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时身便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是后人因慨叹人生真伪难测所作的一首诗。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姬旦,于武王死后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其兄弟管叔、蔡叔等不服,对周公制造流言蜚语加以诽谤,一时周公颇有篡位之嫌。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年曾谦恭折节,礼贤下士,颇著声誉。假使周公死于诽谤之时,王莽死于饮誉之际,那么其一生的真伪也就难于知晓了。但这只是一种设想,周公、王莽毕竟没有在当时死去,结果周公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忠贞不二,王莽则以篡位代汉暴露了自己的虚伪奸诈。
1.恭俭克己,骗取信任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元帝薨,成帝继立,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王风被任为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王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枝,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去世。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群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有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去沽名钓誉。为求得巨大的声誉,虽然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可能会付出重大的代价,但他相信自己不会徒劳,最终总会如愿以偿。在他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时机来表现自己以沽名钓誉的时候,一切又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真诚动人。在这方面,王莽堪称盖世无双的天才。
父兄不在人世,王莽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老母,尊敬寡嫂,养育孤侄,“行甚敕备”。他生活俭朴,待人廉恭,备受乡里夸赞。他又勤奋学习,师事陈参,受(礼经》,“被服如儒生”,给人留下儒雅博学的美好印象。
王莽十分清楚,要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必须有人提携,得到有力的靠山,为此,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对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不解衣带,顾不上寝食梳洗,结果弄得“蓬头垢面”,熬得面容憔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王凤临死之时,太后王政君来探望,王凤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风死后,王太后念王凤托付之意,就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升为射声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入仕的头三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王莽由于待人谦恭,办事认真,使朝廷上许多大臣为之赞叹,他们都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帝推荐,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恃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颇能克制自己,“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他还慷慨好施,经常以车马衣裘赈施宾客,而宁可自己“家无所余”,因而“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这样,朝廷上下更是交口称赞王莽。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王莽为求名,“敢为激发之行”而故意与众不同,且“处之不惭恧”。其兄王永早死,有子王光。王莽使之学于博士门下,他休假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而且还恩施遍及王光的同学,当时,“诸生纵观,长老叹息”,传为佳话。王光的年岁本来小于王莽之子王宇,但王莽为显示自己优恤侄儿,在其不到结婚年龄之时,而让他与自己的儿子王宇同日婚娶,婚宴时,宾客满堂,王莽盛情款待,礼仪十分周到。在席间有一人告诉王莽说,太夫人正为某种疼痛所苦,当饮服某种药物。这本来算不得什么大病,用不着大惊小怪,而饮药之事,侍婢即可完成,但王莽为向众人夸示自己的孝心,却故意小题大做,一连数次起身入内关照太夫人服药,从而使宾客为之啧啧称道。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侍婢,其昆弟闻知后曾向他问及此事。王莽说;“后将军朱子元无子,我听说这个侍婢很适宜生子,因而便为朱将军买来,这待婢并非为我自己所买。”而且当日就把这个侍婢奉送到朱子元那里。其诸如此类的“匿情求名”之事甚多。
王莽外示谦恭折节,宽让仁厚之象,实则怀藏倾轧嫉妒之心。当时太后王政君的姊子,即王莽的姑表兄弟淳于长亦因其舅王凤生前之托而甚得太后及皇帝的亲幸。后来王莽的叔父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病重,如其病不起,身为外戚,位居九卿且见信任的淳于长,很可能取而代之,故王莽“心害长宠”,非常嫉恨。为了击败淳于长,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便抓住淳于长与许皇后之姊私通之事,加以攻击,并趁为王根侍疾之机,说淳于长的坏话,以激起王根对淳于长的不满。他对王根说:“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至对衣冠议语署置。”王根听罢大动怒,谓王莽:“即如是,何不白也?”王莽回答说:“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王根说:“趣白东宫。”于是王莽求见太后,具言淳于长罪过,太后亦怒,并让王莽再言之于成帝,成帝乃免去了淳于长的官职。后来淳于长又被下狱处死。在丑恶的宫廷权力角逐中,王莽终于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重病中的王根终于“荐莽自代”,王莽遂擢为大司马。
王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必欲名誉超过前人,于是更加克己不倦。他聘请那些贤能之人为自己的僚属,将封邑的收入全部用来享士,而自己则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候。这些夫人们一个个华裳丽服,佩玉戴珠,乘着高车驷马,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这些来探病的贵妇们看到面前这位女人“衣不曳地,布蔽膝”,衣着寒酸,还以为是府中供驱使的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才知道她就是当今权倾朝野的大司马王莽的夫人,她们都感到十分惊讶。此事不胫而走,迅速传播,人们无不赞扬王莽的俭朴廉洁。
绥和二年,成帝病死,太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哀帝即位后,以其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亲定陶丁太后为核心的外戚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与外戚王氏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在这种形势下,王莽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上书衷帝,请求辞职。哀帝在假竟挽留一番之后,同意了王莽的请求,“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虽然哀帝此间恩宠有加,“中黄门十日一赐餐”,但王莽并不甘心就此家居赋闲,实际他是在继续积蓄力量,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为此,他更加重视沽名钓誉。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一名家奴,王莽大怒,痛责王获,并迫令其自杀偿命。杀死一名家奴,在那个时代本来算不得什么,但王莽竟如此郑重其事,并肯于大义灭亲,可谓绝无仅有,因而以此获得了极大的声誉。王莽下野3年,上书为他鸣不平,呼吁他重返政坛的官吏就有100多名。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日蚀,周护、宋崇等大臣对策时又大颂王莽功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哀帝于是征召王莽入朝。
2.拥立幼君,赢得称颂
王莽回到京师一年多,哀帝驾崩,哀帝无子,而傅太后、西太后又皆先于哀帝死去,此时朝政决定大权完全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里。哀帝驾崩的当日,她便到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玺绶,同时派遣使者驰召王莽,并以太皇太后名义下诏: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皇宫的卫队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一下子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者。他刚一执政,便迅即清除丁、傅外戚势力,重建王氏外戚集团的统治。他首先把矛头指向大司马董贤,说董贤“年少,不合众心”,请求太皇太后收回董大司马印绶,于是王政君下诏免去董贤大司马职务。董贤接到诏书,不知所措,便和妻子一道自杀而死。董贤死后,王莽重新做了大司马。接着,王莽与王政君一道商议立嗣,结果立了9岁的中山王刘衔为帝,是为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但她“委政于莽”,实际上大权皆落入王莽手中。随后,王莽又进一步清除丁、傅集团的残余势力,将丁、傅氏子弟为官者及依附丁、傅集团的官吏一概免职,只有受傅太后排挤的傅喜得以任用。王莽又奏请太皇太后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为丁姬。红阳侯王立乃太后亲弟,王莽“以诸父内敬惮之”,担心王立得势,使自己“不得肆意”,便令孔光劾奏王立的旧恶,请太后遣其就国,不使入朝。太后不同意,王莽则威胁说:“今汉家衰,比世无嗣,太后独代幼主统政,诚可畏惧,力用公先天下,尚恐不从,今以私恩逆大臣议如此,群下倾邪,乱从此起!宜可且遣就国,安后复征召之。”太后不得已,同意了王莽的主张。“莽之所以胁持上下,皆此类也”。
王莽一朝大权在握,便“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大力任用私人。“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宴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丰子甄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王莽由此为自己结成了庞大的政治集团,从而为实现其政治野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莽虽然在竭力结党营私,却仍旧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姿态,外示凛厉之色,而假为方直之言,但这并不妨碍他为所欲为,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只需在表情上有一点暗示,其党羽便“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而王莽则故作姿态。“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既餍个人所欲,又外示谦退以欺人。
王莽执政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稳定了哀帝以来的动荡的政局,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人们都夸赞王莽有办法,纷纷对他歌功颂德。但王莽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实现他的不可告人的政治目标,他又在打新的鬼主意。元始元年(公元1年),他暗示益州令塞外蛮夷献一只白雉,这种鸟在当时非常名贵,人们认为它是国泰民安的祥瑞。于是,一帮阿谀王莽的大臣便附会说,一千多年前,周公辅成王的时候,越裳氏就贡献过白雉,那是上天嘉许周公的祥瑞。现在,越裳氏又献白雉,不就是上天告诉人们大司马是本朝的周公吗?他们称:“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皇太后王政君照准。王莽假惺惺地固辞不受,他上书言:“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受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太后再下诏说:“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王莽复上书推让,太后诏谒者引王莽待殿东厢,王莽称疾不肯入。太后不得愤愤不己复使太仆承制召莽,“莽固称疾”,仍不肯受封。太后左右大臣建议说,应按王莽之意封赏孔光等,这样“莽乃肯起”。于是太后以孔光为太师,以王舜为太保,封甄丰为广阳侯,封甄邯为承阳侯,并各自增赐食邑。这时,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封赏王莽,而“无使百僚元元失望”。太后下诏说:“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入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瓣息二县户二万八千镒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王莽故作惶恐之态,“不得已而起受策”,但他只接受太傅安汉公号,却坚决不肯接受加封的食邑,说要等到天下“百姓家给人足”之后才能受赏。太皇太后再次下诏要他接受,他坚决辞让,并借机建议要太皇太后“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及诸在位,各有第序。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太皇太后一一答应。王莽让出了28000千户的封赏,给许多人带来惠泽,人们无不歌颂王莽的恩德。
3.临朝摄政,称“假皇帝”
王莽虽然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但他不会就此止步,他还要进一步专断朝政。此时太皇太后上了年纪,精力不足,不免厌政,王莽便讽喻其党羽上奏说:“往者,吏以功次迁至二千石,及州部所举茂材异等吏,率多不称,宜皆见安汉公。又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于是太皇太后下诏说:“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面养皇帝者也。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面不与焉!’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王莽由此掌握了百官任免大权,合其意者便予任用升迁,“致密恩意”,厚加赠送,以结为党羽;不合其意者则“显奏免之”,因此王莽权侔入主。
为了巩固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吸取了丁、傅外戚集团一度得势的教训,决心将自己的女儿选为平帝皇后,而不使他人以外戚插足朝廷。但他为了避免舆论的非议和借机宣扬自己的谦恭之德,却不肯直捷了当地去做,又采取了迂回曲折、以退为进的手法。他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皇太后以为王莽出自真心,乃下诏说;“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但王在下面早已做好了工作,太皇太后诏下后,“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假意“遣长生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结果“上书者愈甚”。最后“太后不得己,听公卿采莽女”。王莽又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们再争说:“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王莽又郑重其事地求朝廷派人面见其女加以考察,于是太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他们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孙(天)序,奉祀。”但事情至此还没有完,接着又经过策告宗庙和卜筮等过程,最后才算确定下来。经过这一番反复的折腾,王莽不但巧妙地达到了排除其他众女与己女争选的目的,而且又使自己美誉大增。
王莽的女儿被选定为皇后之后,一些讨好王莽的大臣又请按天子聘娶的大礼来聘王莽的女儿,又“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王莽坚辞不受封地。有司再奏请按聘皇后故事给王莽“黄金二万斤、钱二万万”,王莽“深辞让”,只“受钱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子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聘、逾群妾亡几”,诏“复闪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而王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王莽的这一举动,为自己本来已涂满脂粉的脸上又抹了一道重彩。当时张竦曾为王莽写了一篇很长的歌功颂德之文,几乎用尽了人世间所有的褒美之辞,其文开头写道,“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土,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子曰:‘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平心而论,就王莽诸多行为的表象看,这些褒美之词似乎并不过分,遗憾的是王莽的嘉盲懿行并非由衷而发,实际上都是为其政治野心服务的。
就在王莽为自己的声誉和权势陶醉之时,他的家里出了一桩大事。起初,王莽为专擅朝政,防止平帝外戚来京,曾向太后建议:“前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扰乱国家,几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于是拜平帝之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卫玄关内侯,皆不得至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担心平帝将来长大会怨恨自己一家,因而不同意王莽这种隔绝卫氏的做法,于是他私下通信给卫宝,劝告卫后上书求入京师。卫后上书后,王莽坚决不答应,王宇无奈,便与其师吴章及内兄吕宽商议。吴章认为,王莽不可正面劝谏,可因其好鬼神以变怪惊惧之。王宇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让吕宽夜里持动物血洒于王莽的门上,结果被门吏发觉,其谋败露。王莽大怒,杀了吴章、吕宽,迫令王宇饮药自杀。当时王宇之妻吕焉怀子在身,王莽待她生下孩子后,也将其杀掉。王莽借此机会,大兴杀戮,“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桀非议己者,内及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杀。死者以百数,海内震焉”。当时卫氏一家,只有卫姬碍于为平帝生母才幸免于难。权欲薰心的王莽,如此灭绝人性地杀子戮媳,残害无辜,不但丝毫未受良心谴责,而且还抓住这一时机再次给自己树碑立传,将自己的举动夸饰为周公灭管蔡式的壮举。他还就此“作书八篇,以戒子孙”,其党羽马上吹捧王莽“为帝室故不敢顾私”,建议将八篇文章颁于郡国,“令学官以教授”,“请令天下吏能诵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经》”。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儿正式立为皇后,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宣布大赦天下,并派大司徒司直陈祟等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陈崇等人名为访查民情,其实际使命乃是为王莽做吹鼓手。他们到处宣扬王莽谦恭俭约、大义灭亲、勤政爱民的事迹,拚命为王歌功颂德,并随时搜集所谓祥瑞,为王莽篡权做舆论准备,此时,王莽的叔伯兄弟、太保王舜秉承王莽意旨,上书称倾王莽乃“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提出王应享受伊尹,周公那样的待遇。其后,“及民上书者八千余人”,他们都一致说王莽应受周公、伊尹之赏。章下有司,有司请“还前所益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与公同名。出从期门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后大车十乘。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锻。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太皇太后临前殿,亲自封拜王莽父子。王莽又故伎重演,“稽首辞让”,“愿独受母号,还安、临印绶及号位户邑”。太后令太师孔光等商议,皆曰:“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但王莽仍“求见固让”,“叩头流血固辞”。其矫揉造作之态令人作呕。
王莽后来终于接受了宰衡的封号和3700万钱的聘礼。但他随即从中拿出1000万钱,赏给太皇太后的宫人们。
元始四年年底,王莽又“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著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还“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至此,群臣又上奏颂扬王莽的教化之功,他们认为,就是唐虞复生,周公再世,也比不过安汉公。他们建议按古礼给王莽九锡之赏,定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太皇太后诏可。王莽又假意辞让一番,最后心安理得地于元始五年五月接受了九锡。
元始五年秋,王莽派出的8名观鉴风俗的使者陆续还京。他们伪造了郡国歌谣三万余言,歌颂王莽功德,王莽非常高兴,他向太皇太后奏请刘歆、陈崇等治明堂、宣教化之功,刘歆、陈崇等随之被封为列侯。
王莽除了渲染自己“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的“致太平”之治,还大力宣扬自己“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的安抚蛮夷之功。当时,“惟西方未有加”,王莽便派中郎将平宪等以大量金币诱使西羌“献地,愿内属”。平宪秉承王莽之意,极力奏言王莽对四夷的感召之力,说什么“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王莽不费吹灰之力,又给自己平添了收抚西海郡之功。
随着地位和荣誉的不断增高,王莽已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实际控制着的全部国家权力以及宰衡的称号,他决心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主宰——皇帝,他要加快步伐向那个最高也是最后的目标冲刺了。正在王莽苦心思索加快篡汉步伐的时候,一个被王莽所收买的皇室宗亲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幼少,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很多大臣随声附和,都说“宜如庆言”,从而形成王莽居摄的强大舆论。正值此时,傀儡天子平帝病危,王莽幸灾乐祸,暗自庆幸。为了达到居摄的目的,他便模仿周公在周成王生病时祈祷上天以身自代的故事,也写了一篇祈求上天保祜平帝、自己原代平帝生病乃至死去的祷文,藏在金滕里,置于前殿,还假惺惺地叮嘱大臣千万不要声张。王莽清楚,这套把戏不但不会损伤自己一根毫毛,而且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它既能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迷惑视听,又可巧妙地以周公自况,对群臣起到提示作用。平帝的病情当然不会因王莽的“祈祷”而减轻,没过几天就死去了,年仅14岁。一说平帝系被王莽以毒酒害死。平帝死后,王莽入临帝丧,伪作哀恸,为平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奉葬康陵,命官吏服丧3年。
太皇太后因平帝无嗣,特召群臣计议立储之事。时元帝支裔已绝,但宣帝曾孙尚有王5人,列侯48人。群臣拟就其中推立一人,但王莽都嫌他们年龄大,不便自己篡权,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后”,于是,从宣帝的玄孙中选了个只有2岁的广戚侯子婴作为皇位继承人,“托以为卜相最吉”。
皇位继承人刚一确定,就出现了王莽做皇帝的舆论。西汉谶纬迷信盛行,早在成帝时,方士甘忠就造了一部《天官历包元太平经》,鼓吹“易姓受命”,哀帝迷信这种邪说,曾为此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演出了两个多月的再受天命的闹剧。随着王莽权势的急剧膨胀,一些贪求富贵之徒,又开始大造王莽当皇帝的符命了。先是泉陵刘庆所提王莽摄政之议尚未及施行,此时又由前辉光谢嚣奏称,武功县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书云:“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闻知大喜,遂“使群公以白太后”。太皇太后闻奏十分惊愕,气愤地说道:“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莽的心腹王舜连忙劝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镇)服天下耳。”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听许。王舜等人迫使太皇太后下诏,宣布王莽“居摄践阼”,“摄行皇帝之事”。之后,群臣又酌定了居摄礼仪:安汉公当服天子衮冕,南面受朝,出入用警跸,皆如天子制度。祭祀赞礼,应称“假皇帝”。臣民称为“摄皇帝”自称臣妾。安汉公自称曰“予”,若朝见太皇太后皇帝皇后,仍自称臣。次年正月,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戴着冕旒,穿着衮衣,坐着銮驾,前呼后拥地到南郊躬祀上帝,又至东郊迎春;再赴明堂行大射礼,亲养三老五更,然后返宫,搞得十分热闹。迟至春暮,方立子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
王莽居摄,大模大样当起“假皇帝”、“摄皇帝”来,刘氏天下实际已为王莽所取代。
4.篡汉立新,成真天子
王莽称“摄皇帝”,为其正式篡夺皇位的前奏,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因此,王莽居摄才刚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刘崇系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闻得王莽为假皇帝,遂与相张绍商议道:“莽必危刘氏,天下共知莽奸,莫敢发难,我当为宗族倡义,号召天下,同诛奸贼!”张绍表示赞成。于是刘崇率部百余人,进攻宛城,由于寡不敌众,刘崇的队伍在宛城下被全部消灭,刘崇及张绍俱死于乱军之中。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推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将军,起兵讨莽。翟义传檄郡国,宣布王莽罪状,谓王莽鸩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灭汉室,号召天下人共起诛莽。经其宣传发动,队伍达到几十万人。警报传至长安,王莽十分惊慌,昼夜抱着孺子祷告,向上天表白自己并无篡位之心;又派谏大夫桓谭等颁行天下,宣传自己到时还政于孺子之意。与此同时,派王邑、孙建等八将军率兵应敌翟义。刚安排好应付关东之乱的事宜,关中又起烽火。赵明、霍鸿趁长安空虚,举行农民暴动,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也朝长安攻来。王莽又派将军王厅、主级带兵前往镇压。十二月,王邑击败了翟义的队伍。次年春,王邑回到京师,与王奇等合击赵明、霍鸿,关中的暴动被镇压。至此,王莽才松了口气。他为得胜归来的诸将举行了隆重的酒宴,热烈庆贺自己的胜利。
两次暴动的顺利平息,使王莽大喜过望,对自己的力量更加充满信心。他本欲于庆宴之日篡位,谁知恰值此时其母患病,一贯标榜孝道的王莽只好在家侍奉老母,佯示孝思。迁延到了秋季,其母方才死去。
王莽篡位,已成必然之势,此时,为讨好王莽而献符命的人更加多了起来。王莽对于献符命者皆予以丰厚的赏赐,因而符命之风越刮越大。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吏臧鸿等,先后上书,竞言符瑞。刘京云,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梦见天使与语云:“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但看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次晨辛当往视亭中,果有新井,深至百尺。扈云说,巴郡有石牛出现,上有丹文。臧鸿云,扶风雍石,也有文字发表,石牛雍石,一并呈验,王莽欣然迎纳,还要加造数语,奏太皇太后,谓雍石文云:“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看来天意难违,此后令天下奏事,不必称摄,并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上应天命。此时太皇太后已悟王莽心怀不轨,但权在莽手,不得不从。期门郎张充,颇怀忠义,曾密邀同志5人,行刺王莽,不幸谋泄,尽被杀死。
梓潼人哀章,本系无赖,他看到献符命有利可图,便挟诈求逞,暗制一个铜匮,上署两签,一署“天帝行玺金匮图”,一署“赤帝玺邦传与皇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当为真天子,图书中写有佐命大臣11人的名字,其中8人是王莽亲近大臣。哀章当然不会将其本人遗漏,他给自己封了个合适的官爵列于其中,同时又胡乱编造了王兴、王盛两个名字,也署以官爵塞了进去。然后,哀章身着黄衣黄冠,扮作方士模样,趁着黄昏时候,来到汉高祖庙,将铜匮付与管理高祖庙的仆射,然后飘然而去。仆射不敢怠慢,急忙报知王莽。一贯“谦让”的王莽,这次却不客气,兴高采烈地率群臣径直奔往高祖庙拜受“金匮神嬗”。之后,他还谒太皇太后,说明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太皇太后一听,瞠目结舌,正想驳诘,王莽已趋之而去。他改穿天子冠裳,来至未央宫前殿,神态庄严地登土了天子的宝座。一班趋炎附势的官僚,立即俯伏在地,向王莽朝贺。王莽立命左右写好诏旨,颁布天下,定国号曰新,以十二月初一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日,服色旗帜尚黄,牺牲尚白。王莽经过多年的坚忍不拔的努力,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新朝天子。
王莽得即帝位,成了一朝开国之君,喜不自胜,只是传国御玺尚在太皇太后手中,他感到禅位之事尚未最后完结,于是派王舜前往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索玺。太皇太后怒骂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皇太后一边哭泣一边数说,左右近侍无不垂涕,王舜也俯首唏嘘。良久,王舜乃仰谓太后说:“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皇太后恐王莽胁迫之,不得已取出御玺,狠命摔在地上,又骂道:“我老将死,看汝兄弟能不灭族否?”王舜不再答言,拾玺而出,交与王莽,王莽大喜。经太皇摔掷,御玺已缺一角,王莽则用金修补之。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他率百官朝拜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尊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去掉汉朝封号,废孺子婴为定安公。王莽的女儿、平帝皇后为定安太后。王莽从孤儿寡妇手中篡夺了汉朝天下,此时却仍然在装腔作势,故示虚假慈悲。他“亲执孺子手,流涕,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居然使百僚“莫不感动”。但随后王莽便将4岁的孺子婴关进牢笼般的深宫,从此不见天日。及其长大,几成白痴。
接着,王莽根据哀章所献的金策图书封拜11位佐命大臣。有趣的是,哀章胡乱编造的王兴,王盛的名字,居然也寻得其人,他们原来一个是城门令史,一个是街头卖饼的,现在都被封为公,只因哀章的鬼把戏而糊里糊涂地骤然富贵加身。
5.狂飙四起,身败名裂
王莽自幼饱读经书,十分向往《周礼》等所描绘的古代制度,因而即位后,为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刘歆等经学家的帮助下,大力进行复古改制,推行各种新政。其主要内容为:
一是实行“王田”、“私属”制。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始建国元年,王莽颁布了“王田”、“私属”的诏令。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1井(900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来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二是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管。始建国二年,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制度。五均,是指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立易丞5人,钱府丞1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的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赊贷,即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10天归还,丧事限3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取十分之一的利息。
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管”。
三是实行币制改革。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在王莽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下令“于五铢钱外更铸大钱,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值五百,错刀值五千,四品并行”。王莽当皇帝后,在始建国元年,又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即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因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又废除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币并行。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王莽命制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全国的统一度量衡标准。它已具备斛、斗、升、合龠五量,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此外,王莽还将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屡加改变,甚至连国号也多次变更,如“新家”、“新室”、“黄室”、“新成”、“薪世”、“薪”等。但这些都毫无实际意义。
应该肯定,王莽改制的用心是良苦的,有些措施也确实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王田”、“私属”制乃针对土地兼并和农民不断奴隶化问题而发;施行五均、赊贷,六管,是为了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但是这些措施的推行,不但没有缓和西汉晚期以来的诸多社会严重问题,反而使社会危机更加严重。首先,王莽的新政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而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许多原来拥护王莽的官僚地主也转而反对王莽。刘汉贵族更是如此,他们“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有些人甚至不惜“倾身荡产,交结天下英豪”,待机起兵反莽复汉,其次,王莽新政的本身也带有诸多空想的成分和各种弊端,如币制改革,违反了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致使“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在改制的同时,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王莽为显示自己的威德,特派五威将军王奇等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把原来汉朝所封的王全部改为侯,结果引起周边各族的反抗。其中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对匈奴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沉重的赋役征发,残酷的刑罚,使百姓“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这样,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湖北荆山)人王匡、王凤兄弟聚饥民发动起义,数日之间队伍便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湖北大洪山)中,故称为“绿林军”。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发动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队伍迅速扩大。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十万人,前往镇压樊崇军。为了同官军相区别,樊崇军每人皆用赤色涂眉,因称“赤眉军”。起义军在成昌(山东东平)与王莽军展开激战,结果官军大败。之后,起义军乘胜向西发展,人数达到十万。
与绿林、赤眉起义同时,北方各地农民也纷纷起义,其中著名的有铜马、大彤、六湖、重连等起义军。
在南方的绿林军迅猛发展之时,南阳大豪强、刘汉宗室刘演、刘秀兄弟在舂陵(今湖北枣阳)起兵,不久也加入绿林军。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攻占南阳郡治宛城,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二月,绿林军立刘汉宗室刘玄为帝,号更始。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大军40万前去镇压,把起义军八、九千人包围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境)。刘秀出奇制胜,率3000救兵从城外夹击王邑,大败王莽军,王邑只带数千残兵逃回洛阳。王莽军的主力在昆阳之战中消灭殆尽,从此再也无力抵抗起义军的进攻了。
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狂飙四起,王莽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这时候,他又只好乞灵于谶纬、符命、神灵,用以自欺欺人,从而做出了诸多荒唐可笑的举动。
天凤四年,当农民起义规模还较小的时候,他曾命令工匠用铜铸造了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威斗。他相信威斗可以镇压农民起义,他无论在哪里,都让一个司命执威斗相随,威斗随时辰转动方向,王莽的座位也随之转动,始终处于斗柄之上。
有人说,黄帝成仙是因为建有华盖,王莽就命人按传说的样子为自己造了顶九重华盖,华盖高8丈1尺,装在一辆四轮车上,用6匹马拉着,300名身着黄衣黄帽的力士簇拥在后。车上有人击鼓,驭手一边驾车,一边不断喊着:“登仙!登仙!”旁观者掩口而笑。
昆阳战后,在绿林军逼近长安之际,有人提议,宜呼嗟告天以求救,王莽便亲率群臣到京师南郊哭天。他仰天呼道:“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捶胸顿足,号啕大哭,竟至气尽昏厥,醒来后又伏地叩头不止。为了感动上苍,王莽令“诸生小民会旦夕哭,为设飧粥,甚悲哀及能诵策文者除以为郎”,以此为郎者竟达5000余人。
哭声并没能感动上天,王莽求救无门,坐以待毙。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农民军终于攻入城内。城中官吏及王莽的士兵、宫人纷纷奔逃。
10月3日,农民军攻入宫中,王邑等扶掖王莽逃上渐台,欲以渐台周围池水阻止农民军。此刻,王莽“犹抱持符命、威斗”不放。农民军将渐台紧紧包围,与王莽卫队以弓箭激战。下午,王莽卫队箭矢用尽,农民军渡水强攻,登上渐台。长安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下其身上佩绶。校尉公宾就认识皇帝佩绶,见吴问绶主所在,找到王莽尸体,砍下了脑袋。“军人分裂莽身,车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6日,王莽首级被传诣更始帝,悬于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王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虚伪奸诈的一生。他用篡夺手段所建立起来的新朝也随之寿终正寝,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王莽的一生,是非常复杂的,实不同于一般的奸臣昏主。他所以能起家发迹,得窃国柄,固然与出身外戚、得太皇太后之宠有直接关系,但主要还是得力于他长期的艰苦力行所树立起来的崇高威望,而这又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汉书·王莽传》云:“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封建史家责骂王莽,固然出于封建正统观念,但此论在分析王莽发迹的主、客观原因和揭露其虚伪奸诈方面还是比较客观的。王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当然不可称道,其所带来的后果实乃王莽自取,不值得同情,但关于王莽的改制,则须作具体分析,如“王田”、“私属”制,从他抑制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立意看,似当不可厚非。因而有些史学家对王莽不无同情,这是不奇怪的。
王莽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移汉祚,建新朝,成了一代开国之君,但他的王朝很快便灭亡了,其本人也以奸贼和笑柄为后世所诋,从而成为“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而遗臭万年。然而,假如王葬的新朝得以延续甚或发展起来,后世又将如何评价呢?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对此,还是请读者自己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