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致果〗
【释义】“杀敌致果”表示勇敢杀敌以建立战功。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春秋时候,晋国和楚国是大国,宋国、郑国是小国,小国必须要听从大国的命令。有一年,晋国派荀林父率兵征讨宋国,逼迫宋国向晋国媾和,降服晋国。楚国为此对宋国不满,第二年春天,楚王就命令郑国替他去攻打宋国。郑国只好听从楚王的命令,派公子归生率兵去攻打宋国。
宋国的军队由华元、乐吕统率,迎战郑军。两军在大棘打了一仗,结果宋军惨败,不仅损失了四百六十辆战车、二百五十名军士被郑军俘虏,而且乐吕阵亡,华元也当了俘虏。
在交战中,有一个宋军士卒名叫狂狡,他作战很勇敢,心地也很善良。狂狡追击一个敌人,敌人吓得跳进井里。狂狡立即把戟倒过来,用戟柄将落井的郑军士卒搭救上来。可是这个郑国人上来后,非但不感谢狂狡的救命之恩,反而把他绑起来,交给将领了。
这件事后来传到宋国,宋国的人们说:“狂狡太可惜了,不过这是他自作自受。打仗就应该发扬果敢刚毅的精神,服从命令、击败敌人,这就叫做礼。杀死敌人就是果敢,而做到果敢就是刚毅。狂狡丢掉了礼,又违背军令对敌人大发慈悲,所以最终当了俘虏,这是自讨苦吃啊!”
〖汗马功劳〗
【释义】比喻战斗中立下的功绩。后泛指工作成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后,建立西汉王朝。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刘邦认为丞相萧何功劳最大,于是封他做了酂(地名)侯。其余的人都不服气,说:
“我们不顾生死,奋力冲杀,身经百战,久经沙场,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望着众人,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打猎吗?”文武大臣一齐回答:“知道。”刘邦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能知道野兽的去处并让狗去追杀,他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是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应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声了。
〖百发百中〗
【释义】泛指技术高明,无可挑剔。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谋士,他的名字叫苏厉。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危在旦夕。于是,苏厉对周王说:
“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那可就非常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
“以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儿疲倦了,一箭射不中,你的名声将大打折扣。’”
接着苏厉又对白起说:
“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白起没有听苏厉的,继续领兵出征,不久大败魏军,得到了秦王的奖励。
〖百战百胜〗
【释义】“百战百胜”就是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也就是只要打仗就会胜利。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出处】此典出自《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主要论述如何用计谋征服敌人。
孙武说:战争中取胜的原则是:迫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举兵去攻打是下策;迫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就差些;迫使敌人全旅(古时以五百人为一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些;迫使敌人全连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些;所以,要想百战百胜,只有在进行具体战斗之前,就能够使敌人处于必败的境地,才算是高超的计策。
〖衣不解带〗
【释义】形容睡觉不脱衣服。带:腰带。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殷仲堪传》。
殷仲堪出身于晋代宦官人家,自幼聪颖好学,对《道德经》一书能倒背如流,远近各地广为传颂。
镇守京口的大将军谢玄十分器重他,想请他做官,但被拒绝了。在给谢玄的信中,殷仲堪情真意切地诉说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冀上面能以仁义来遍布天下。只有“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凌”,才能不愁“黄河之不济,函谷之不开”。谢玄读后十分感动,更加敬重他,并采纳了他的谏言,殷仲堪最后答应担任晋陵太守的职务。
上任以后,殷仲堪严令整治当地风气,因此,晋陵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并以礼义之乡著称。
过了一段时间,殷仲堪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被他当作斗牛般的巨响,身体逐渐衰弱,从此一病不起,四处求医无效,殷仲堪心急如焚,于是决定亲自攻习医学,日以继夜地研究其精妙。为了给父亲治病,几年来他衣不解带,伺候父亲吃药,他常常一面拿着药一面流眼泪,就这样,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孝子殷仲堪的名声传遍天下,他父亲去世后,孝武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
〖负重致远〗
【释义】背着重物走远路,比喻肩负重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时的庞统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通晓天下大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认识庞统,两人是好朋友。当时,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名气都很大。
赤壁之战以后,庞统在周瑜手下任职。不久,周瑜病死了,庞统把周瑜的灵枢送回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是个文人荟萃的地方,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在那里。庞统之名更是家喻户晓,那些名土们就经常与他聚会。在庞统要离开吴郡回去的时候,很多文人都去看望,其中有陆绩、顾劭等人,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人。那天,大家在一起谈古论今,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有人请庞统评价当时在座的人。
当时,陆绩是江东名望很盛的学者,庞统首先评论他说:“陆先生就好像一匹跑得不太快但有强劲脚力的马,有超逸的才能。”接着他又评论同样著名的顾劭,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不快,但能够背负重物走很远路的牛。”庞统还评价了其他一些名士。大家都觉得他说到了点子上了。
有人又请庞统评评他自己,庞统很自负,也很率直,他说:“我可以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
后来,庞统投靠了刘备,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由于过于自负,在一次带兵作战时,中了敌人的计谋,被射死在落凤坡。
“负重致远”取自庞统对顾劭的评论,也作“任重致远”。
〖负隅顽抗〗
【释义】负:指依靠。凭借之意,隅:指角落成山势弯曲险要之地。比喻残敌凭险顽抗。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天灾,许多人被饿死了。孟子的学生陈臻请孟子出面,请求齐王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孟子叹了口气:“我何尝不为齐国的百姓担忧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劝说齐王了。你听说过冯妇的故事吗?晋国有一位叫冯妇的猎手,是打老虎的好手。可是后来冯妇决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许多年之后,山里出现一只猛虎,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着山角,瞪圆了眼睛,大吼一声,吓得猎人不敢上前。这时凑巧冯妇路过这儿,跳下车子,挽起衣袖,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拚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那些自称为有学问的人,却无情地嘲笑他。我不能再去劝谏齐王了,不然,我会成为被士人嘲笑的冯妇。”
〖过门不入〗
【释义】形容热心公务而不顾及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出处】《列子·杨朱》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水灾。灾情十分严重:庄稼被淹没了,房子被冲毁了,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于是尧就派鲧去负责治水。鲧带领民工,花了九年时间,还是没有根治洪水。原来他采用的是堵的办法,他全力修堤坝,想把洪水堵截住,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洪水反而更凶猛。
舜继位以后,对鲧治水很不满意,就把他处死了。舜又命令禹去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他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方法,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式。他带领民工开凿渠道,把河道疏通,让水能够顺畅地流到大海里去。
禹在治水的时候身先士卒,带头挖土、挑土,手掌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他为了治水,终年走南闯北,私事几乎无法顾及。他到了三十岁才结婚,新婚才四天,他就又带着老百姓治水去了,孩子长到十多岁了,还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曾经好几次从自己家门口经过,孩子的哭声都听得见,但他每次都没有进门,带着同伴勿匆走过,奔赶治水去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大水制服了。从此,江河畅通,田地里又长满了庄稼,老百姓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后来,到舜老了的时候,他见禹治水有功,深得百姓爱戴,就把位置禅让给禹。
“过门不入”又可说“三过其门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