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08

第8章 美德的故事(7)

〖动心忍性〗

【释义】“动心忍性”的意思是,触动灵魂,使性格坚韧。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意思是说:战国时期,孟子说:

“古代圣王舜帝都是从普通农事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殷代武丁时的贤相傅说是从被人雇佣筑墙的位置上提拔上来的;殷纣时的贤人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市场中被提拔起来的;齐国国相管仲是从狱官手中解救出来,被齐桓公提拔起来的;春秋时楚国隐士孙叔敖是从海边的隐居之所被提拔起来的;百里奚被楚人捉住后,为人放牛,秦穆公闻其贤,把他赎出来,举以为相,因而也相当于从市场上买回来加以重用的。

“所以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愁苦,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穷困贫乏,让他经历坎坷。用各种各样的窘况来触动他的灵魂,坚韧他的心性,增强他还不曾具有的应付事情的能力。”

〖华而不实〗

【释义】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随他。”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闷,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随他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就回来了。”店主说。

在店主的眼里,阳处父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同流合污〗

【释义】指没有独立的节操,混同于俗流,随世而浮沉。后来也指与坏人一同做坏事。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说:“这种好好先生,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你要批评他吧,他又没犯什么大错。表面上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实际上他是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伪君子。这同尧舜的圣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憎恨这种人。他们同流合污,一点也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万章说:“我记得孔子说过,他厌恶狗尾草,因为它冒充禾苗;他厌恶邪恶的才智,因为它会破坏仁义;他厌恶夸夸其谈,因为它破坏了信用;他厌恶郑国音乐,因为它干扰雅乐;他厌恶紫色,因为它影响红色……”

孟子打断了万章的话,说:“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说句老实话,他们其实是道德败坏的人。”

〖向火乞儿〗

【释义】烤火的乞丐。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杨国忠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奸臣,由于他权倾朝野,陷害忠良,文武百官没有不怕他不巴结他的,只有宰相张九龄例外,不吃那一套,使得一些与他交好的大臣害怕杨国忠对他进行报复。

张九龄却说:“今天朝廷这个样子,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都是些向火乞儿,别看他们现在眉飞色舞,以为得到了什么好处,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等到火熄灭了,只剩下灰烬,那些灰被风一吹就会四处飘散,哪儿还有什么暖气?一旦这样,那些烤火的乞儿就会因缺少温暖而冻死在荒野,只剩下一些骨头,而骨头又会被抛到山沟里。他们现在似乎很得势,全然不知大祸将要临头。”

过了几年,张九龄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马嵬坡上保护皇上的士兵不但要求把杨贵妃处死,而且杨国忠也必须伏法,唐玄宗只好照办,当年那些向火乞儿,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惩处。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尽,必将自取灭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姜氏只宠爱小儿子共叔段,她总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共叔段,想让武公以后把君位传给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就是郑庄公。他母亲怕他的弟弟吃亏,就要求庄公把制邑(在今河南汜水县)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没有答应。姜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荣阳)封给共叔段。因为这一要求也超出了当时的礼制规定,郑庄公还是不愿意。姜氏见庄公一再拒绝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气,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后,倚仗着母亲的支持,就私自招兵买马,暗中训练军队,屯积粮草,想等待机会下手,夺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传到了国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郑庄公担忧,劝郑庄公趁早作打算,教训一下共叔段。郑庄公说:“坏事干得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们就等着瞧吧!”

后来,共叔段果然趁郑庄公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的机会,由母亲作内应,发动叛乱。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朝见周天子也只是个幌子,他很快就带领人马杀回来,击败了共叔段,共叔段只好自杀了。

〖如出一辙〗

【释义】“如出一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

【出处】此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指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之过,如出一辙。”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洪迈的人,字景庐,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在地方做过知州,在朝廷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等官职,监修过国史。洪迈的一生读了很多书,他看书的时候,只要有心得体会,便随笔记录下来,这样前后近四十年的时间,著成了一部《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集,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方面的笔记。书中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史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在这本随笔的续笔第十一卷中,洪迈指出,历史上有些将领,如蜀将关羽,南北朝时西魏名将王思政、北齐名将慕容绍宗、南朝陈名将吴明彻都曾威震一时,立过盖世之功。但他们到了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人的过失就像车辙一样,都是因为恃功骄傲而轻敌所致。

“如出一辙”原意为好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一样。

〖安贫乐道〗

【释义】“安贫乐道”后来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话,意思是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那套说教。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著名论点,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用这个作为衡量他的学生品行好坏的一项标准。

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能活的很开心。

〖尽忠报国〗

【释义】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列传》。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刑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昉、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昉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昉骂道:“如今皇上崩驾,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昉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

〖成由勤俭破由奢〗

【释义】成功来自勤俭,破败由于奢侈。

【出处】唐·李贺《咏史》。

在《韩非子·十过》中有一段记录说秦穆公非常关心他的统治,为此他问由余,要由余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国兴与国衰的原因所在。

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后来,唐代诗人李贺又取其意,写成《咏史》诗一首: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这首诗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国家兴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俭破由奢”。

〖曲肱之乐〗

“曲肱之乐”比喻生活贫困,有“安贫乐道”的意思。

此典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春秋时期的孔子,经常教导学生要讲求仁义,修身养性,安贫乐道。一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浮云一样。”

〖有名无实〗

【释义】形容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形式,而不具备实质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晋国太傅叔向与晋国六卿之一的韩宣子是一对老朋友,有一次韩宣子向叔向诉苦,想得到叔向的理解,却没想到叔向向他道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

“你已达到梁武子一样的贫困,也具备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财富要比物质的贫穷要充实得多,所以你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犯愁,可喜可贺。”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死有余辜〗

【释义】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春纪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赵高乘机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并假造圣旨,逼令太子扶苏自杀。赵高当上郎中令后,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独掌朝政。他费尽心思想出了一条毒计陷害李斯。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当前国内民心不稳,叛乱四起,但皇上整日无所事事,不理朝纲,只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再这样下去,国家可就要危险了!丞相有责任为国分忧啊!”

李斯就去进谏胡亥,劝告他减免赋税,收买民心,以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为当朝丞相,却无力平息叛乱、安抚民心,反来教训、怪罪我,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吧!”

这时,赵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儿说:“李斯心术不正,图谋造反,他的儿子已经和贼兵勾结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为真,立刻下令罢免李斯相位,将他打入大牢。赵高又用重金买通狱中刑讯人员,严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只得招认。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将李斯五马分尸,还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仇恨无恶不作的李斯,李斯被处死后,大家都拍手称快,认为他死有余辜。

〖百丈竿头〗

【释义】原意是佛教学说,指道行造诣达到最高境界。比喻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攀登高峰。

【出处】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

宋朝有一个得道高僧,法号为招贤大师。他经常到各地传道讲经。

有一次,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本子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招贤大师非常耐心地解释清楚了偈帖的内容,使问者明白了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