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惩罚法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然惩罚法则的含义是: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则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的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这种方法,也叫“冷处理”。
“自然惩罚法则”的另一种方法是:给他机会去试试。如果孩子一定要穿那件好看但单薄的衣裙,或穿不适合自己的硬底皮鞋,就让他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了,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总之是让孩子自作自受。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承担它的后果,无论好坏。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应当由父母来承担子女的过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教育感悟】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承担它的后果,无论好坏。
过多的自由容易造就问题儿童
任何关心孩子的父母,都不会把锋利的刀放在一个3岁的男孩的手里,让他自己削苹果。但大多数父母都会考虑让10岁的孩子削苹果。显然,区别在于孩子的年龄和责任感。
自由是时代的呼声。“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很多的选择,”理论家说,“让孩子做决定,那么他长大后,就会做明智的决定。”结果或许得到了证实:我们的监狱里塞满了自我选择生活的人。和理论家的观点相反,我们认为,有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正确的选择。
毫无疑问,通过在孩提时代学习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会使孩子逐渐学到良好的决策模式。让孩子自由做决定既有教育价值又有实际价值,但优秀的决策技能并不取决于孩子的天性,而是父母细心的引导。在这件事上,父母的领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父母的引导,孩子长大后做的决定只会建立于人类追求享乐、逃避痛苦的天性上。
我们的经验说明,一个孩子如果有太多的权力,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他长大后会感觉不安全、害怕,而且很难被管教。如果要求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他马上会充满敌意。即使合理的要求也会成为发生冲突的导火索。无论是“把果汁喝了”或“去完成家庭作业”都可能引发矛盾。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只是不能接受不做选择。
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和恰当的解决。我们不是说你不让孩子做任何选择。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从一个孩子智力、情感的发展水平看,他还不能够自己做决定,那就不要过早地给他这种自由。
【教育感悟】
我们的经验说明,一个孩子如果有太多的权力,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如果你没有给孩子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你就不该给他无限制的选择权。
父母必须坚持原则
孩子一不听话,父母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到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孩子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需要父母的引导,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教育感悟】
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通过恰当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规范
在幼儿期的孩子,对什么东西都表现出无比的好奇,而对是否安全,他似乎根本不在乎,父母这时就要告诉他:“允许你在这个房间里可以随便玩,只有这儿是没有危险的。”这样,让他懂得生活还必须受许多规范的约束。
孩子上小学了,父母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他:“你回家后可以自己先吃点心,吃完点心休息几分钟就要去做功课,必须在功课做完以后才可以玩。”通过这种约束给他一定的规范。
在生活中父母要通过恰当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规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那就是愿意让他做的事情是对的、是让妈妈高兴的。所以一旦父母给他一个恰当的范围,替他定好规矩,孩子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判断什么是应该做的,他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做了的话,就一定得到父母的奖赏。这个时候他的心理上就会感到十分安全。
在父母没有给孩子规范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行为后果将会怎样,这时孩子感到很不安。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为孩子定好规范,让他觉得我能够把握住一切,这样的孩子才会感到有自尊。
【教育感悟】
在父母没有给孩子规范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行为后果将会怎样,这时孩子感到很不安。
让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
孩子能够坚持独立将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动机来自于对所做事情的一种责任心。因此,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应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1920年的一天,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玻璃,邻居因此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自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的艰苦生活,终于在一年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孩子由于年幼而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关键是家长在通过帮助孩子处理过失的过程中,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家长就应该舍得让他自己承担责任。这既可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又体现出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教育感悟】
家长在通过帮助孩子处理过失的过程中,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溺爱不是爱
夏天,一只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突然它发现了一个鸟窝。小猴子显得很高兴,伸手就去抓。那些会飞的小鸟受到惊吓都逃走了,只有一只最小的鸟没有飞。小猴子高兴极了。它捉住小鸟,把它带回家去。
可怜的小鸟是那么的娇小。小猴不断地抚摸、亲吻,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前,“多么可爱的小鸟!我是多么地爱你!”小猴子忘情地说道。它不停地亲吻,紧紧地拥抱,可怜的小鸟就这样被它活活地折腾死了。
任何父母都爱护子女,希望其将来都能好过自己这一代。然而,能够分清对子女是爱护还是溺爱的父母却不多。很多父母以为溺爱就是爱护子女,对子女悉心照顾。有的父母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把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对子女不要溺爱,溺爱只会让孩子变成无用的人。伴随溺爱把孩子养育大,也许会觉得对孩子有益,但从长远来看,这样会让孩子变成不健全的人。因为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一旦没有父母的照顾,就可能变成什么都不会做的傻瓜。
父母是子女的教育者而非仆人,父母是教育孩子如何生活的人生老师。孩子生活的地方不是父母狭小的怀抱,而是无比广阔的世界。如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需要得到各种锻炼。因此,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好好帮助他们如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关爱你们的子女,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育感悟】
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一旦没有父母的照顾,就可能变成什么都不会做的傻瓜。
最严厉的惩罚
克利夫·巴罗斯是比利·布雷汉姆牧师团的负责人。他曾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教育子女的一个故事。
当时他的儿子鲍比和女儿贝蒂还很小,做了父亲禁止他们做的事。克利夫警告说,如果下次再犯,就要处罚他们。第二天下班,克利夫发现一对儿女故伎重演,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克利夫很恼火,但看着孩子们可怜的样子又心软了,他不忍心处罚他们。任何慈爱的父母都可以理解克利夫进退两难的心情。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克利夫对我说:“鲍比和贝蒂都很小。我把他们叫进房间,然后我解下自己的皮带,脱下衬衫,光着脊梁跪在床前,让他们每人用皮带抽我10下。
“你想像不到他们哭得有多伤心,那是发自内心的、悔恨的眼泪。他们不想抽打自己的父亲,但我们有言在先,犯了错就要受惩罚。我告诉他们,处罚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父亲我决定替他们承受。我坚持要他们用力打满20下。两个孩子边打我,边痛哭,比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时还难过。
“每每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我都忍不住要微笑,我不是个英雄,我当时也很怕疼。这样的事,我可不愿意做第二次。不过,孩子们也用不着我做第二次牺牲了。
“从那以后,我甚至再没打过鲍比和贝蒂,因为他们知道我爱他们,但不会因此而忽视他们的错误。所以他们总是非常听话,不是怕被罚,而是出于对我的尊重和爱。”
【教育感悟】
他们总是非常听话,不是怕被罚,而是出于对我的尊重和爱。
对任何人都保持一种尊敬之心
有一年圣诞节前夕,小杰斐逊与父亲到小镇上去购物。杰斐逊的父亲是一位心胸开阔、仁慈宽厚的人。他对任何人都能满怀爱心。
那次,杰斐逊抱着很多的东西,走得好累,而且愈来愈烦躁,心里只想着快点回家。这时一个满脸胡茬儿、目光呆滞、又老又脏的乞丐走过来向杰斐逊伸手要钱。杰斐逊赶紧推开他的手,很不耐烦地叫他走开。
“你不该这样对一个人。”当他们走开几步、乞丐听不到他说话的声音时,父亲对杰斐逊说。
“可是,爸爸,他只不过是个乞丐。”
“乞丐?”父亲说,“孩子,世间并没有所谓的乞丐,他也是上帝的儿子,我们对任何人均该保持一种尊敬的心情。现在我要你把这个交给他。”父亲从他的皮夹里掏出一张一元的钞票给杰斐逊。就当时他们的家境而言,这是一笔大数目。“照我所说的去做,把这张钞票送给他,并且恭恭敬敬地说‘我以基督的圣名送这一元钱给你’。”
“不,”杰斐逊拒绝道,“我不想这样说。”父亲坚持道:“去,照我说的去做。”
于是,杰斐逊跑到乞丐面前,对他说:“喂,先生,我以基督的圣名送给你一元钱。”
这个老人看着杰斐逊,非常惊讶。然后,他的脸上浮现出愉悦的笑容。他的笑容让杰斐逊忘记了他脸上的污垢和胡茬儿。乞丐优雅地欠身对杰斐逊说:“我感谢你,以基督的圣名感谢你。”
【教育感悟】
世间并没有所谓的乞丐,他也是上帝的儿子,我们对任何人均该保持一种尊敬的心情。
做最好的自己
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换而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在国内,大学老师们都会跟你说:“优秀是有标准的,我们有一个给学生打分的指标体系。”这种给人才贴标签、分类别,给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在国内教育界几乎是根深蒂固的。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而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式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曾有这样一件事,复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的许多老师看来,汤玫捷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学生。
但是,汤玫捷却因为自身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2004年惟一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顿时,汤玫捷的成功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来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热。那段时间汤玫捷每天都会接到不少电话,希望她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但汤玫捷告诉记者,她不愿出书,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
【教育感悟】
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父严母宽”应该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