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6967300000111

第111章 偷东西的孩子

偷东西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从家里、邻居、商店、亲属或朋友那里偷拿东西时,往往会非常生气,但不管你怎么生气,也不要轻易把“偷”字说出口。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只是看到新鲜、好玩的东西便想占为己有,他们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好。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拿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孩子此时的行为不能算是偷窃。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衡量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要动辄就说孩子“偷东西”,更不能兴师动众地打骂孩子,否则,孩子会有犯罪感,在纠正错误、送还东西时,产生害怕心理,也会在心底留下阴影。家长在发现幼儿私拿别人东西时不要用调查审问的方式对他进行围攻,而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妈妈发现你拿了件不属于你的东西,不管你从商店、小朋友家还是什么其他地方拿的,你一定要送回去。虽然孩子的行为属于无知,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即使是孩子自称“捡到”的东西,也不要让他拥有,家长应和颜悦色地把那东西拿过来,总之要温和、热情地鼓励孩子改正不良的行为。

为了防止孩子私拿别人的东西,家长应尽早地让孩子知道任何东西都是有所有权的,应该在孩子还是婴孩起就告诉他:哪些东西是爸爸的,哪些东西是妈妈的,哪些东西是你的,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拿他的东西要经过他的允许,不能把没收孩子的玩具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更不能“慷慨”地将孩子的东西随便地赠给旁人,孩子稍大时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

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上学以后,明知道拿别人东西不对,但还是私拿别人东西,就属于偷窃行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半难以控制自己紧张、愤怒的情绪,打他、骂他、拷问他、谴责他吗?下次他可能学会靠说谎蒙混过关;认为他使父母受了耻辱不理睬他吗?那他会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也失去了使自己改正错误的信心,破罐子破摔,又重新去偷,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对偷了东西的孩子,家长不应该恶言恶语给他定性“小偷”、“贼”,而应该心平气和地开导他,让他知道:倘若人人都刻意强占别人的财物,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因偷窃而毁了前途的事例,说明偷窃的危害性。开导过后,处理完毕,家长就要把这件事丢开,永远不要再提及,而且对孩子表示更亲热的态度,而非冷淡他,嫌弃他。孩子一旦明白自己做错了,他比往日更需要父母的爱,借助父母之爱他会增强改正错误的自信。所以,父母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仍要同他说笑、同他游戏、常常夸奖他的好处,诱导他羡慕正直,使他感到正直的快乐。

除此之外,家长要尽可能地消除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诱因,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以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是否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学校组织看电影,孩子向妈妈要钱,妈妈因为孩子学习退步没给钱,孩子就偷邻座同学的钱交了电影费,这责任并不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