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
6895000000009

第9章 日本的崛起(2)

地痞的原意,是指平地上突凸的坚硬障碍物。平坦的地面上,突然多出个坚硬的障碍,人走过就会被拌到,扭伤脚趾事小,摔倒跌出脑震荡,也是常见之事。由是地痞这个词,逐渐演为成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态度蛮横,粗暴粗野,象平地上的突凸障碍一样妨碍正常人的去路,对于这种蛮野之人,你只能绕道而行,如果有谁跟地面的突凸过不去,那就太划不来了。

李鸿章在上海跟洋人打交道久了,把洋人驯服得狗一样听话。他是最了解洋人的,知道在中国,洋人才是真正的弱者。这些可怜的洋人,远离故国,孤零零的处身于一群梳辨子的男人之中,所有人都用阴沉沉的目光盯着他们。那种孤寂,那种栖惶,怎么形容也不过份。

所有派驻中国的外交官,所获得的授权都是有限的,国家所要求他们的是:以灵活的手段处理问题,用最少最少的资源,替本国侨民谋取福祉。在国际事务处理中,所有的外交官都是个霉摧的角色,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力,搞好了是政府有眼光,选对了人。搞得不好,是外交官没本事,少不了要骂他个臭死,再流放到更偏远的国度去。

外交官只不过是最早的经理人,属雇佣性质,对国家没有产权,是被雇佣来解决问题的。所以无论是外交官还是经理人,都有个摆谱的习惯,这是因为他们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力,心里太孤栖,太恐惧。所能做的唯有先声夺人,先把对手吓唬住再说。吓唬住对手,外交官就赢了,没吓唬住的话,就另外去找个人来吓唬,总之要尽可能的捞回场子。

举凡中国所发生的教案,外交官都是先来吓唬地方官,吓唬住了千好万好,没吓唬住就去吓唬朝廷。朝廷最怕洋人,如果洋人找来闹事,就狠狠的惩治地方官,这是洋人在中国盛气凌人的主要原因。

别的地方官害怕洋人,但李鸿章不怕,他更不怕洋人找到朝廷,因为朝廷知道他有本事对付洋人。

所以李鸿章向老师表态:不要理会洋人的恫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洋人敢叫嚣战争,咱们就跟他一块嚷,看谁嗓门大。

而曾夫子则指点弟子,对付洋人,除了态度强硬,不失国体,还必须要以真诚的人生态度,打动洋人。要让洋人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朋友,你真诚,你强硬,你据理力争,谅洋人也无咒可念。

你真诚,你强硬,这就让对方知道你的原则和底线,无论是处理国际事务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会顺风顺水。

师徒二人方略商议妥当,李鸿章开始与洋人谈判。洋人来了,和李鸿章一见面,对方顿时欲哭无泪。

负责处理天津教案的法国佬,还是那位刚刚和李鸿章扯皮磨牙,处理酉阳教案的罗淑亚。这也是朝廷让李鸿章来处理天津教案的原因,两人是老朋友,老对手了,都太熟悉彼此的风格,见了面想吵也难。

前面说过,法国人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吃了败仗,生生被炮轰死二十万人,元气大伤,根本没有底气大闹。所以双方的谈判,顺利得异乎寻常。

法国人最早的谈判底线,是清国必须给法国开放一个通商口岸,赔付百万两银子,再拿地方官抵命。如今遇到李鸿章,这些条件都不好再提了,敢提出来,李鸿章有太多的狠招对付他们。

此案最终栽决,十六名杀人犯立即正法,二十一名从犯流放。还有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双双流放黑龙江。赔法国二十万两银子,修葺烧毁的教堂,再加上列国遇害人员抚恤金二十五万两。

看到这个结果,曾夫子忍不住老泪纵横,这个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他们两个无罪啊,凭什么流放他们?应该流放的是祟厚那个王八蛋……后面这句话不能说,祟厚在朝廷是有势力的,夫子惹不起人家。曾夫子和李鸿章两人凑了一万多两银子,给张光藻和刘杰当路费用,又写信吩咐东三省的官员,务必好好照顾这俩倒霉蛋,不能让他们受到委屈。

朝廷看到这个结果,也是吓坏了,这么低的条件,人家洋人能答应吗?李鸿章你可别胡来,惹火了洋人,那可了不得。于是朝廷自作主张,另加了一款,派通商大臣祟厚去向法国人谢罪,这起案子就顺利结束了。

(3)红顶商人的死对头

天津教案而后,李鸿章的注意力转向了洋务。他先是和曾夫子联手,由在美国长大的华童容闳全面负责,送出了一批小孩子去美国,这些孩子就住在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隔壁,天天和马克吐温的女儿开PARTY。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批留美学童。

容闳其人,是典型的香蕉人,黄皮肤,黑头发,张嘴只会说洋文,中国话听勿懂。这是因为他7年那年,随父亲去澳门,就读于马礼逊纪念学校,这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学生多是传教士们的洋小孩,容闳是学校中的第6名中国小朋友。

容闳的老师,是前传教士郭士立的妻子,这个郭士立,只是间接的干涉了中国内政。此前,李鸿章经略沪上,曾处理过阿思本舰队,阿思本舰队是总税务司李泰国搞出来的。此人还替大清国设计了四方三角打叉龙旗,但因为阿思本舰队灰飞烟灭,李泰国最终于中国海军之父失之交臂。

李泰国的父亲叫李太郭,原本是个传教士,后来转入外交界大显身手,成为了英国驻广州领事。后来李太郭突然死掉,他的妻子就把包括李泰国在内的两个儿子,打包邮寄给郭士立,要求郭士立来养。郭士立一再拒绝……基本上来说,郭士立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就这么多。

当时7岁的容闳,就是在郭士立的课堂上听课。后来郭士立妻子回国,新来的老师叫勃朗先生,勃朗先生教着教着,忽然间说道:同学们,静一静,老师我身体最近不大好,准备回国休养一段时间,你们哪个愿意跟我走,我让你们继续完成学业。这个建议,今天听起来离奇,但在当时很正常。概因清国没有国民教育这么一说,草民如死随灯灭,权力只管恣意享受,才不管你这么多。

当时容闳站了起来,同时站起来的还有两个同学,黄胜和黄宽。后来美国只剩下容闳这么一个中国人,黄胜因病回香港了,黄宽则转道英国,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中国人。此后容闳加入美国国籍,拿到耶鲁大学文凭之后,以爱国华侨的身份归来,恰好南京城中,洪杨窃居,天下兴兵,战火纷飞。容闳立即投奔南京,向洪秀全进言大兴教育,创办军事学校等。据容闳自述,他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洪秀全强烈要求授予他四等爵位勋章,被他拒绝。

此后容闳在各家领事馆及洋行频繁跳槽,可是奇怪的是,李鸿章在上海的时候,两人竟然未有机缘会面,反而是被安庆的曾夫子,裆下偷桃,偷偷的把容闳挖走了,进入曾氏幕府。

容闳向曾夫子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非凡创意,他认为,成年的中国人,脑壳已经固化成形了,听不懂人话了。要想改变中国人素质,那就得从娃娃抓起,搞一批小朋友,送到美国去,让他们在美国长大,从小就学习美国人的思维方法,如此这般搞上一百年,一百年不变,不信中国人素质不提高。

曾夫子大喜,就叫来爱徒李鸿章商量。李鸿章听了拍手叫绝,他和曾夫子,是最知道中国人那奇异的怪脑壳的。想一想,魏源先生的《海国图志》那么好的书,竟然让中国人读出谣言满天飞,教案频仍不断,这样一个民族,铁定是脑子有问题的。要解决,就得用容闳这个法子。

曾夫子和李鸿章联合上奏,两人合奏,那是相当有威力的,于是朝廷准奏。按夫子的想法,首批中国留学幼童,最好是120人,可没想到,闻知要派孩子出洋留学,国人惊骇莫名,急忙将自家孩子藏在地窖里。要知道,《辟邪纪实》一书仍然是国内顶级畅销书,国人深信,外国人想诱走中国孩子,是为了剥掉中国孩子的皮,蒙上狗皮。如其不然,洋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猫猫狗狗?

招不到学生,容闳就回老家热情倡议,乡人见之如避瘟疫,容闳还是招不到学生,无奈之下去香港招了一些人,地方官又买了些无父无母的孤儿,总算是凑足了30人。而且这30人,过不久就要被朝廷召回来,这是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暂不赘述。

当年容闳就读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还有一个中国孩子唐廷枢。老唐是有名的大买办,曾有一次,他坐船从香港赴上海,行途遭遇台风,停船避风。船主给每个中国人每天一磅淡水,饮用洗漱全包括在内。而船上的一群羊,却享受无限量供水的待遇。此事强烈的刺激了唐廷枢,发誓要大干一场,给中国人长个脸。

但让人上火的是,容闳此人是个典型的独头蒜,唐廷枢与李鸿章风云际会,却不是他介绍的,而是由盛宣怀引荐的。

盛宣怀,江苏常州人,他的父亲当过盐运使、布政使,一辈子做的都是有油水的肥官,因官而富家。盛宣怀虽然考中了秀才,但文运不旺,举人这个槛始终迈不过去。幸好他的父亲认识了李鸿章,立即推荐儿子盛宣怀到李鸿章这里来求职。李鸿章发现盛宣怀读书不过脑子,但最善与人打交道,办起事情来滴水不漏,眼珠一转一个主意。这种精明的实干型人才,是李鸿章最急切需求的,于是李鸿章就把轮船招商局的活儿,交给了盛宣怀。而被盛宣怀推荐来的唐廷枢,则替李鸿章去建开平矿务局。

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鸿章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逼迫着秘鲁、古巴及巴西这几个美洲国家,与清国签订了保护华工权益的法案。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罕有的胜利,所以很少被国人提起。因为中国史学的主流是百年国耻,你突然搞出这么一堆胜利来,还怎么国耻?更何况这些外交胜利,都是波澜不兴的胜于酒桌宴会上,没什么剑拨弩张的紧张刺激,所以湮没于史海之中。

李鸿章正发力,跑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不幸的是,他老兄刚刚起跑,皇上来了,在后面狠狠的扯住了他的后腿。

(4)少年皇帝不识愁

扯李鸿章后腿的皇上,就是小同治了。以前我们提到同治,只是用来说年号,从未见这孩子站出来说句话,但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小同治已经18岁了,于是慈禧放权,皇上先大婚,再亲政,少年皇帝意气风发的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大展拳脚。

怎么个展拳脚法呢,嗯?亲政的同治还没想好,早有四方奏折如飞而至:启奏陛下,直隶水旱两灾,生民蹈死于路,直隶总督李鸿章请求抚恤。此外,李鸿章筹款整固海防,修筑炮台,购买战舰,开工厂,添机器,急切间凑不出银子来,恳请陛下调拨其它省份银款,以解燃眉之急。

哦,直隶闹灾,路有饿殍,李鸿章整固海防,左右支拙。年轻的同治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呀。同治皇帝心潮起伏,他在想,值此危难之际,朕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大兴土木,修复圆明园。

啥?同治皇帝修圆明园干什么?你赶紧想办法抚恤救灾啊。

没有哪个史学家研究过同治皇帝的心思,此时四方灾患频仍,洋人重炮叩关,李鸿章那边忙得四脚朝天,同治皇帝亲政,头一桩事就是修复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这孩子脑壳里,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同治皇帝这个想法很正常。

替这孩子想想吧,自打他六岁的时候,就被两宫太后抱在怀中,坐在龙椅上,看着一堆老头或跪或趴,都在他面前吵嚷个不停。说的话又全都是离奇古怪,不知所云,这可怜孩子都快要活活郁闷死了。

孩子喜欢的是玩,可是同治皇帝被残酷剥夺了玩耍的权力。他有一个失落的童年,在他的梦里时刻招唤着他。肯定有人告诉过他,不要急,等你成人亲政的时候,你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啦。小同治每天都在盼望着长大亲政,一旦亲政,他就要重修圆明园,在梦里,他不知多少次在那个神秘的世界游玩徜徉,那是一个彩色的天地,寄托着他幼年无数的希望。

他和圆明园有个约会,不见不散。

所以同治亲政第一件事,就是大修圆明园。此事理所当然的引发了朝廷内外的无限惊恐,虽然大家谁也没指望着这孩子励精图治,但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子的离谱。你个皇帝不干正事没关系,祸害点也没关系,但你不能……不能奔着把帝国掀盘的路数走吧?

恭亲王第一个反对,所有的御史也全都跳了出来,抖动着花白胡子,嚎淘大哭:陛下,老臣抵死不依你,冒死进谏。

朝廷之中,还有一个三不管王爷,醇亲王,他22岁那一年,和28岁的恭亲王,26岁的西太后慈禧,24岁的东太后慈安,四个年轻人一道发动了祥祺政变,夺得了帝国权力。此后恭亲王并两宫太后共同执政,醇亲王就自行淡出,只统御林军,不掺和国事。现在小同治的恶搞,让三不管的醇亲王都看不下去了,跳出来紧急干涉:陛下,你理性点,不要乱来,先把这些祸国殃民、损阴丧德的事撂下,干点正事再说吧。

同治皇帝断然拒绝,你奶奶的,朕活活的憋了一十二年,终于亲政掌握了实权,再不胡作非为一把,会活活憋死的。

眼见得满朝文武,所有人全都反对重修圆明园,同治皇帝大喜。

传朕旨意,当此国家危难之际,大家要戮力同心,励精图志,把圆明园替朕修好,钦此,谢恩。

御史游百川斜刺里杀出,陛下,老臣拼死进谏,这圆明园不能修啊!

同治帝:传朕旨谕,将游百川革职为民,再有奏请缓修圆明园者,严惩不殆!

眼见这情形,群臣诸王爷全都傻眼了。这个同治要是自己儿子,当场就打死他了,可他却是皇上,非要扭劲胡来,你能拿他怎么办?

值此危难关头,直隶总督李鸿章叹息一声:他必须要出手了。如果他不出手,这个帝国马上会散板完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