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6944400000040

第40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和对象(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加强机关、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其他各种经济组织、学校和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党总支或者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基层单位,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遵循党章规定,由基层广大党员选举优秀的共产党员组成总支委员会或者支部委员会。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层成员,尤其是要选好总支书记或者支部书记。为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素质,可以从机关抽掉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基层党组织担任书记或者副书记,也可以选拔应届优秀大学生党员到基层任党支部书记或者副书记,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制度,把党员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保障基层党组织中的每个党员都能在其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基层党组织才有战斗力,才能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周围群众看到主心骨的存在,看到希望所在。基层党组织要在日常工作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日常工作之中。三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严格按照“五个好”支部和“五带头”的要求,结合基层实际,努力使创先争优活动有声有色开展,切实抓出成效。“五个好”就是: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带头”是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四是要严格教育和管理好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严把党员入口关,在发展新党员时,既要加强对非党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对党的理解和信赖,使他们积极争取向党组织靠拢,又要严格入党标准,严格入党程序,严格考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能搞“突击入党”、“人情入党”,分指标、分任务,要求端正入党动机。只有严格党员标准和程序,才能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保持党对于非党群众的持久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党组织不断发展强大,否则,党组织大而弱是违背党的发展要求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及监督。要防止党员变质,必须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改造,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让共产党员深深懂得做到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的事,才能使党员永不后退、永不变色;要用党的纪律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尤其是要使广大党员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群众观和政绩观,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做到廉洁勤政,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才能抵御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的各种诱惑,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对于那些放松党性要求、放弃了党的信仰、退化变质的党员,要按照党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畅通出口渠道,才能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中,要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成为努力学习的模范、爱岗敬业的模范、脚踏实地的模范、勤政为民的模范,哪里有党组织、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群众就能看到希望,群众就有信心,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群众就能改变自己的面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群众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实惠,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会更加信心百倍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努力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既要针对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既要常抓不懈,又要着力解决不同时期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性,推动基层党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落实找到支点。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队伍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队伍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西方的德国,20世纪运用于俄国并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它却是在西方的土壤中产生并以西方文化的表现方式表达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实践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老百姓习惯的方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才能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体现它的生命力,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移植到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经历了艰苦的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队伍和宣传队伍。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瞿秋白、邓小平、王稼祥等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一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边深入中国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比如毛泽东早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态度,用他们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式的科学概括,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杰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也不可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弘扬与时俱进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1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越是自我开放,越是能根据中国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越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事业越能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用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全党、教育群众,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同时,在改革与发展中总是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需要不断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这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实施这一工程的队伍。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搞好了,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思想理论基础,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教育和武装群众,对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各种焦点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让更多的群众知晓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研究队伍。同时,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队伍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强研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供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队伍的素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研究队伍,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和研究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自觉地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做彻底的决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看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做历史进步的积极推动者。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才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对经过实践反复验证或者证明了的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才能不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能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作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要在实践中反对“左”的或者右的机会主义错误。

2、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历史发展中最先进的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坚定的捍卫者,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自觉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倾向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基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积极深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不断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获取认识的营养,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把握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积极为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寻找答案,努力为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反对闭门造车,反对主观缔造。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最基本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要求我们反对英雄史观,反对惟英雄论。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获得理论创新的源泉,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善于把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把在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少数人的专利,更不能把它看成书斋里的摆设。群众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一是要看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实践是否有指导作用;二是要看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理解。这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用群众习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概括、表达,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和动员群众。摒弃玄奥霉涩的表达方式,改变单调枯燥的宣传方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深入群众之中。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教育者才不会忘掉自己工作的目的和宗旨,才能防止教条主义,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