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09

第9章 美德的故事(8)

〖羊裘垂钓〗

【释义】披着羊皮袄钓鱼,形容不慕官爵,隐居不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没有贪图享受,仍然谋求发展,采取了在内整顿内政,在外吸收人才的有力措施。

一天,刘秀想起了在长安游学时的同窗严光(字子陵),决意把他请来。但刘秀登基后,严子陵更改姓名隐居起来,要寻找他很是困难。

刘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像查访。他叫来画工,把严子陵的长相说了说,让画工去画。画好后,刘秀看看还像、便让再画几张,然后派人将画分送到各郡,叫当地官吏和百姓寻找严子陵。

过了不久,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上书给光武帝,说那里有个人,长相与画上的几乎一样。此人老是披着羊裘(羊皮袄)钓泽(在河水边钓鱼)。光武帝大喜,马上派使者备了车,带上礼品,到齐国去请他来京城。

使者见到严子陵后,奉上礼物,请他上车,不料,严子陵却推辞说:“我是打鱼的,你们看错人了,我不想当官,让我安安稳稳地在这里过日子吧。”

使者便硬把他拉上车,直向京城驶去。

严子陵为了让刘秀放他回去,便在刘秀看望他时不搭理他,对他无礼,刘秀来了,他也不起身行礼,希望能如愿以偿。

第二天,光武帝把他接到宫里来,以朋友的身份,同他谈论学问。严子陵这才同光武帝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

当天夜里,光武帝就和他睡在一起。半夜里,严子陵大打呼噜,大腿压在光武帝身上。光武帝让他压着,也不怪罪。第二天一早,光武帝故意问他:“我比从前怎么样?”

“似乎好一点。”

光武帝哈哈大笑,当场就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严子陵却说:“你让我回去,我们还是朋友;你若硬要我当官,反而伤了和气。”光武帝本打算让严子陵协助他治理好国家,但严子陵志不在此,态度坚决,多说无益,只好让他回去,严子陵又过上了田园式生活。

〖舟中敌国〗

【释义】“舟中敌国”意思是说,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都变成了仇敌。人们用“舟中敌国”告诫世人,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也作“敌国同舟”。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当将军。后来,鲁国国君有些不信任他。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吴起转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黄河泛舟顺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后,魏武侯回头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雄伟而稳固!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定在于德行如何,而不在于山川的险峻。舜时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虽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阳湖的险阻,地形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义,结果还是被禹灭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统治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临伊阙山,北靠长达四十里、仅有三步宽的羊肠坂道。但由于夏桀为政不仁,虽然拥有险要的地势,最后也被商汤放逐了。殷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临黄河。由于殷纣王不修德政,周武王还是将他杀掉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昌盛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仇敌的。”魏武侯听后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魏国的声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衣冠禽兽〗

【释义】这个成语是指世上那些残害同类的恶人。

【出处】此典出自《燕书》:“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

齐人西王须,擅长于做贩运海外物品的买卖,他经常往来于扶南的众多城镇和顿逊的各民族部落中,贩运各种珍奇宝物,像玳瑁、颇藜、火齐、玛瑙等类,晶亮的白光闪烁不止。有一次,在海上忽然遇见一阵风,把船刮翻了,西王须便抓住一根折断的桅杆,在海里漂了很长时间,侥幸靠近海岸爬了上去。他穿着湿透的衣服奔走在彝山北面的山谷之中,山谷幽深昏暗,不见阳光,常像有大雨压到地面似的。西王须想到自己可能难逃一死,便寻找一个山洞,希望自己的遗体不被乌鸦鹞鹰啄食了。还没进入山洞,忽然有一只猩猩从山洞中走出来,它注视着西王须,表现出同情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便去拿了豆棵、萝卜、谷穗等食物,比划着让他吃。西王须正饥饿难忍,便狼吞虎咽吃下去了。山洞的右边有一个小洞,睡觉的地方铺着新的鸟毛,有一尺多厚,非常暖和,猩猩便让给西王须去睡,自己却躺在洞口外面,当时天气很寒冷,也不顾惜自己,它的语言虽然和人不一样,但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好像安慰劝解的模样,这样整整过了一年也不稍有懈怠。有一天,海上开来了一条大船,停泊在山下,猩猩便急忙拉着西王须出来,送他登上船。西王须上船一看,恰好是他的朋友。猩猩还遥望着大船,不忍离去。

西王须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染毡布,过一百年也不褪色。这只猩猩长得很肥,刺死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为什么不上岸去捕捉它呢?”朋友一听大骂道:“它虽然是一只野兽却非常像人,你虽然是人却像只野兽呀!不杀你留着有什么用?”于是他的朋友便用口袋装了石头套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推进海里淹死了。

〖西山饿夫〗

【释义】本指伯夷、叔齐。后比喻忠义守节的人。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刘显传》。

刘显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很有名气。梁武帝把都城迁到郑州,封刘显为戎昭将,同年,刘显去世了。

刘之遴对好友刘显的死感叹万分。刘之遴对皇太子说:“我曾经听说过商朝的伯夷、叔齐因不肯做周朝的官,吃周朝供给的米,饿死在西山上,被人们称为西山饿夫。他们这样守全名节、不顾生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名字难道真的能流传于后世吗?生为堂堂七尺男儿,死了不过占据一个棺材,即使身怀绝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样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又不得流传于世,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吗?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刘显。他熟读经书,精通文艺,对一些深奥的问题常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却死在郢都,魂归西天。现在将要为他选择下葬的日子,我们想替他树碑、撰写铭文,希望您能大发慈悲,同意树碑立传,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后的荣耀,告慰他的在天之灵。”皇太子为刘之遴的深情诉说所感动,同意为刘显立碑刻文。

〖闭门种菜〗

【释义】“闭门种菜”比喻掩藏才能,不显示自己的抱负。也可用于慨叹人不得志。

【出处】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奋刚起事时,曾一度因兵少将寡而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忍气吞声,依附于曹操。曹操虽然对刘备以礼相待,情同手足,其实他上对刘备却非常不放心,时刻加以戒备和防范。曹操为人多疑,经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监视手下的将领,如果哪个将领同前来拜访的宾客一起饮宴,就会找借口处死他。刘备深知曹操的为人,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就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天天关起门来,领着人种菜。曹操派密探来打探刘备的情况,密探走后,刘备对张飞、关羽说:“我哪是一个种菜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当天夜里,打开后栅门,刘备与张飞等人轻装骑马,一起逃走了。

〖两袖清风〗

【释义】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出处】明·都穆《都公谭纂》。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这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君子固穷〗

【释义】“君子固穷”的意思是,君子再穷也能够坚守节操。后用它比喻人安于穷困,不为财物所诱惑。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能够采纳。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由于不受卫灵公重用,便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孔子等人来到陈国境内,粮食吃完了,随从的人全都是面黄肌瘦。有的人病倒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愤地去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但是小人碰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吾争周耻〗

“吾争周耻”比喻礼仪仁爱。

此典出自《史记》:“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向往,为只取辱耳。’

遂还,俱让而去。”

这段话意思是说:

虞国人和芮国人有一件事解决不了,就一起到周国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进入周地,他们(看见)耕田人互相让界,老百姓对长辈都十分谦让。虞国人和芮国人都非常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感到可耻的。如果我们到那里去,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于是,他们相互谦让着回去了。

〖穷斯滥矣〗

【释义】形容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一遇上困难,就想胡作非为。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孔子来到蔡国,蔡国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不久,蔡国大夫公孙翩杀死了蔡昭公,蔡国一片混乱,孔子就离开蔡国来到叶国。一次,叶公问孔子说:“怎样才算把国家治理好了呢?”孔子回答说:“假如远近的国家都来归附你,那么,国家就算治理好了。”过了几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愿在背后评论老师。孔子知道了这事,对子路说:“你怎么不告诉他,说你的老师为人,学习知识从不疲倦;教诲别人从不厌烦;发奋时会忘记吃饭;高兴时就不知道烦恼;快满六十的人了,却不知自己已经老了。”

〖言必信,行必果〗

【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话算数,做事果断。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贡》。

有一次,子贡随老师孔子一起外出游玩,途中,子贡向孔子请教道:“怎样才能称‘士’?”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回答说:“说话可靠守信用,行动起来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虽然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孔子评论说:“那都是一帮见识短浅、鼠目寸光的人。”

〖近悦远来〗

【释义】人们用“近悦远来”形容附近的人得到恩泽而感到高兴,远方的人也闻风前来归附。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诸国,宣扬其政治主张,希望各诸侯国的君主能够采纳和运用他的主张。一次,孔子来到楚国,叶公向他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要使那些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兴,使那些不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前来投靠你。”

〖季札挂剑〗

【释义】“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就拿过来欣赏了很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却流露出想要的神情。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季札的随从急忙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给徐君。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给他,是违背良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回国去了。为此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