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月23日,一艘美国轮船驶进了马关海峡,因为海潮退落得很低,轮船不得不抛锚停泊,等待夜晚涨潮。不久,太阳落山,夜色苍茫,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两艘帆船,向着美国船靠近,突然炮声连续地响起来。原来这是长州藩的两艘军舰奉了幕府的命令开始炮击夷船,美国船没有预料到此事,来不及起锚,便将锚链切断逃走了。这是马关攘夷的第一声炮击。随后,又有几艘法国船、荷兰船遭到不同程度的炮击,很快各国获悉了日本的攘夷举动,这自然激怒了各国公使。在近代的国际秩序中,这种举动无法见容于已经缔结了修好合约的国家之间。日本国内存在的过激的尊王攘夷派与开国派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此时的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末期,一些强大的藩可以自行制定政策,也可以拒绝执行西方国家与幕府签订的修好合约,因此倒幕与攘夷往往连在一起。此时的伊藤博文已经在英国学习了一年,他从报纸中得知了这一攘夷运动后,便急匆匆赶回国。在本国商船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美、法、英、荷四国决定组织联合舰队,准备对马关进行攻击。伊藤博文此时刚好从英国回到日本横滨。他深知一旦开始攻击,日本必将一败涂地,日本将不得不像大清帝国一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甚至殖民地。他一方面请求英国人加瓦尔尽力斡旋,争取总攻之举延期,另一方面设法求见长州藩主。最终,英国公使阿尔科克表示愿意等待他努力,务必达成和平解决,同时对伊藤博文的能力表示怀疑。
“但是,假如你的劝说不起作用,那么联合舰队将要炮击马关,那时你将怎么办?再打算去英国吗?”阿尔科克这样问。
“不,那时我要做攘夷军的先锋,战死于疆场。”伊藤博文的回答使英国公使拍手赞叹。后来伊藤博文成为明治政府的柱石,一生经历了外交上的一切困难事件,其机智的处理方式此时已初见端倪。
后来,由于攘夷派的固执及倒幕运动的需要,最终导致了联合舰队对马关的攻击。马关的炮台不断失守,长州藩最后不得不委派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修好合约》,合约规定了外国船只应享有友好的待遇,并且禁止长州藩修建炮台,由联合舰队四国公使商议战争赔款问题。在此次谈判中,四国公使提出了租借彦岛的要求,租借是什么意思?伊藤博文似乎不懂,但是,他觉得这有失国家体面,所以竭力予以拒绝。结果,对方将这一条款撤回,和议结束了。
条约缔结后,双方代表在马关举行了盛大的交涉与欢庆晚会。以伊藤博文为主的长州人与英国人等的交涉及欢庆曾给英国人极好的印象,这对于英国后来的对日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伊藤博文后来利用英国人来尊王倒幕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后来伊藤博文之所以能够包揽日本的对外交涉,其缘由已经孕育于此时,因此,马关炮击事件在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即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可看作与此有关,此时的马关颇有些“一战”德法签订停战协议时被希特勒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福熙车厢”的味道。
开战,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中日两国的反应颇为不同。古老的中华帝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虽然腐朽,却保持了几千年传承下的中央集权的特色,他们害怕政权的不稳定,因此,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宁愿息事宁人以维持政权及中央集权。反观日本,这是个充满实用主义的国家,在西方入侵时,日本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以至于各派别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态度对待西方列强。即使签订了条约也在寻找对日本发展有利的一面,这或许也是日本在近代得以戏剧性地跻身强国之林的原因之一。
一般认为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认为他当时两次解散议会,处于内政上的困境,所以发动了这次战争。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军部。日本的军部力量是自倒幕运动以来发展起来的一只好战的政治力量。日本近代以来的多次战争行动无不与军部系统有重大关联。其实,最先叫嚣“讨伐中国”的是日本军部。当时他们正热衷于对外强硬,并且倾日本全国之力在朝鲜取得的两次战争胜利,使得日本人高估了自己国家的实力,并通过战争宣传提升了国民的政治敏感度。于是,国民便立即附和这种声音,最后由伊藤博文奏请宣战的诏敕。伊藤博文考虑到日本国力弱小,并且担心战争会对国内造成重大的灾难,因此他被主战派称为怯懦的武士。随着中日战争的进行,事实证明了伊藤博文的担心,日本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
当中日之间因为朝鲜问题交涉紧张起来的时候,日本参谋总长川上操六决心出兵,但也预料到以对外软弱著称的伊藤博文不肯轻易发兵,所以决心以欺骗的手段造成战争的开始。某天,川上故意不说出开战的意图,而要求伊藤博文仅派一个师团兵力往朝鲜,说是要以此来缓和舆论。伊藤博文对于要那么多的兵力觉得惊讶,而不答应他说:“一大队可以吧?”“派遣一大队的兵力到外国去,一点儿也不起作用。如果出兵,那么总得是一个师团才行,起码也得一个混成旅团,否则做参谋总长的便负不起军事上的责任。”川上回答。伊藤博文面有难色,但因为川上的请求恳切,加上对于“旅团”这一词,稍觉安心,所以才答应了出兵。可是,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与一个师团的兵力差不多。身为文官的伊藤博文实实在在地上了一个大当,终于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在已经宣战之后,伊藤博文身为首相,又是国家元勋,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
伊藤博文的欧美考察经历让他认识到:“与中国开战,即使日本胜利了,其结果怎么样呢?恐怕衰老的中华帝国会忽然遭逢瓜分的悲遇。而受其影响,处于最困难地位的就是日本。中日战争的胜利不论属于哪一方面,其实都将尽为欧洲各国所有。”随着日军的接连胜利,第一阶段作战大体完成,当时已经到了冬季,寒风凛冽,海面将要结冰。当时日本朝廷有两种策略:其一是仍旧屯兵于远东,以待春天到来;其二是日军直冲北京,与中国达成城下之盟。伊藤博文此时坚决主张屯兵远东,在他的意见书副本中表示了如下意思:天寒地冻,海上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中国海军虽无出战勇气,却并未完全丧失战斗力。很难将第二军的大部分军力输送到山海关,如果侥幸实现战争目的,清朝的朝野震动,暴民四起,就会进入无政府状态,这是中外的共识,各国必将进行干涉。此时日本则难收战争之利。鉴于此,他主张立即屠城威海卫,并占领台湾岛。因此日本才得以充分收取侵华战争的利益。
在此,我们看到伊藤博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中日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作为日本的全权代表与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条约的协商过程中,伊藤博文更是对李鸿章所代表的清廷使用了威逼利诱的手段,致使日本取得了战争的所有成果。
被刺,一个军国主义者落幕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的强人,他四度出任首相,为日本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有序地进行政治上的和平演变,也使日本逐步从一个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封建小国戏剧性地跻身于强国之林。他又是一个军国主义者,制定和推行了侵略中国、朝鲜的政策。如果德国的俾斯麦要对德国的军国主义负责的话,有“东洋俾斯麦”之称的伊藤博文则要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负责。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这使得他通过培养朝鲜皇太子来统治朝鲜的计划落空。明治政府在日比谷公园为伊藤博文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以表彰他对日本做出的功绩。
作家托马斯·卡莱尔说:“历史就是无数人物的传记。”透过历史人物,尤其是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的传记,我们得以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动机。伊藤博文其人生活于日本尊王倒幕以及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个国内、国外的剧变时期,他和日本国家一样,从被动变化到主动求变,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近代化国家。观其一生,他坚持一个实用主义外交家的方针,不择手段地促进日本利益最大化。虽然,日本开国比中国要晚,它的发展却远比中国快。其一,日本的开国伴随着政治运动,即归还王政运动,此后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利益集体,而是类似于邦联制的内阁负责制的国家;其二,日本在王政归还过程中巧妙利用了英国对其国内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日本快速扼杀了国内的攘夷运动;其三,日本的权力逐渐集中在了有海外留学或考察经历的人员手里,得以仿照欧美模式迅速构建本国政治体制。虽然日本得以迅速现代化,却遗留了很多政治问题,其一,日本在尊王倒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激进派别及思潮,这些为达到同一目的的临时性妥协未得到及时清理;其二,日本国民快速进入现代化的政治生活,未得到现代化政治思维的熏陶,极易被政客欺骗导致政局不稳;其三,军部在政治生活中影响过于强大。日本的发展与德国有许多相似,德国的和平得益于其主动融入欧洲现代政治秩序,而日本的国内政治始终是个障碍!
“肝胆总督”岑春煊:1861—1933
文/《看历史》编辑部
清末官场有“三屠”——“官屠”岑春煊,“钱屠”张之洞,“人屠”袁世凯。
姓名
岑春煊最开始叫岑春泽,中间那个“春”字是皇上赐给他家的排辈的字,皇恩浩荡;而“泽”是他那个做云贵总督的老爹岑毓英起的。所以1889年他老爹前脚驾返瑶池,他后脚就把名字改成了岑春煊。据坊间传说,岑春煊改名的真实原因是他的工作单位。岑春煊是官二代,老爹是云贵总督,头品顶戴,官高爵显,但他混到二十四岁才刚混上个工部郎中。一个相面的说他的工作地点“工部”又称“水部”,而他的名字“春泽”的“泽”又加三点水,容易“春潮泛滥”,要想升官得加把火,于是他就改名“春煊”了。
绰号
岑春煊,字云阶,云阶是平步青云之意,是个很官迷的字,也难怪岑家一门三总督,官运极旺。他在外面的绰号却不大好听:早年在京城时,他就和后来在武昌起义时从武昌一口气逃到日本的瑞澂,以及民国时和张勋搞复辟的大学士劳乃宣的儿子劳子乔混在一起,横行京城,号称“三恶少”。等当了两广总督后,参劾官员就成了岑春煊的新爱好了,因此他又得了一个新外号“官屠”,与爱花钱搞面子工程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钱屠”和大杀义和拳民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人屠”,合称“三屠”。尽管官做得够高,事做得够大,但他似乎还嫌火得不够,所以他晚年自号“炯堂老人”。
星座
尽管岑春煊当总督时,每年生日都少不了大堆属下争先恐后地孝敬,但他的生日就是没被正史记下来。幸亏民国时有位专给达官显贵算命的术士“观瀑主人”出了本详载当时名人八字命数的《人鉴》,我们才能从岑春煊的八字中推出他是1861年5月2日(辛酉年三月廿三)生人。既如此,不妨搞点中国特色,按中国版十二星座推算,他是“降娄”座的人。按书上说:性格直率,乐于助人,这倒挺像岑春煊,但后面说“过分听上司命令是其大弊”,就大错特错了,岑春煊的最大特点就是顶撞上司,而且容不得有人压他一头。按西方星座金牛座算更不准,他是一点儿金牛座的好脾气都没沾边儿。顺便说一句,《人鉴》上说他能活到七十二岁,这回准了!
出生地
岑春煊的出生地是广西西林,根据当时县志记载,这是一个“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土产并无奇珍”,连棉花、茶油都算贵重物品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出了岑家这样的“一门三总督”。
职业
岑春煊的职业就是做官,而且是做大官。他本人是官二代,虽然只考上个举人,依例最多当个县令,但他老爹还是给他捐了个工部郎中的位子,从此便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他真正发迹是在庚子国变,帝后“西幸”,当时他是甘肃按察使,千里迢迢带兵跑到山西给灰头土脸逃跑的慈禧和光绪保驾。值夜时一有响动,他就大呼一声:“臣某在此!”感动得慈禧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很快升了他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入了民国,反袁护国运动中,他又成了护国军大本营肇庆军务院的都司令,1918年又在护法运动总部护法军政府里当七总裁之一的主席总裁。此时岑春煊已年将六十,但官威不减,甚至把同为总裁的孙中山都挤跑了。
最崇拜的人
岑春煊自负豪气,喜欢骂人,和他同一时代之人几乎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他是少数几个让人崇拜的人。他一生唯一佩服的恐怕就只有慈禧老太太,尽管庚子国变落魄至此,但论起政事,奖罚黜陟,一句“汝先下去”,就足以让跪在地上的臣子汗透重衫。那种不怒自威的威仪令岑春煊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他也极崇拜关公,但那已经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