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线建设纵横谈
6859300000032

第32章 三线建设与相关省区经济社会发展(20)

贵州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式,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的一次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践证明,党中央当初作出的三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其中有十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但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工人的艰辛劳动、奋发有为、排除干扰,在曲折发展中,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贵州的三线建设,成绩是主要的,它是贵州有史以来经济建设的一次大开发、大发展。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巨大的物质技术力量,对贵州生产力资源的开发、增强贵州的经济实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为贵州在新历史时期打破封闭、扩大开放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贵州三线建设的潜力和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传承三线精神着力推进新常态下宁夏新发展

◎余剑雄 张瑾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将三线建设提到了关系国家安危的战略地位,对国民经济布局进行了大调整。被划入三线建设范围的宁夏,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从而大大增强了宁夏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历经半个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当前,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传承三线精神,更好地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加快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建设步伐,是摆在全区回汉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宁夏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宁夏三线建设的兴起

从1965年初开始,三线建设中一些被列为国家或有关部委重点项目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宁夏各地陆续建成投产。7月,由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迁建的以生产拖拉机、内燃机、汽油机活塞和活塞环为主的吴忠配件厂,在吴忠建成投产。10月,由北京仪器厂迁建的以生产电子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机械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等为主的青山试验机厂,在青铜峡建成投产;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以生产数控车床、仿型车床、组合车床、铣端面钻中心孔机床等为主的长城机床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1月,由大连起重机器厂迁建的以生产起重机、减速器等为主的银川起重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2月,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以生产方柱立式钻床、珩磨机床等为主的大河机床厂,在中卫县建成投产;由青岛橡胶二厂和沈阳第三橡胶厂部分合并迁建的以生产载重汽车轮胎、轻卡汽车轮胎、轿车轮胎、航空轮胎、子午线轮胎、农用轮胎及航空轮胎翻新等的银川橡胶厂,在银川基本建成投产。年底,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的全国最大的钽、铌、铍生产科研基地和全国唯一的铍材料研究中心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建成投产。1965年在宁夏的迁建项目共17个,其中搬迁14个,新建3个。

1966年初,又有两家重点企业建成投产。2月,由大连仪表厂迁建的以生产插入式、圆环式涡漩流量计等流量、压力类仪表为主的银河仪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3月,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迁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调节阀生产厂吴忠仪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调整时下马的许多企业,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也纷纷恢复建设和生产,使宁夏经济建设继50年代末期之后,在1965年至1966年又兴起了一次建设高潮。

(二)宁夏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

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混乱局面而停止的三线建设又继续进行。9月,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以生产全国主要机床厂所需机床铸件为主的长城机床铸造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0月,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以生产广泛用于铁路、石油、化工、冶金所需各类轴承为主的西北轴承厂在平罗县大水沟建成投产;由天津红旗仪器厂迁建的,以生产硬度计、冲击试验机、蠕变及持久强度试验机、包装容器试验机等为主的吴忠微型试验仪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70年4月,由山东七三二厂迁建的,以生产军用配套设备等为主的兴庆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8月,青铜峡铝厂建成投产。9月,由河北省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辽宁抚顺煤矿机械厂迁建的,以生产综采普采刮板机、车载机、破碎机、皮带机、洗选设备、矿井专用设备、各类防爆电机等为主的西北煤矿机械一、二、三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附近建成投产。这些企业拥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先进的经营管理能力,不仅填补了自治区新兴工业的空白,而且改善了自治区的工业布局,极大地增强了自治区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使宁夏工业建设的面貌有了显著变化。

(三)宁夏三线建设的深入推进

至1976年10月,由吉林省五四二厂迁建的清河机械厂在固原县又建成投产。加上“文化大革命”前夕三线建设中由外地迁宁大中型企业的建成投产,这些企业从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支援、促进了自治区原有一些中小型地方工业企业的生产。生产起重设备的银川起重机器厂,生产能力一再提升,产品1968年突破了徘徊于60吨至80吨之间的局面,达到107吨,1970年猛增到746吨,1973年又发展到1531吨。随着这批迁建企业的兴建和整个工业生产的发展,银川标准件厂、银川机床修配厂、贺兰电机厂、银川电线厂等一批中小型配套企业也先后建成投产,增强了工业企业相互协作的能力,加上电力、建材、化工及轻工业的较快发展,宁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宁夏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

三线建设实质上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沿海工业生产能力向内地腹地的一次大推进,是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落后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对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改善了宁夏生产力布局,夯实了宁夏工业建设基础

通过三线建设,宁夏全区的生产力布局及工业布局明显改善,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逐渐形成并初步发挥了优势,一些企业由于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产品很快畅销全国。三线建设还带动了交通运输、日用化工、冶炼等地方工业的较快发展。1970年12月,自治区自行设计施工的长452.7米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1972年底,全长508公里的银川至兰州218微波工程破土动工(1977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开始利用微波电路传送中央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日。1974年6月,设计年产烧碱1000吨和液氯、盐酸各500吨的宁夏日用化工厂建成投产。1974年底,设计年产10万吨的贺兰山磷矿建成投产。1975年9月,银川市自行设计、施工,采用箱涵顶新技术的纬六路与包兰铁路立体交叉工程建成通车。同年9月30日,设计年产冶金焦10万吨的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建成投产。1976年1月,宁夏将开采原盐已有160多年历史的吉兰泰盐场,改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湖盐场。交通运输也随着铁路、公路的增加而改善,货物周转量和客运量较1965年分别有了50多倍和6倍多的增长。宁夏一直不能生产的大型机床、配套轴承、矿山机械及各种精密仪器仪表开始问世,煤炭、机械制造、铝锭、轮胎、合成氨、农用化肥、小型拖拉机、卷烟、日用化工、轻纺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门类较齐全。因此,从1970年起自治区工业总产值一跃超过农业总产值而且稳步上升,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7%。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1965年的40.0%上升到1976年的70.8%,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较1965年上升了563.4%。

(二)许多新兴工业从无到有,填补了宁夏工业的空白

在内地迁宁企业的带动下,宁夏的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1969年2月,银川机修厂建成铸钢车间并炼成了第一炉钢。同年,大河机床厂研制成功自动控制高精度立式钻床,填补了全国机器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970年7月,在甘肃、青海等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援下,银川汽车修配厂的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试制出了“六盘山”牌4吨载重汽车。1970年10月底,吴忠材料试验机厂制成宁夏第一台中国式大型单晶炉,并拉出了第一炉合格的单晶硅。同年底,自治区第一座现代化糖厂——银川糖厂建成投产,生产出“六盘山”牌白砂糖,结束了没有制糖工业的历史。1972年9月25日,拥有1000个精纺纱锭、设计能力年产绒线700吨的第一座现代化绒线厂——灵武绒线厂建成投产。至此,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棉纺、毛纺、亚麻纺、针织、绒线等行业的纺织工业系统,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8%,给国家提供积累资金近亿元。

三、以三线精神为动力,实现新常态下宁夏新发展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不可磨灭的一页,广大的建设大军在努力完成许多宏大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也创造了以“奉献、协作、创业、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渊源之一。在坚持和弘扬三线精神的基础上,宁夏形成了“务实苦干、负重拼搏、开放合作、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和作风,这是激励全区各族人民奋勇前行,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三线精神为动力,以宁夏精神为引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形成加快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建设步伐,奋力开拓宁夏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以三线精神为基础,构筑宁夏发展的精神高地

要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宁夏精神结合起来,构建宁夏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把三线精神传承好、弘扬好,用三线精神增强全区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奉献建设家乡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要以三线精神释放文化张力。进一步加大“三线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三线文化”的聚集区、展示区、辐射带,不断彰显“三线文化”魅力,增强宁夏文化软实力;积极开展三线建设史料征集研究、实物抢救、旧址保护、人物访谈等工作,全力收集抢救保护三线建设历史资料;加强三线建设的博物馆建设,进一步丰富三线建设博物馆馆藏,增加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和内容丰富性;深入实施“一套书、一首歌、一个场馆、一部电视剧、一套文艺节目、一批三线建设遗址”的“六个一”工程,把三线精神组织成可读、可看、可听、可唱、可演、可参观体验的实体,打造宁夏三线文化“独创本”。

要以三线精神弘扬优良作风。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持续深入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教育,通过编发三线建设干部读本、学生读本,让三线精神走进课堂,用三线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确保思想不滑坡、精神不颓废、作风不飘浮、意志不懈怠;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对照三线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解决好与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背道而驰、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相符合、与三线精神形成强烈反差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内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弘扬三线精神,谱写“一带一路”战略的宁夏篇章

三线建设形成的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宁夏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对内对外开放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常态下宁夏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把宁夏定位为“推进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开展交流合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把银川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这是宁夏进一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宁夏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机遇,也是宁夏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源泉。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为引领,全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两个“金字品牌”,建好中阿空中、网上、陆上丝绸之路通道,着力打造中阿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