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触摸文艺复兴
文/袁腾飞
欧洲在文艺复兴的时候,用希腊、罗马的文化作旗号,来宣传人文主义,目的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希望大家追求现世的享乐,因为追求现世的享乐就要花钱,你花钱我就有市场,有了市场资本主义就能够发展。你不买玫瑰花,不买巧克力,全盖了教堂,那样我还怎么发展?这就是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用希腊、罗马的旗号来宣传人文主义的原因。
具体的代表人物有但丁和乔托。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乔托是欧洲绘画之父。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哥仨都永垂史册,了不起。达·芬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父亲的朋友续弦娶的小媳妇,只有二十多岁,露出一种很古怪的微笑。现在欧洲医学研究说,因为她牙全掉了,所以她才那么乐,抿着嘴,就是一个没牙的老太太。还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卢浮宫镇馆的有三宝——三个残疾人:断臂的维纳斯、无头的胜利女神、没牙的蒙娜丽莎。现在你去卢浮宫,会发现其中两宝都是直接摆在那儿给大家观赏的,没有栏杆儿,特别是断臂的维纳斯。中国人喜欢玩复制的搁在那儿让人看,但是外国人觉得你这个太造假了。卢浮宫里所有的展品都是真的,除了法国王后的首饰,因为是真的找不着了,就做了个假的。馆内工作人员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个赝品,可以跟它零距离接触,连一根线挡都没有。我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埃及的,太好玩了。只有蒙娜丽莎,我第一次去法国的时候,被放在一个小屋里面,每个人在她的面前停留不能超过30秒,如果大家都在那儿看,都呼出二氧化碳,蒙娜丽莎就化了。第二次去的时候,她被搁在大厅里,但也是专门围出一个区域来,有入口,两边有带枪的保安,卢浮宫里面只有蒙娜丽莎这个展品,带枪的保安在那儿看着,别的根本没有人管。就说这个不行,绝对不允许,等于是奇珍异宝,据说被盗了三次,又被找回来了。
然后就是米开朗基罗,他著名的代表作是《大卫》。一个裸体的男青年,将一个抛石器举着。简单介绍一下大卫:大卫是以色列的太祖高皇帝,以色列的开国之君。
中国人要是想看原件的话,得提前半年预约,所以一般到欧洲都看不到原件,签证办不下来。一般日本人看得比较多,但是整个意大利到处都是大卫的复制品,从几米高的到几层楼高的,到处都是这个雕像,非常精美。另外就是教皇的西斯汀小礼拜堂的天顶画,整个穹顶就是米开朗基罗画的《末日审判》。
教皇在梵蒂冈的时候,这个小礼拜堂是不开放的,教皇不在的时候才开放。我去了两次,教皇都在,都没有看成。据看过的人说非常有意思,米开朗基罗画画的时候,他是躺在脚手架上画,画这个画了十一年。他在画完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来,包括教皇本人。除了送饭,别人谁也不许进来。他就这样画了十一年,完成之后,画笔一扔,说大家进来吧,教皇就兴冲冲地进来参观。一进来就傻了,一看这天顶画,每个人都是裸体的。教皇一看这玩意儿咋礼拜,然后跟米开朗基罗说,你把衣服给我画上行吗?米开朗基罗说,不会,就走了。教皇一琢磨这玩意儿怎么整啊,找画工把衣服补上吧。如果你亲眼看到那幅画的话,会很明显地看出,凡是有衣服的地方,着色不怎么样,僵硬,一看就是画匠的笔法,暴露出来的皮肤,下笔什么的,一看就是大师画的。现在有人主张用高科技把这个衣服洗下去,把大师的原作露出来,有人说没有必要,这个东西正好保护大师的著作,省得粘上粉尘乱七八糟的。反正现在还是有衣服的,也许一百年、两百年过去以后就没有了。这幅画已经四五百年了。
接着是拉斐尔,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西斯汀圣母像》。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紧跟着就是西欧诸国。最有名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有法国的拉伯雷,代表作是《巨人传》;第三个是德意志的伊拉斯谟,代表作是《愚人颂》;还有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古罗马的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后波兰的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也是扯,但是他让人类认识地球的进程更进了一步。但是哥白尼比较胆小,他临死才把研究成果传出来,反正我要死了,我遗嘱里写的,因为怕遭到教会的迫害。
德意志的开普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开普勒说:没错,哥白尼说得对,太阳是宇宙中心,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行星绕着太阳转,而且还算出它的轨道。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有个开普勒三定律,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然后就是意大利的伽利略,自制望远镜。你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制造什么东西?浑天仪、游仪,研究天象,我不知道这些东西跟天象有什么关系,人家是直接观察天体。然后再往下就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培根。布鲁诺是被教皇烧死了,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刚刚去世的教宗——约翰保禄二世才给布鲁诺平反,不是异端,是圣人,但已死了三百五十多年了。
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动摇了教会统治,直接引起了欧洲的宗教改革。
为什么是日本:西方冲击下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反应
文/宫玉振
埃德温·赖肖尔曾经有这样一段评论:“如果把日本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历史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同期的历史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日本的这段历史确实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以中国为例,从19世纪40年代王朝开始瓦解起,中国在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才建立统一和稳定的新政治制度,而且在大体上仍是一个工业化前的国家。”
在后发国家中,日本是发展成功的典型。日本在非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完成了工业化,第一个确定了立宪制度,第一个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困境,第一个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了西方大国俱乐部。同样是东亚国家,日本在历史上又深受中国影响,面对同样的西方挑战,中日两国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西方冲击到来之时中日初始条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两国面临同样的冲击,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从地理环境来说,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纵深,天灾不断,资源匮乏,在地缘政治上有天然的脆弱性,强烈的危机意识由此进入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对充满不安的日本来说,外来的威胁和由此带来的危机往往会被无限放大,并很容易转化成国家上下强大的变革动力。而中国作为老大的帝国,庞大的体量可以使中国有足够的纵深来从容消解西方冲击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也就很难迅速形成变革的共识。
从政治格局来说,日本所谓的“幕藩体制”,是一种在分权基础上的有限中央集权。幕府代表的是中央权力,但各藩在司法、行政、税收上却是相对独立,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这种统一与分裂的二元结构,就使得在日本,相对独立的新因素可以从受冲击最大的边缘地区首先发展起来,新生力量由此就有了现实的立足点,并可以以此为契机推之于全国,从而突破传统的体制。中国是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格局,统治者警惕地监视着任何可能改变这种局面的细微变动,打压任何那些可能挑战这种局面的力量。在高度集权的一元格局下,区域突破的可能性由此被牢牢地封住了。
与此同时,西方冲击到来时日本的中央权力与中国也大为不同。日本是天皇与将军并存的二元体制,有天皇与幕府两种最高势力存在。天皇万世一系,但是权力操在将军的幕府。这就为日本利用天皇推翻幕府、以“王政复古”为名义进行合法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从而减少了政治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中国政治的特点是乾纲独断,君主至尊,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政治安排形成了强大的稳定结构,所有的政治变革因而都不得不指向君权本身,只有以暴力的方式打破整个体制才有可能为政治变革打开通道。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变革的阻力和难度远远超出日本。
从经济发展来说,日本由于“参觐交代”的需要,而一步步形成了地区性的专业化生产和全国性的货币经济,商业力量由此在日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人阶层开始崛起,甚至出现“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诸侯惊惧”的局面,从而孕育出了可以与传统势力相抗衡的社会力量,这为日本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而在中国大一统的环境下,商业从一开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就被认为只能是补充性的。通过税收和行政的手段对商业力量进行控制,是历代的国策。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商人不得不依附于官僚机构,而形不成推动国家变革的独立社会力量。
从社会阶层来说,日本的社会精英是武士阶层。武士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强权极其敏感。军事实力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安全与威望的基本保证,因而在武士的价值体系中,强权具有最高的地位。一旦发现自己成为弱者,武士们就会不惜一切进行改变,以重新获得强权,为此甚至可以抛弃传统体制与文化。肯尼思·派尔便指出:“出于强权第一的想法,日本铲除了旧体制,从另一个文明那里借来了一套新体制。要使国家强大就必须牺牲传统的知识、价值观念的想法,明治领袖们是不会像其他亚洲国家的领袖那样扼腕痛惜的。”出于对强权的敏感,日本把追求富强、建立一个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国家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这是日本近代变革的根本动力。
而在中国,社会精英是文人出身的官僚阶层,即所谓的士大夫。正如华人学者张灏指出的那样,这一阶层更关注的是道德教义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秩序,而不是政治扩张或经济发展意义上的集体成就。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中国之强盛,视乎政事之得失,而不关乎财货之多寡;而世运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纯驳,而不在乎兵力之盛衰”。因而即使在对外战争连连失败的情况下,还有士大夫在反复强调“中国之所以为治者,在乎礼乐教化,富强所不屑为也”。这也就使得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停留在文化的虚幻中,而无法认清这场三千年之变局的本质。
文明与野蛮——日本历史上的混浴之风
文/陈仲丹
公共澡堂在日本称为“钱汤”或“风吕”。“汤”在汉字文化中是热水的意思,男澡堂称“男汤”,女澡堂称“女汤”,而“钱汤”则是收费的澡堂。在17世纪以后的江户(东京的旧称)时代,每次的浴资大抵是大人八文,小孩五文,每天都要去澡堂的可买称作“羽书”的月票。“风吕”的重点是洗蒸汽浴,水烧沸后将热汽导入密封的屋子,人在蒸汽中出汗排垢。在日本旧籍《出云风土记》中说沐浴的目的是“一洗容貌端正,二洗百病皆除”,强调它的洁净和医疗功用。
至于日本人为何喜爱沐浴,说法不一。当代女漫画家杉浦日向子写的《一日江户人》描写了几百年前东京人的生活。她在书中说:“与其说是因为江户人喜欢干净,不如说是因为当时的气候原因。因为气候湿润,所以皮肤容易发黏。还有关东有名的‘沙尘暴’,一阵风吹过,人身上马上就积起尘土。这样大家就不得不勤洗澡。因为洗澡过度,江户人的皮肤看起来一点不会油乎乎,总是清爽干燥。这被称作‘无垢’,以此为美。”她将沐浴习俗归之气候原因。另外,日本的火山活动频繁,多温泉,地热资源丰富,水源也充足,为洗澡提供了客观条件。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日本人爱干净。他们不光是爱洗澡,家里收拾得也干净。我以前在长春上学,听当地老辈人说,在日本人统治的“满洲国”有专门的卫生警察。日本人充当的卫生警察到老百姓家检查,用白手套一摸有黑灰,就让家中的女人如姑嫂一类互抽耳光。古代到日本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对此另有解释:“倭人体绝臭,乃以香膏之,每聚浴于水,下体无所避,只以草系其势,以为礼。”这段描写很生动,男性洗澡时用草遮蔽男根(势),相当于今天毛巾的作用。而说日本人身体“绝臭”则是想当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