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6991000000026

第26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4)

清与浊,动与静属于大道的两个层面,也如同硬币的两面,本身无好坏。有些人培育出了一定的正念品质,因此能够把焦虑的觉受当成是非常养生的内在气机,深爱并接纳自己,即使在焦虑的时刻也一样。天下没有几个宝宝只需要花两个礼拜就能学会走路。从相对恐惧的状态变成相对不恐惧的状态,再变成完全不在乎的状态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关于什么时候进入相对无所谓的状态,请不要担心日期,不要急切期盼,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就会出现。你已经播下了种,现在你可以坐在阴凉处看着,种子会发芽,它会开花,但是你不可能加速这个过程。坚信这个造化过程,坚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耐心地等待,雨很快就会停,太阳必定会再度照耀。

当下就是未来与过去的真宰,你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弃掌控,那些不断升起的淫威(得失心)只是一层幻觉。从禅修角度而言,担心自己要崩溃,要爆炸的并非我们的本心,而是那个“识”,那个只不过是过去一堆因分别心造就的“妄情”“妄识”,它所伤害的也只不过是我们虚假的“幻梦”而已。为什么有的人真的可以打心底深处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或许对于在禅悟中已经窥见明心的人而言,根本不存在被暴风雨摧毁的自己。或许他已经看清楚所有那些焦虑的对象以及想要去保护自己的动机其实都是一种虚幻的“识”,它从解释到解释、从记忆到记忆、从印痕到印痕、从执着到执着,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小我”最初“分别心”的把戏。

我们此时此刻得到的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感觉,这仅仅意味着内在某个部分想要你去体验这份未全然解决的情绪,说明表意识与潜意识并不是协调一致的。妄念频繁地光顾,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正面意图就是协助个体放下由于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创造出的不必要的内耗。因此对焦虑症状的负面感觉仅仅只是反映了我们无法接纳内在幼儿园里的某个内在小孩罢了。你现在或许非常不喜欢焦虑的觉受,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任何你不喜欢的事,也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请发现它背后的隐意,发现它的动机,而后不带评判地如其所是,既是解药。

此外,习以治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涵需要悟透“逆来顺受”的吉义。一直以来,“逆来顺受”这四个字常被一般人理解为懦弱、软弱、无力、任人欺负、没个性、没原则等。但这句话在古代的很多修为人看来,唯有大勇的人才做得到,而且还是高尚德行的进化。碰到非常大的委屈或是事业上遭遇艰难困厄的逆境时,我们就把它当作是一种人格修炼,当作是一件无可逃避的考验去接受,本着无愧于天地的灵明良知,及成人成己的人格雅量,用合情合理的平衡原则去面对、去办理,去忍辱,即使一时委屈了自己也不在乎。这样的身教行仪,会使自身的心性得到更好的提升,这或许就是所谓“逆来顺受”的真义。因此,逆境之终必是顺境,逆来顺受,福虽未至,祸已远行;跟随“小我”的感觉走,祸虽未至,福已远行。

清末思想家王凤仪老人启蒙: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率性争理,偏于土的率性欺人,偏于金的率性伤人,偏于水的率性厌人,偏于木的率性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人只知有个身我,不知天上有个性我,世间有个命我,禀性“怒恨怨恼嗔”烦化了,天上的“性我”自然得天爵。老人家进一步指出,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就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就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也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成热,寒热都会伤人。修心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否则就是魔障。受了受了,一受就了,逆事来了,是给你送德来的,不但要忍受,还要感激它。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定律中来的,逆事来了若能乐哈哈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欢喜受,乐呵呵,随它去,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是受而未了的缘故。

王凤仪是从性理的角度来开导世人。那么在具体应对一些焦虑情绪时,习以治惊(逆来顺受)就是一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开放心态。简而言之,在我们拥有足够多的正见与定力前,不妨对焦虑先保持一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心态。也即是说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觉知任何不舒适的感受,不要做任何判断,也不要拒绝和攀附这种感觉,而后自然地呼吸。不论是在禅悟中还是日常生活里,开放的觉察力都被认为是一种高等的治疗,不要让自己的心习惯性地奔向烦恼,或者排斥烦恼,单纯地让负面情绪存在,或许过一会儿它们就会飘走。如果它们不飘走,请温和地放松你的心,将你的心和焦虑的情绪气机融合到一起,安住在那感觉中,不管这感觉是什么,迎接它,不要加以任何评判,也不要在它上面贴上标签——好与坏、正面与负面——让这些标签飘走,只是单纯地将觉性与感觉相融合。而后把所有情绪都当作是养生的能量来看,而不把这股能量当情绪看。就如同一个人跑步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胸口闷闷的那股能量会妨碍到自己的心情与畅然。

以下的说明,我建议每次都可以重复阅读三次以上,以使得这些正见沉入到你的潜意识中,并成为你信念系统的一部分。文字是有能量的,当我们不断阅读它们,就可以进一步协助我们打破固守的局限。

提示一:每个人都有不少烦恼习性,可能有些习性对自己的控制力相对较小,有的却很大。因此有些心灵在此时此刻一觉知便会有习以治惊的良好体验,而有的人虽然不断觉照,但还是充满情识与强迫情绪,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已经在进步中了,千万别因为某些妄念一时无法解脱而心生怀疑。只要不断地在心堂上放下知见,心甘情愿地迎接那股能量的流动的练习,你将发现自在的层面会渐渐扩充,焦虑冲动会越来越少。所以不要误认为自己面对无法放下的罣碍时,就是全盘不行了。你要为发现自己有所不足而感到谦卑,也要为还有可以进步的空间而感到高兴,更要为那一时无法降服的障碍感到敬畏,这才是一个踏踏实实的自助者所应有的态度。

提示二:对于焦虑情绪的开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如实如是地允许他所有的感受与所有的觉察自由地揭露此时此刻所体验到的一切。对许多心灵而言,敞开我们的心去体验快乐和喜悦是很自然的,反之对各种焦虑情绪关闭心门也是很自然的,这似乎也是一种本能。那么,在当下请允许自己与自责的那股“能量”待在一起。这对你来讲将是一个转折点,你会意识到,原来这是你心底深处的某个内在小孩希望你可以看到的,你在外头学习如何变得更加强大对它而言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此时此刻已经学会了倾听这个声音,且慈悲与中道地谛听到这个内在小孩的脆弱与彷徨,这就是爱自己的重要一步,也是释放早年失落负荷能量的重要方式。

提示三:在过去,你从来没有好好地倾听过内在的脆弱,你从来没有学会尊重那个“懦夫”,你总是表现得太急,你急着找方法发现自己的软肋,你忙着想自己的太多不是,你从来不懂得请走懦夫的第一步就是承认他,尊重他,并让那个懦夫的感觉持续地安在内在的本然觉性中。从整体中道观角度而言,恐惧就是你,你就是恐惧,你与它无二分别,你在消除懦夫就等于在自我破坏。有了这一条正见,其他的各种辅助性心理学策略才会有意义,反之就依然是停留在二元对立中,不论用什么方法,其方法中已经带有几分‘毒性’。因此,此时此刻你要爱那个在经历这些痛苦和感觉的你,这就是爱自己。此外,在焦虑情绪中,“爱自己”就是一定要明白,企图驾驭焦虑来化解焦虑是毫无用处的,若假定焦虑需要驾驭,这等于是助长了它的脾气。你越是想要去压制焦虑、避开焦虑,就越表示你正在怕它,在对这股此时此刻浮现上来的阴气分别取舍,这种知见等于是反哺它的淫威。因此,不论我们面对何种焦虑情绪,跨出自爱的第一步一定是建立在你对内心所有自我否定的臣服、宽恕以及毫无分别执取的雅量上,然后再以这种心量去对待其他情绪。这种爱才是自爱,而唯有成为自爱者,这颗心灵才能爱他人。

提示四:在我们尚未培养出足够稳定的定力与正念前,过去的许多深层业习依然会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无常起伏的症状也会继续产生,预期恐惧中的烦恼也会跟我们对立。自我成长疗愈之路并不能保证从一开始就不会面临困难,正如刚学会开船,不代表航程会一帆风顺,暴风雨可能还是会来,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越逃避越会有挫败感。因此一旦踏上这条成长之路,无论如何都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请遵循自己的速度与方向前进,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病。你可以不喜欢苦痛、旧有的负面情绪或感受,但你爱那个在经历这些痛苦和感觉的你,这就是爱自己,这就是唤醒本来面目的关键一步。

提示五:在深度疗愈中,我们要有智慧,在面对困难时不应感到灰心丧气,而应该了解,要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习气与各种条件反射的焦虑症状,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有耐心、不屈不挠、少想多做,重新培养更加临在的专注力。因为我们了解,所有的困难事实上是我们取得的初步效果,正因为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被搅动了,才会浮现到意识表层。渐渐地,继续坚定习以治惊的力量,我们就会从此前相对恐惧的状态中不知不觉滑入相对本然与安定的状态。此外,智者告诉我们在无常的现实中,我们一定要学会中道观,一定要参透“没有快乐不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痛苦,也没有痛苦不会包含一定程度的快乐”这个道理。人生由欢乐与苦难组合而成,它们手牵着手地走在一起,关键是学会平衡它们。同样,在自我调心中,我们会经历好与坏的时光。然而所有问题都是可面对的,也都是可调和的,每一种焦虑症状也都有自己的独特助缘,这一切全部都是进步的良机。

习以治惊,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心中!

补充:“习以治惊”在哲学中的内涵:无为、无心

哲学中的“无为,无心”本身亦是最贴近自动调谐律的具体心法。什么是无为?因为地球自转,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个东升西落的过程就是无为;因为地球自转而生成黑夜与白天的这个过程也叫无为。因为它们都遵循各自“物理”的造化轨迹,并没有脱轨,所以看似动,其实是静的表现。相对于2000年前,天地之间的气象也变了,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也变了,如果我们可以适应天地气象和时代制度的变化,本身也叫无为。

举例:一个公务员因为受贿后,晚上多有梦魇,这是动还是静呢?这是静。一个公务员兢兢业业,却时不时地感到心慌、焦虑,这是动还是静呢?这是动。公务员受贿后,心有不安,通过心轮(中丹田,两乳之间)这个“超级感应器”会表现出一些具体的躁动与害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也是心性与心智系统正常的一种反馈功能,所以可以说是“静”。但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公务员,偶尔会感到心堵堵的、闷闷的,这个“动”或许就是来提醒他在作息上、饮食上、精神压力上、自我休息上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了。若是持续地与身体本有造化规律对抗,就会“动”得越来越厉害,最终一定是惹上一些慢性疾病。而惹上慢性疾病的过程就是“动”,就是“有为”。

有些病友在网络上查阅资料时,看到不少其他网友留下的非常负面的信息,自己也会有一点被“传染”的感觉,这个时候若无正念的介入,可能有的人会进一步胡思乱想并对号入座。反之,这个时候若能温和地觉察自己的出息与入息,并以自己全部的慈悲心中道地允许胸口里的感受跟随着呼吸一起,而你只需要对这一切保持单纯的慈悲雅量,不要急于对感受做出评价,慢慢地,“自动调谐律”就会跑出来助你一臂之力,很快这种“怕”的感觉就会消退,而不用去担心自己会被传染。因为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任何人感知到一种潜在的威胁或可能性时,都会心生恐怖感,更何况是本来在情绪上就体验过切肤之痛的敏感人群呢。所以这个时候的“怕”是非常正常的,可以在心中给自己打打气:“害怕很正常,但它不是病。”然后即便还有一点隐隐约约的感觉,也要去把当天的事情做完。实际上它本身没有任何杀伤力,给我们带来麻烦的是对那个本能的“抗拒质地”逃避的感觉所带来的一种深刻压力。现在我们在面对这种压力时可以完全地从容了,让它随风而去吧。这种“怕”只是一种单纯的情绪,和那些原发性的症状生成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只要在最开始阶段稍微培育点正念,就很难被“传染”,所以尽管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