就相当于什么都不学习直接想领悟真理,那是做不到的[14]。

所以,中观学并不拒斥文字。相反,学习经文很重要。这样就避免落入了玄学“越说越错”的境地,中观学仍旧可以在学者们的研究讨论中不断发展下去。

当然,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所以最后仍旧要想办法抛弃掉语言。佛经说“不生众生想”[15],那才是最终的目标。

此时我们可以解决另一个问题。

认为“万法实有”的小乘学派指责大乘说,你认为“万法性空”,那佛法是不是也是性空,佛经是不是也性空呢?

中观学认为,没错,佛、佛法乃至佛陀,本性都是“空”。我们看到的有形象的佛陀,我们看到的用文字记录的佛经,用语言表达的佛理,这些事物和桌子、椅子一样,它们外在的形式虽然存在,但是本质是假有的,虚幻的。真正的真理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所以我们读佛经,最终目的不是要一字一句复述其内容,而是学会真理(也就是佛性),等学会之后,就应该抛弃佛经上的文字[16]。

佛陀、菩萨的形象也是假有的、虚幻的。是佛陀为了让普通人便于接受,幻化出来的形象。佛陀真正的本质是“空”,是没有具体的形象的[17]。所以寺庙中的佛像只是个方便我们膜拜的塑像,拜佛就像孔子说的“祭如在”,拜佛的目的是在自己心中想象佛,佛像和膜拜本身意义不大,在内心中追求佛性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空”的含义后,我们可以顺便灭掉一个流传甚广的对佛教的误解。

在佛经里,“色”这个字用来表示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的一切表象,代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

因而“事物的本质是空”这句话,用佛教术语就可以表达成那句有名的: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另外还可以写成: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不二”[18]。

这些话其实都是车轱辘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空”外再没有别的属性。

我们看到,有很多世俗文艺把“色”理解成“色情”的“色”。比如有的电影让一个僧人(当然不是真正的僧人)一边行好色之事,一边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来开脱,那自然都是对佛经的严重歪曲了。

而且这事还能进一步说。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在字面上相当于说,“空”等价于“色”。但中观学的重点是要强调事物“空”的一面,目的是为了破除“我执”和“法执”。

所以,当我们看见色情事物的时候,的确可以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为色情事物也属于“万法”嘛,也是“空”。

但这并不是说,既然色情事物的本质是“空”,那么我进行纵欲的行为,本质也是“空”,也能满足佛教的要求。

这就错了。佛教说“色即是空”,是要告诉你,这些色情的事物、这些欲望、满足欲望所得的快乐,这些东西都是虚妄不实的,是不值得追求的。是要求你消除这些欲望,而不是大大咧咧地觉得纵欲也无所谓。

还可以举一个关于“空”的庸俗版的例子。

有的人生小感悟型的文章,里面的僧人在教育别人的时候,常说“放下”。

我们乍一听,会觉得这是个很“装”的词。比如有的男人失恋了,找僧人求解脱。那你就实实在在的跟别人说,“欲望都是错误的假相,你不应该喜欢那个的女的”,不就完了吗,为什么非要说“放下”呢?

其实,“放下”是对无欲更为准确的描述。

“喜欢”女人,看见女人就想亲近,就想拥有她,这当然是欲望了。

和这种喜欢相比,“不喜欢”当然更接近无欲一些。比如这个男生觉悟了,看见女人就告诉自己,我不喜欢她,主动离女生远点。对于佛教来说,这比“喜欢”更进步,更接近无欲了。

但是,“不喜欢”不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吗?看见一个女生,做出了“离她远点”的决定,这不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吗?离开那个女生不也是一种欲望吗?

所以“不喜欢”不是一种真正的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