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青春叛逆的悲剧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三(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弹劾广东一位名叫李光昭的商人,说李光昭不是好东西。
这个李光昭是谁?他又怎么不是好东西了呢?
李鸿章奏折上说,这个李光昭,即是商人,也算是个官员。因为他花钱买了个候补知府的官。他买好了一堆木料,雇用了旗昌洋行的火轮船,把三船木材运到天津,共值银子五万四千三百五十两。双方合同规定,货到付款。如有延误,按天加价。结果呢,已经过去了三十三天,李光昭也没去码头取货。这时候单只是运费就已经欠下一千六百五十两银子。货运商和卖家都是法国佬播威利,撑不住了,就去衙门告状,请求衙门替他去抓捕李光昭,归还货运款。
衙门还真把李光昭给找来了,但李光昭也有得说。他解释称:法国佬播威利运来的木材,与最初谈妥的不符,所以他拒绝埋单。
这个奇怪的奏折,名字就叫《李光昭欺惘招摇折》,按说应该引用在这里。但这个奏折过于漫长,长到了让人发疯的地步。这么点小事,却写那么长的奏折,是因为李鸿章不厌其烦的罗列出李光昭生意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与此对照的,是与李光昭行为配套的刑律规法。
奏折上的最后一句是:所有查讯李光昭欺惘招摇各情节,按律定拟仍据实声明请旨缘由,理合专折覆陈。伏乞皇上圣栽训示遵行。谨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何处理这个李光昭,皇上你小朋友说了算。
一个小小的广东商人,怎么会需要皇上亲自处理呢?
需要的,因为李光昭买的木材,是用来重修圆明园的。他买这些木材只花了五万四千二百五十两,卖给同治皇上,售价是三十万两。转手就赚近十倍的利润,感情李光昭拿同治皇帝当肥羊了。
此外,李鸿章进一步揭发说,李光昭还自称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并与洋人签约。一旦这些条约生效,洋人找上门来,同治皇帝还真没地方说理去。
这个意外的情形,让小同治怒不可竭,立即下旨严惩不法商人李光昭。李鸿章遵旨,判处李光昭斩监候,押入大牢,秋后处斩,这事就算过去了。
到此,李鸿章的任务顺利完成,该轮到同治皇帝麻烦了。闻知李光昭贪污案爆出,朝中诸王爷与群臣弹冠相庆,亢奋不已,一大群白胡子老头凑在一起,联名上奏,痛陈这个圆明园不能修,你看刚一开始就冒出来个李光昭,再修下去,说不定还会有什么天大的麻烦。
这就是李鸿章的深谋远略,他替无技可施的群臣,提供了一枚射向同治皇帝的炮弹,而他自己呢,却没事人样子躲在一边。他知道,同治小皇帝脑壳进水,非要胡来,你劝阻是不管用的。这世上,多少年轻孩子,家境贫寒如洗,只要稍微读上几本书,干点正事,就能够改变自己悲摧的命运,可大多数人照样不肯听,依然是我行我素,肆意妄为。普通人如此,同治皇帝手里还握有权柄,凭什么要规规矩矩励精图志?如果一个人不走正道,神仙也劝不转,能劝转的话,这世上早就没有了监狱。而且有监狱也没用,监狱杀头,也阻不住许多人不走正道的勇气和执着。
李鸿章见多了象同治皇帝这种人,思维原始,头脑固执,对于无益于身心家国的所有歪门邪道,怀着一种飞蛾投火般的坚忍与挚诚。此前这样的人,多是些南京城里的叛军,两淮的巨捻。李鸿章对付他们的办法,唯有一个杀字。即使你杀了他们,他们也是个死不悔改。可现在这样的人,钻进了朝廷,坐在了龙椅上,你就得想个更妙的法子了。
这就是李鸿章的法子。诚如孙子兵法所言,以正合,以奇胜。表面上李鸿章绝与不同治发生冲突或争执。皇帝你要修圆明园,好好好,老臣打死也要支持。然后李鸿章慢慢搜集情报,找出李光昭这枚大杀弹,忽悠一声扔进朝廷里,就立即陷小同治于被动之中。
8月27日,恭亲王,醇亲王及大学士文祥,率一众白胡子老臣,团团包围了皇宫,强烈要求皇帝出来说话。同治皇帝闻知大怒,传令老家伙们入内。众老头进来,跪趴在小同治的脚下,开始嚎淘大哭起来,拼命劝说同治收回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同治冷冷的斜睨着这些老头,他早就看腻了,老头们屁本事也没有,就会个趴在地下哭哭闹闹,你越是搭理他们,他们就越是蹬鼻子上脸。
所以小同治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此奏不准!
这是同治人生成长中,第一次自行主张做一件事。他也应该意识到这件事并不妥当,但正因为不妥当,所以他才要坚持。哪怕全世界都拦在他面前,他也要坚持下去,这是许多青春叛逆期的年轻人共同心理,同治皇帝也不例外。
突然听到呜嗷一声怪动静,同治皇帝吓了一大跳,细一看原来是大学士文祥,哭得太来情绪,当场背过气去了。众人急忙把文祥老头抬下去,而恭亲王和醇亲王理也不理,只管继续趴在地上,哭他们自己的。
直到这时候,小同治才意识到,今天这些怪老头是发了狠,死也要阻止他重修圆明园。这次行动是有预谋的,有计划的,有周密安排的。如果皇帝不收回圣命,老头们全都打算哭死在当场。当时同治皇帝勃然大怒,破头盖脑的把众老头骂了个臭死。但他自己心里也害怕,被迫收回了修复圆明园的圣命。
回到后宫,同治皇帝越想越气,立即朱笔御谕,革去恭亲王一切差使,降为辅国公,交宗人府严议。朱谕发出之后,同治皇帝忽然想到后果太严重,就又减轻了对恭亲王的惩罚,革去亲王世袭惘替,降为郡王,其子革去郡王衔。还有醇亲王、大学士文祥、清流名臣李鸿藻等人,这些人全都阻止他重修圆明园,以朋比谋为不轨的罪名,统统尽行革职。
一夜之间,重臣皆革,朝廷震骇,天下失惊。
朝中重臣全都革职了,就剩下同治小朋友一个人玩了,他能玩明白吗?
就在世人的惊恐不安之中,弘德殿忽然传出西太后慈禧的谕旨,称:
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帝少不更事,昨谕著即撤销。
慈禧太后,把同治皇帝的圣旨给撤销了。
太后撤销皇帝的圣旨,这就意味着可怕的宫廷政变。可是不政变还能怎么办?你看看这个小同治,他没有丝毫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味的胡闹到底。虽说他青春期叛逆情有可原,可是拿国家给他充当青春叛逆的代价,这未免太昂贵了。
难道同治皇帝,他就不能稍微克制一点点吗?何必非要胡闹到无丝毫理性的程度?
他不能,因为他要死了。
几个月后(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病死。
可以确信,这一次母后夺政,对他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无以修复的。而他之所以表现得毫无理性,大闹朝纲,并非是单纯的青春期叛逆,更多的可能是他身体的疾病,严重困扰了他的精神,让他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
追溯同治皇帝的生平,他在历史上的出现宛如一颗尾部硕大的扫帚星,突兀出现,转瞬消失,留下来的是深深的疑惑,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失常。
同治出局,帝国重归旧有的惯常轨道。而李鸿章,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麻烦。
(6)震惊骇异之事
同治皇帝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日本人的心中,因为他帮了日本人一个天大的忙,没有同治皇帝,也许就没有日本的未来。
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就在同治皇帝顶住所有朝臣的压力,明确传旨重修圆明园的时候,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统三千人,侵入台湾。
来得好快。
还记得同治二年,年轻的伊藤博文始来上海,为上海的繁华所震惊。那时节的日本,还停留在尊王攘夷的梦呓之中。从同治二年到同治十三年,掐头去尾不过十年,日本人已经冲出列岛,把其海防防线划到了清国,而可怜的清国,却在和失去理智的同治较劲。
短短十年,日本何以发展如此迅速?
这个答案,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在那里,有一座公园,公园里有座纪念碑,还有一个人的雕像。
谁的雕像?美国海军准军,佩里将军。
为什么日本人要给他立碑竖传?因为他率黑船侵入了日本,撞击开封闭两百年之久的日本国门。
这个……同样的事情,在中国也有的,帝国主义列强趁火轮船飘摇而来,重力撞击中国封闭的国门。把中国皇帝恨得咬牙切齿,草民们也义愤填膺的大吼大叫:百年国耻,警钟长鸣。可在日本眼里,中国的表现明显有点发神经。
在日本人看来,洋人的炮舰外交,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好就好在让日本人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知道日本不能再沉陷于原始时代的梦呓之中了,他们必须要快速的走出国门,全面吸收西洋最先进的人文、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学得越多越好,全面西化都嫌不够,恨不能比欧洲人更进一步。
只有比欧洲人更进一步,你才能战胜欧洲人。
所以日本人对炮舰外交的佩里感激不尽,是佩里的炮火唤醒了他们,所以他们愿意为佩里立碑竖传,称佩里为恩人。纪念碑上,有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日本人的做法,在中国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中国人也知道洋人的炮火厉害,也不是不想学习西方,但要向西方学习,却有一个要命的问题:西方的人文思想,是民主、自由与平等。这三样东西,恰与中国的等级社会构成了本质的冲突。民主了,皇帝还能随心所欲的割掉男人的卵袋吗?自由了,幽闭于深宫中的女人们,是不是要放出来?放出来的话,皇帝想幸御了,去哪儿找美女?还有最可恨的平等,都平等了,不冲皇帝磕头,这是谋逆大罪,合该诛你九族。
所以中国人为了皇家权力,就不能学习西洋的人文思想,只想要科学技术。可是科学技术这东西,不过是硬件,而西方的人文思想是软件,只要硬件不要软件,学到最后铁定是白扯。
所以十年以来,大清国压根没任何进步,事实上,大清帝国十年来是彻底倒退的。先是南京城里的洪秀全覆灭而后,寓居于上海的各地乡绅纷纷返回老家,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顿时崩盘,导致了经济上的大滑坡,繁荣盛景从此不再,而李鸿章,则平捻子,赴直隶,不停的忙于处理教案,洋务只能是捎带脚的事儿,最终被日本人追了上来。
我们来比较一下,从1863年伊藤博文来上海,到1874年,西乡从道攻台湾,中间短短的十年里,日清两国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同治二年(1863年)。
清国:李鸿章攻入苏州,诱杀八降王,被赏太子少保,赏穿黄马褂。年初淮上巨捻为陈国瑞所破,首领张乐行奔宿州,苗沛霖擒而献僧格林沁。同一年华籍美人白齐文夺常胜军炮艇,奔李秀成,继而复归。是年叛军大将石达开,欲渡大渡河而不得,四川总督骆秉章诱而杀之。
日本:幕府宣布尊王攘夷,美国轮船彭布罗号、法国兵舰建昌号,及荷兰军舰梅杜萨号分别受到攘夷派袭击。西方决定以粗鲁的手段教训日本,美国、法国军舰进攻下关,英国军舰进攻萨摩藩,陷入到内外交困之中。是年5月12夜,22岁的伊藤博文及四名日本青年,乘怡和洋行商船基鲁雪基号逃离日本,转经上海赴欧洲。目睹大上海之繁华,伊藤博文深切的意识到攘夷之不可能。
同治三年(1864年)。
清国:洪秀全饮鸩自杀,曰:吾以义拯同胞兄弟,今反为同胞兄弟所败。曾国荃克南京,释叛军而杀民众。李秀成及幼天王洪天贵福归案,皆杀之。李鸿章受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
日本:面对日本的拒不臣服,英国驻日公使阿尔托克发出紧急邀请,提议与法国、荷兰组成联军,大战日本野蛮人。长州藩怒而迎战,号招曰:起来,起来,日本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值此之时,伊藤博文紧急返回日本,劝说长州藩罢息兵戈,以免彻底亡破,未果,长州藩大败,被迫签订城下之约,拆除炮台,赔偿四国联军损失。
同治四年(1865年)。
清国: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奏请创办江南制造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是年僧格林沁为朝廷严诘,怒而悲生,向捻军发起自杀式冲锋。曾夫子任钦差大臣,北上剿捻。是年酉阳教案初起,法国传教士玛弼乐被打死。
日本:长州藩和萨摩藩洗心革面,放弃攘夷的不切幻想,转而武装倒幕,欧洲四国分裂,英国援助倒幕派,法国则支持幕府。
同治五年(1866年)。
清国:李鸿章受命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是年李鸿章结南京堂址案,从此被朝廷视为善于处理教案的能臣。
日本:幕府大战倒幕军,英法诸国混水摸鱼,日本陷入混乱。
同治六年(1867年)。
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仍在军中办理剿捻。是年东捻军覆没。
日本: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治天皇。倒幕派势力大举集结,势要从幕府中夺取权力。幕府不支,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史称这一年日本内战结束,但实际上并没有。
同治七年(1868年)。
清国:李鸿章平复捻乱,被赏加太子少保,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日本:天皇军与幕府军大战,是为鸟羽伏见之战,幕府军败走江户,被迫将江户归还天皇,天皇改江户为东京,改年号为明治,明治维新开始。天皇派遣军人出洋,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同时建立起第一个海军训练中心。
同治八年(1869年)。
清国:是年西太后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擒之,斩于济南。慈禧大骇,却无由责怪。内务府不忿,发誓祸国以报复朝臣,遂以重修圆明园之事,游说行将亲政的同治皇帝。是年酉阳教案再起,团民纠众焚毁教堂,杀教士李国安。教民覃辅臣组织教民武装对抗,杀暴民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