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6967100000034

第34章 学习 学习 再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2)

自觉能力包括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的能力,检索数据库的能力以及在因特网查阅信息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现代科技情报的特点是数量大、增长快、交叉广以及保密性强。快速、有效地检索及浏览相关文章,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是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一环。据美国科学基金会、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收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往就等于提高了来日的科研效率。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我国来说更是非常必要。

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提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不少学者提出,大学生应该从他的大学学业一开始,便从简单的形式着手研究工作。要把大学生搞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有的大学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科研基础课”,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践证明,大学生搞科研,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有好处的。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各式各样的,例如有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之分。再现型人才善于积累知识,并能有效地再现;发现型人才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实践有所前进,有所提高,有所发现;而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创造型人才的功勋。为了大力培养发现型和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曲线图表的表达能力以及数理计算的表达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包括计划能力,决断能力以及指导管理能力。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一个研究人员没有一定计划能力、决断能力和指导管理能力,则不能胜任现代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有的研究机构在评价研究人员时,十分重视对这种能力的考察。不少科研机构从学识、工作态度、创造能力、计划能力、决断能力、指导管理能力等6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分别定出最高标准数值。在研究人员的考核内容中,知识占有量仅占1/4,而创造能力、计划能力、决断能力以及指导管理能力却占相当大的比重。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职能,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智能的问题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普遍的、高度的重视。许多人把传授知识作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智能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将素质教育误以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非课堂教育。教学手段单调,讲课“满堂灌”。有些学校在知识量猛增的气浪冲击下,增加学时加班加点,加重课程分量,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至于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创新和理性至今还没有摆到应有位置。这种状况与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因此,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关系,在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为此,必须采取各种培养智能的有效措施,如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些结合专业内容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诸教学环节等。特别是要学会在信息社会中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群策群力,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把培养学生智能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终身教育

对学生来说,未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是择业与就业,与此相对应的一个非常实际的挑战是知识的老化和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出现。“知识老化周期”变短、产品换代加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又一个表征,“终身职业”也成了昨日黄花,所有这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曾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种发展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仿佛要向全世界指出:对于有机物最高精华的运动即对于人类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证实了恩格斯的论断。首先,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有了迅速的增长。据粗略估计,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出现了12000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其次,科学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电能的发现到第一座发电站的建立时隔282年,而激光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2年时间。太阳能电池是1953年发明的,1955年就已实际应用。新技术的普及也是如此,在美国电话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

再者,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国外首先提出机器设备陈旧化的概念,专家认为机器设备不但有实际磨损,而且还有“精神磨损”,即技术上的陈旧化。二次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机器设备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20世纪40年代为10年,50年代为8年,60年代为5年,70年代为3年,80年代为1年。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陈旧周期”也愈来愈短。以电子计算机的芯片制造为例,英特尔公司的创始者戈登·莫尔在1965年曾提出两条法则,一是每个芯片中所包含的晶体管数每过18个月就会增加1倍;其二是随着每代芯片的推出,制造芯片工厂的成本将增加1倍。事实证明了莫尔法则的正确性。例如,在1984年台式小型计算机每秒钟只能运算200万次,而在1994年已达2.056亿次,1998年预计达20亿次以上。莫尔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说:“到2012年,英特尔公司应该能够将10亿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上,该芯片的运行速度将达到10千兆赫,芯片性能达到每秒钟完成1000亿个指令。这种运算速度与目前的奔腾п处理器相比,就像奔腾п与386之间的差别一样。”

与知识老化、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迭替。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当代基础科学已有500个以上的重要专业,技术科学有400多种专业领域。职业环境与构成发生迅速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1950~1965年,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由于技术发展,美国小企业的变化极为迅速,每天平均新产生300~400万家,同时有相同数量的企业倒闭。美国的人才平均每人一生流动12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才平均5年改换一次工作。30年前,大多数美国企业中的雇员由“白领”和“蓝领”两部分组成。“白领”一般泛指管理和科技人员,“蓝领”通常指现场操作工。60年代后,机器人逐步普及,于是企业中出现了“钢领”。进入70年代后,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企业开始出现“金领”阶层。他们是既有现场操作技能,又掌握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的新型员工。美国劳工部的一项调查表明,1996年美国“金领”族的失业率仅为0.5%,约为美国社会失业率的1/10。

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到20世纪的70年代,制造业约占工业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0%~50%,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经济使用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统计表明,90年代制造业产值仅占GNP的15%~17%,且高技术含量的比重逐步升高,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制造业中出现了许多软的成份,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大大增加。据测算,美国1995年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已高达50%~60%;同时,各类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咨询业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这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特点。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老化周期加速,职工迭替频繁,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知识老化的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若干年之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高等学校除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必须不断更新课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充实科学的新成就,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点已经引起重视。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性的知识只占10%,而现代科学知识占90%。

其次,必须推行“终身教育”。由于知识老化加速,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随着大学毕业生工作性质、专业特点的不同,大学阶段所学知识老化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人们仅凭大学阶段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是不足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长期需要。因此,只靠在校学习,也就是说“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提倡“二次教育”、“终身教育”,否则即使一时光彩逼人,终难免会“江郎才尽”。

“终身教育”在国外又称“回归教育”、“更新教育”,是指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后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也有多种,一种是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业;一种是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培训,基本上每个职工在3年内有半年时间接受培训;一种是社会业余教育,如日本采用训练所、养成所、教习所等形式培训技工,采用研修所及教育中心提高管理人员及高级干部的业务水平。美国80%的企业有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有几百门课程,每个员工每年必须接受1~2次培训教育。法国成立了“国立技术学院”,为在职进修开了方便之门。西方企业家认识到,科技人员和工人进行再学习,对企业有利可图。因此,美国一个公司的领导人说:“不久以前还认为,学者和工程师应当在业余时间学习,显然这种意见已经过时,现在我们对自己的人员说,你们要不停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学习就是你们工作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终身教育并不等于学校教育,但又不排斥学校教育,而是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同样,终身教育也不等于成人教育,但包括成人教育,它的涵义更为广泛。终身教育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在时间上以及职能上的延伸,其宗旨是通过不断的教育使人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工作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必然要发生的变化,并与之保持同步,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这使广大职工,除在工作岗位上坚持自学以外,还能得到有组织的专业上再提高、再学习的机会,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中,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我国的条件下实施“终身教育”的适当形式,给予“终身教育”以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各类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这是因为高等院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不断地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信息带给学生。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名师出高徒”,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进修教育有待加强。有些高等院校教师,多年没有进修提高的机会,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