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
6895000000001

第1章 序章:东洋来客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坐镇上海,以沪平吴,一边和朝廷群臣勾心斗角,一边有条不紊的对糜集于苏州城的叛军进行最后的绞杀。上海城中,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码头边上货运繁忙,西洋制造的火轮船与古老的中国式木制海船杂错相陈,在淮军水师的监视之下进进出出。

远海商船基鲁雪基号驶入港口,这是怡和洋行的船只。商客们踏着跳板,陆续登岸。五名形貌古怪的年轻男子,走到船舷边上,他们的目光之中,充满了万难置信的惊惧与震骇。

很是奇特的衣装,头上挽出一个发髻,右衽宽服,脚上穿的是大足趾分岔的木制踏垃板,走起路来呱嗒呱嗒响个不停。

是五名年轻的日本人。

他们五人中的为首者,叫伊藤博文。这一年他22岁。

伊藤博文,日本长州藩人氏,本是务农世家,因为父亲被一名下层武士收为养子,遂进入武士阶层。因为家境贫寒,伊藤博文小时候做过侍童,当过杂役,还曾在寺庙中寄身。因其人心智狡狯,机变百出,为下层武士之优秀者,人送绰号饿鬼大将。

这时候的日本,由于幕府长达两百年之久的闭关锁国,其落后程度比之于中国,有过而无不及。所谓国家落后,不唯是指经济的贫乏,更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政治的结板化,意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被禁封,每个人从生下来,就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社会阶层上,无论你如何拼争,到死也无力改变境遇之分毫。

伊藤博文出生于下层武士阶层,注定了他不可能再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个结论,却因为外界因素的介入,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个介入的外界因素,一如当时的中国,就是指越洋而来的西人之火轮船。

事件发生在10年前,也就是1853年的7月8日。这一年也是中国的咸丰三年,时洪杨崛起东南,攻陷小天堂南京的时候。这一日海面上突见四艘不明来历的黑船,径入日本领海,令得幕府将军德川家庆大为震愕。

当时德川家庆立即下令,命12艘日本的木制战船前往迎战,务须一战全歼来犯之敌。

稍倾水师回报,那四艘黑船,犹如魔怪一般,发出恐怖的吼叫之声,喷射出浓浓的黑烟,就在水师的眼皮子底下,转瞬间飙飏远去,无影无踪了。

这到底是什么怪物?幕府惊恐莫名。

这就是西人的洋火轮,同样也是让中国的暴政统治者切齿憎恨的东西。人家好端端的关着门,奴役万民恣意享乐,作威作福快乐自在,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啊?偏你这些洋火轮招呼也不打一个就跑了来,让那些葡伏于暴政之下残喘的民众,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有尊严的人,从此不肯再心甘情愿的接受被奴役的命运,这让统治者气愤于心,羞恼已极。

相关史书上记载说:这四艘黑船的突然出现,让日本陷入了恐慌之中。当天夜里,江户城(就是后来的东京)一片混乱,武士们忙于备战,车声辚辚,战马萧萧,城外大小寺院内钟声齐鸣,妇孺凄厉地哭喊,有钱人准备逃往乡间,更多的人拥入神社,击掌祷告神灵,乞求神风再起,摧毁黑船。

当时的孝明天皇,对黑船的来到表示了无限的悲愤,亲往神社,连续祈祷一十七天,乞求神灵保佑,攘斥夷类,天下太平,皇祚长久。

这支舰队,是由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将军率领,前来敦促日本开放门户,这个要求是幕府万万不能答应的。幕府心里再也清楚不过了,所谓开放门户,意味着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日本新生的机会,可是自己的权力也会遭受质疑。

日本爱死不死,反正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能放开。这就是幕府的态度。

为了表明自己决不妥协的态度,日本水师捉住了登岸的美国水手,剥光衣服关进木笼子里。佩里大喜,趁机指控日本人违背了国际公法,要求日本人道歉,可怜当时的日本人哪里晓得什么叫国际公法,于炮舰之前,只有吃栽认瘪。

幕府无力对抗美国的火轮船,被迫允许美国代表团上岸递交国书。而这就意味着,闭封了两百年之久的日本国门,终于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被迫打开。

门户开放,立即让居于中下的社会阶层发现了机会。以萨摩、长州等西南藩为中心的下级武士,与豪农巨贾结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尊王攘夷!

这个口号,却也非日本人所创,而是公元前679年,春秋初年,管仲替齐桓公谋划,提出来的一个战略口号。借助这个口号,齐国以周天子的名义东征西伐,建立了霸业。此后这个口号随同古老的竹简埋于地下,久已为中国人所忘记。

但是日本人没有忘。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机会,就急不可耐的,把这个口号捡了起来。

日本中下层的武士之所以运用这个古老的口号,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打着支持天皇的名义,从幕府那里夺回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这些下层武士的命运。

古老的权力结构,总是呈金字塔形状的,不得志的下层人士永远占据多数。而这就意味着,尊王攘夷口号在日本大得人心,形成了潮流。这个口号提出来的时候,伊藤博文还只是个孩子,10年后他成长起来,以其过人的智慧与勇气,立即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

1862年12月12日,伊藤博文21岁。

这天夜里,伊藤博文率了十几名年轻的志士,悄然来到了品川御殿山前。近在咫尺的,就是新建立起来的英国公使馆。所谓尊王,尊的是天皇。所谓攘夷,攘的就是居住在使馆之内的英国人。伊藤博文当先开路,用木锯锯断了使馆外边的护栏,率众悄然而入,对着使馆的门窗,伊藤博文一声令下,众人齐齐的投掷出了他们自己制造的燃烧弹。

烈焰熊熊,火光四起,使馆中的夷人发出了惊恐交加的尖叫之声。

伊藤博文哈哈大笑,这些个夷人,也不过如此而已。踏着烈焰火光的节奏,志士们返回居所,愉快的痛饮起来。

饮酒之际,伊藤博文忽然间心念一动。那西夷洋人,虽然在日本本土上数量不多,只需要几枚燃烧弹就能够全部消灭。可打蛇不死,反遗反患,最好能够找到夷人于远海之外聚集的岛屿,将所有的夷人统统消灭,这样才能够取得尊王攘夷的最后胜利。

他这个想法虽然很好,但是如果说出来,却是很危险。因为当时整个日本笼罩在一片狂热之中,都认为夷人不堪一击。伊藤博文的这个想法,是最典型不过的日奸,一旦说出来,必然会遭到爱国志士们的追杀。

但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万难消除。于是伊藤博文悄悄的去找长州藩主毛利敬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出海,研究夷人以期将其彻底消灭的想法。可想而知,毛利敬亲听了他的话,是何等的痛心疾首,为了挽救伊藤博文,避免他在日奸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毛利敬亲苦口婆心相劝,劝说伊藤博文千万不要执迷不误,以免贻误终生。

劝说到最后,毛利敬亲反被伊藤博文说服了,和伊藤博文一道踏上了日奸的不归路。

毛利敬亲之所以那么容易的被伊藤博文所说服,那是因为他居于权力的高层,信息资源充足,对西夷的情形略知一二。最是知道尊王这事容易,但攘夷这事,恐怕是千难万难。于是在毛利敬亲的安排之下,伊藤博文并井上馨等五名年轻的日奸,于夜幕中悄悄的登上一条开往中国的商船,逃离日本,准备潜入西夷进行观察研究。

未至西夷,甫到上海,伊藤博文就已经被自己所见到的一切,震骇得一派茫然,不知所措。

此时的上海,已成为东方第一座重港,西洋式的建筑栉次鳞比,街头行人匆匆,金发碧眼的西洋绅士,与充满了东方情趣的旗袍女子,挽手结伴而行。卖花的乡下小妹,轧棉花糖的憨笑老伯,店铺中人头涌动,生意火爆。无尽的繁华,就是当时的大上海。没有人留意到这几名新近的登陆者,更没有人理会他们那因为极度震骇,而睁大的双眼。

这时候的伊藤博文才意识到,说什么尊王攘夷,那不过是痴人说梦。此时的日本不要说与西夷相比,与近在咫尺的中国相比,也已经是天差地远。大上海因为洋务运动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日本还停留在远古时代的梦呓之中。

日本要想强大,就不能再沉迷于无知的旧梦中,而应该学习中国,脱离蒙昧时代,走向文明。

这就是伊藤博文心里的想法,他要用这个想法去唤醒日本,拯救日本。

而刺激他从蒙昧状态中清醒过来的,是中国的苏省巡抚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名字,牢牢的铭刻在伊藤博文的心中。从此成为他一生效仿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