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授命〗
【释义】“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长驱直入〗
【释义】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敌阵地。
【出处】三国·魏·曹操《劳徐晃令》。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不久便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这时,关羽从荆州起兵进取中原。曹操得到消息,马上任命于禁为大将,西凉降将庞德为前部先锋,率军正面迎战关羽。
关羽率荆州军英勇杀敌,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攻占襄阳、樊城,直将守将曹仁杀得落花流水,占据了汉水的上游要地。
于禁奉曹操之命率军与关羽交战,他居汉水下游扎下营寨。关羽看到于禁如此布置,心中暗暗高兴,命人掘开汉水之堤,刹时间,于禁所率七军将士全部被大水吞没。
关羽不给曹军有半刻喘息之机,亲自乘大船指挥大军对曹军进行围杀。于禁与他的部将逃到高处,但见江水如猛兽般咆哮而至,曹兵在洪水中挣扎逃命。但哪里又逃得出去,关羽的战船所到之处,兵士们挥动手中的刀剑,如砍瓜切菜,直杀得曹兵非死即降。
于禁一见不仅无路可逃,而且大势已去,回去曹操对他也是定斩不饶,只好向关羽投降。部将庞德,虽然被俘,但拒不投降,最后被杀。
这一仗下来,曹军损失惨重,而关羽所率之军士气旺盛,难以抵抗,曹操为避其锋芒,与手下人商量,准备迁都他地。
曹操一提出这个想法,主簿司马懿马上劝阻说:
“主公,臣以为这个时候迁都,会引起天下震动,而民心一散,将来就很难挽回败局,以臣之见,不如另派大将迎敌!”
此时,大将徐晃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统率大军抵挡关羽。
东吴大将吕蒙探听到关羽大军远征,知道荆州肯定兵力薄弱,守备力量不强,命吴军装扮成商人,悄悄混入荆州作为内应,结果一举偷袭成功,荆州留守将领縻芳兵败投降东吴,荆州失守了。
关羽听说荆州失守,不禁大为吃惊,他一面分兵收复荆州,一面急急忙忙与徐晃交战。
徐晃当时所率的士兵多为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所以他不敢轻易率军与关羽正面作战,而将部队驻扎在阳陵固守。曹操看到这些新兵无论如何也难与关羽的大军对抗,便将殷署、朱盖所率的二十营士兵划归徐晃指挥,徐晃得到补充,一时士气大振,他决心与关羽一决雌雄。
关羽的大军一直是胜利之师,现在虽然分出一部分去收复荆州,但兵力仍然很强。但他将兵分屯两处,一处在围头,一处在四冢。
为了阻挡曹军,关羽命令士兵在军营周围挖掘壕堑,又布置鹿砦十余层。
徐晃见关羽屯兵两处,便放出口风说要攻取围头,其实他将矛头对准了四冢。发起攻击后,关羽看到四冢吃紧,怕它失守,亲率五千兵马增援,他哪里料到,徐晃是发全部兵马来攻打。由于众寡悬殊,关羽被杀得大败。
徐晃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直扑关羽大营,左冲右突,连破数十障碍,最后大获全胜。
曹操得到消息,心中大喜,立即写下《劳徐晃令》,其中写道:
“我用兵30年,所知古时善用兵者不少,但没有像你这样直入重围取胜的战例(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你的功劳比孙武还大。”
〖业精于勤〗
【释义】指要取得进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努力与勤奋,多指学业方面。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在文学方面很有名,但在仕途上却多有波折,因他直言敢谏开罪了皇帝,也使一些奸臣怀恨在心,以除之而后快,一次被贬到边远地方去当一个小县令,多年以后,才当上国子监博士。
韩愈上任后,认真地教育他的学生。一天,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启发学生们说:“年轻人啊,学业的精深,决定于勤奋,游荡懈怠就会荒废;事业的成功,在于独立思考,随波逐流就要失败。这是我多年来亲身的体会,这叫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生中有人大胆地提出了问题,说:“老师,据我们所知,您闻名满天下,学业可算得精深,学问好,朝廷并没有重用您,直言进谏,反而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了。你现在依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你的学问并没有为你带来权势和财富,那么学与不学又有何妨,只不过清高罢了。”
韩愈严肃地说:“你说错了!做人难道就为了升官发财?读书、做事难道只是为了让妻子儿女过上富裕的生活?古时司马迁是个学问渊博的人,他受了酷刑,仍然坚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屈原是个对国家大事能够独立思考的诗人,他被流亡直到自沉汨罗江,还是关心着楚国的兴亡。他们是没有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充实,仍不满足现状,从未停止对真理的探求。”
〖乐此不疲〗
【释义】指乐于从事某件事情而不感到疲倦。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南征北战大半生,称帝后20年才逐渐统一天下,晚年考虑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所以不轻易兴兵动众。刘秀本人也非常厌倦战争。有一次,太子刘庄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打胜仗,他沉思了一会儿说:
“春秋时期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过征战的学问,孔子说:‘关于祭礼、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点,至于如何克敌制胜的学问,我不知道,无能为力回答你。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你将来要当皇帝,应留心怎样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军事问题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将军们的事情。’”
刘秀称帝之后,百废待兴,朝政繁杂。每天都有急需处理的政务。为了及时批阅奏章,并当面指示重大政务的决策,刘秀每天都很早接见文武百官,与他们讨论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寝宫休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皇太子见刘秀年近六旬,两鬓斑白,还如此不辞劳苦,勤于政务,心中非常担忧,便劝谏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汤王的英明,不过却忽视了像黄帝、老子那种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道。您要注意身体才是啊!父王身体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刘秀看看太子关切的目光,笑笑说:“我喜欢从事这些活动,并不觉劳累,你们不必担心。”
刘秀在位32年,62岁时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大恩德,死后丧事要从简,要像文帝那样,不许用金银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离职来京城吊唁,更不许派官吏或以奏书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职,这一点千万要记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为感动,事后遵照刘秀所嘱咐的去做,汉光武帝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榜样。
〖以一当十〗
【释义】当,当作,抵挡,此处不能读作(dàng)。多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战士英勇无比,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也可形容工作能力强或工作方法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王派兵攻打赵地,赵军大败。这时,赵王歇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率军逃到钜鹿固守。
楚王为了救赵,派大将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宋义勒军不进,被项羽杀死。接着,项羽率楚军渡过漳河。楚兵过了河以后,便把船都凿破,沉入水中;把作饭的锅和蒸饭用的瓦甑都敲破;把房屋都烧掉;只保留三天的粮食,用以向士兵表示:如不能战胜,就只有死,没有退回的可能。这样楚兵就没有一个人存退回之心。
楚军一到,立即把秦军包围起来,与秦军进行决战。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搏斗,战场上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楚军勇猛作战,大破秦军。项羽挥戈跃马,带头冲入敌阵,把秦将苏角一刀砍作两截。楚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兵仓皇逃跑一败涂地。
另外前来救赵的各路将士见楚军与秦军奋勇血战,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不敢出兵,惊得目瞪口呆。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不仅摧毁了秦军主力,而且对其它军队的将领起到震慑作用,各军队将领表示对他臣服,项羽名气大震,天下皆知。
〖出生入死〗
【释义】“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可能。
【出处】此典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有十三;死之徒(途),有十三。‘
《老子》第五十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讲如何爱惜生命。老子反对统治者放纵七情六欲,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过奢侈、荒淫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主张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老子说:人来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十三条(七情加六欲)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生的途径是这十三条,死的途径也是这十三条。人的养生,一动就走向死亡,也是这十三条。那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用以养生的物质享受太丰厚了。这是损害生命,不是保持生命。善于保持生命的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比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此典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计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第一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主要因素。
孙武在论述到军事家取胜的办法时说:打仗是一种奇诡多变的行动,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临机决断。本来能打而向敌人表示不能打;本来准备要打而向敌人表示不想打。准备从近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远处进攻;将从远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近处进攻。敌人贪利就用利诱,乘敌人混乱而夺取胜利。敌人坚实,应严密戒备;敌人强大,应避开他们的锋锐。敌人暴躁易怒,就扰乱他,使之轻举妄动;敌人卑怯,就设计使之骄傲而丧失警惕。敌人安稳,就设法使他疲劳被动;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要以神速的行动,乘敌人不及防备、意料不到时进击。这就是军事家取胜的办法,不能预先作出死板的规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释义】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读书人。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微子》。
孔子胸怀大志,想为天下人谋福利,他带着几个弟子周游列国,不辞劳苦。
一天,孔子和学生走散了,子路一个人落在后面。这时天色已晚,就向一个老人问路:“老人家你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头儿放下锄头生气地说:“看你这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冒冒失失地向我问话,你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呢?”说完,老头又挥锄干起农活来了。
子路拱手站在路边地头上,等候老头儿。
天黑了,老头儿扛起锄头,说一声:“走吧!”
老头儿留子路在家里吃饭,特地杀了鸡,做一锅黄米饭,盛情招待他,又留他住了一宿。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就把昨天发生的事情向他报告了。孔子说:“他是一位隐士呀,你应该再回去看看他!”
子路不敢怠慢,又急急忙忙折回去找那个老头儿,但是他早已避开了。
〖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指兵家屡次相争的四通八达的地方,指战略地位重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张守节正义:信战,力攻也。韩国四战之地,军士惯习,倍于余国。”
乐毅是战国时候著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乐毅联合越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独自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非常感激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开始不信任乐毅了。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暗地里告诉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知道自己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非常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只好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
可是燕王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间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
从那以后,乐间也去了赵国,不再为燕王出谋划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