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礼仪及禁忌
小凉山彝族的禁忌较多,主要表现在行为禁忌、语言禁忌、饮食禁忌等方面。
行为禁忌:
忌骑马遇人不下马。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狐臭之人。不准用脚蹬锅庄石,更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粮食在手中抛玩。忌打布谷鸟。灵牌是祖灵的化身,禁外人挨近或不洁之物摆放周围。忌订婚、过年所杀的猪羊等畜无胆汗或脾脏暗淡翻卷。忌杀牲时未先烧内祭祖先,而先被狗、猫、鸡碰着。忌火把节时,在田地中间随意走动,如此会招来虫灾。忌白天点着火把到处走动,忌从屋里相继点着两把火把走出。家中有人出门远行,忌随后扫垃圾出门。忌在屋内弹口弦、吹口哨,夜间不关门。禁砍神树或在神树旁高声喧哗打闹。忌锄、斧一起扛或搁放在一起。忌与人有冤仇时当着对方的面折断树枝、吐口水、打鸡、打狗、砍扫把、拍打头帕。不能随意抓摸男子的“天菩萨”。不许妇女抚摸男人的头,更不准从男人帽子上跨过。忌当众放响屁。到彝家作客,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铺的下方和左方。主人酒肉款待,客人要品尝,以示谢意。
语言禁忌:
忌对婴儿用“胖”、“重”、“漂亮”之类赞词。忌在众人面前直言小便、大便、放屁、生育之类的话,更忌口头禅中带有类似两性生殖器内容的语言。忌翁媳和兄媳之间随意开玩笑。忌随便与毕摩、苏尼嘻笑打闹。忌在家人外出时说不吉利的话。忌在人有病时说死伤之类的话。忌无故恶语咒骂他人和禽畜树木。
饮食禁忌:
禁食马、骡、狗、猫、猴、蛇、蛙等肉。忌食搅拌时筷子折断的食物。拉羊到堂屋备杀时,羊突然叫者忌食。忌吃粮种。鸡跳过的饭菜忌食。忌用镰刀割肉而食。男子忌食推磨时磨轴折断的面粉。禁孕妇吃獐肉、兔肉,禁小孩吃鸡胃、鸡尾、猪耳、羊耳。禁吃鸡回肠。忌烧荞面粑、包谷粑从火塘右侧(客位方)放入取出。
白族
◆序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此外,丽江地区、保山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靓丽潇洒,民族特色鲜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男子喜欢缠白色或兰色包头,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服饰更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线兰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兰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喜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包布和发型所特点的风韵。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文化积淀。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户户流水,家家养花”的白族庭院,幽雅多姿、古朴玲珑、远近闻名;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婚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白族婚礼隆重而又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让他们表演节目。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白族饮食风味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起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用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今天,三道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的传统礼俗。
夹沙乳扇
乳扇是产于大理的奶制品,形制更为独特,是一种含水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颇难形容。
乳扇是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应是一种特形干酪。乳扇可作各种菜肴,凉拌、油煎、小炒皆可。其名菜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其他套炸、椒盐都别具一格。
乳扇可藏数月,便于远途运输,远销东南亚各地,很受欢迎,馈赠亲友别有新意。
桃仁夹沙乳扇是白族风味菜。将乳扇回软,去掉扇耳,摊开。把桃仁用沸水烫后去细皮,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将洗沙、白糖、玫瑰糖、火腿末入碗拌匀。鸡蛋液加水淀粉成蛋糊,制成蛋松。乳扇铺在墩上,摊上洗沙馅。锅上火注入油,烧至三成熟,用筷夹住乳扇,边炸边滚至筒形,呈淡黄色。桃仁夹沙乳扇,酥脆香甜,奶香异常,富于营养。
白族土八碗
白族红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宴桌是八仙桌(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一般8个人为一桌,菜肴上8个,俗称“八大碗”。白族土八碗荤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炸、酥、炖、煮齐全,有蒸有氽,色泽鲜艳多彩,突出白族饮食酸辣口味特色。席面用料简单,但形式和礼仪隆重,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产的土碗、红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档瓷器,但并不显得粗糙和简陋。所用餐桌很考究,一般选用剑川土漆雕花八仙桌,餐桌一般摆在婚礼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泽塔配美观,显得古色古香。第一轮先由客人中有声望的老人入席,俗称“开席”。此时,唢呐鼓乐吹奏,主人迎客,气氛热闹,表现了白族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席间,客人可分菜和带菜回家。土八碗中的主菜(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因此,客人都备有菜叶子(现用塑料食品袋)竹签将分到的肉包起来或串起来带回家给老人或小孩吃,寓意为带回喜气和福气。
白族土八碗的各道菜各有一套烹饪方法。主菜“红肉大炖”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富有喜气。“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在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千张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米细粒,装碗上笼蒸熟,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干香”(拼盘)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煮白扁豆”、“煮竹笋”、“杂碎汤”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素的素菜和汤菜。
邓川乳扇
邓川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乳黄色两种,具有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等特点,是当地白族群众招待客人的上等菜。
邓川乳扇产于洱源县邓川民间。制作时,先将鲜牛奶煮沸,后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食用酸,将乳汁凝结成块,取出拉制为扇形薄片,凉干即可。这种乳扇即可生食,又可油煎入席;既可成形即用,又可保存日久,并能长途携带,因此远销各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颇受欢迎。
冷冻白豆腐鱼
是白族人民用来抬待客人的很有特色的上等名菜之一。选用洱海特产的黄鳞鲤鱼或鲫鱼加白豆腐制作而成。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鱼剖腹去掉鱼鳞壳洗净,放入滴有香油的锅中,再放进适量的食盐、辣子面、花椒面、酱油等佐料烹煮。鱼熟后,再把白豆腐汤舀入盆内或碗中,置于通用的橱柜中自然冷冻,次日可食。这种冷冻白豆腐鱼红润半透明,清香、凉爽,别具口味。
活水煮活鱼
顾名思义,指的是用流动着的活水煮活着的鱼。大理白族吃鱼讲究水活鱼鲜。时兴这种煮鱼方法的地方,以往一般是在渔船上或洱海边的村寨里。
活水煮活鱼由于保持了鱼的的原汁原味,鱼肉滋嫩细腻,汤味鲜辣得醇,营养丰富,因而成为了白族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掌雪
古称“密雪”,是天然冷饮品。古城大理,以风、花、雪、月四大景著称,有“苍山雪照洱海月”之佳名。一掌雪,是三月街应时佳品,摊点数十,价廉物美,顿消热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