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6991300000009

第9章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4)

坚守气节,注重人格,这不仅是一个道德认识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当一个人面临生死、荣辱、祸福、穷达等抉择时,更能凸显一个人品德之优劣,气节之高下。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在人生抉择中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站着死,不为跪着生,可歌可泣。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韩愈说:曲生何乐,直死何悲。欧阳修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文天祥就义前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史可法被俘后,面对清朝豫亲王多次劝降怒答道: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又如董宣、包拯、海瑞等不畏权贵,秉公办案,同样是威武不屈的典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更涌现出了一大批威武不屈、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民族英雄。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小资料

(1)苏武(前140-前60):西汉大臣,陕西杜陵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方威胁诱降,不为所动。后被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坚持19年不屈,直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回朝。

(2)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今江西吉安人。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文学上成绩斐然,是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和推动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定基础。他在文学、史学、经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参与编纂《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留有《欧阳文忠公集》。

(3)史可法(1601-1645):明末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他拥立福王在南京称帝,入阁参政。坚守扬州孤城,多尔衮致书诱降,却之。后扬州城破,不屈被杀。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4)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为清官的典型。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

(5)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为官中,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曾携棺冒死进谏而被逮入狱,后再起用,仍刚正不阿,力主严惩贪墨,病逝任上,谥忠介。有《海瑞集》。

3.穷达皆善。

坚守气节,注重人格,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即无论人的地位是显赫的还是低微的,在财物上是丰裕的还是贫穷的,都必须以道义为准绳,坚守道德规范,安贫乐道,做个精神上的富贵者。纵观历史上许多伟人和先贤的人生,他们大多一生贫穷或先穷后达或穷达交替,但始终不丧失信心,把此作为励志自强、守节不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有不少先贤,身处富贵,却不骄纵,做到“达不失廉”“达则兼济”,难能可贵。

因此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穷达皆善,自律严己,是检验气节高下、人格优劣的一条准则。孟子说过: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西汉学者桓宽说: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李白说: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白居易说:勿慕富与贵,勿忧贱与贫。唐文学家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宋代陆九渊说: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明代李贽说: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历览古圣先贤,这方面名言甚多,这方面的例子也极多,穷达皆善,才是真君子,做到穷达皆善,则穷一定不再穷,达则能更通达。

小资料

(1)桓宽: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河南上蔡人,字次公,西汉时著名学者。

(2)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发愤苦学。他官场不得志,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诗作极多。其诗语言通俗,老妪也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长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浙江富阳人。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其诗多用口语,讽刺现实,民间流传广。作品有《甲乙集》《谗书》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1.成仁取义在不同时代其含义和要求是不同的,谈谈现今成仁取义的要求应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革命和建设中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人物。

3.试想你长大后,若成为有权有财有地位的人,怎样用好你的权、你的财、你的地位?

三、做一做,练一练

1.你认为当代青年的最大操守是什么?

2.穷如何才能成达,关键在于什么?

3.说出有关包拯、海瑞的故事各一个。

第二节家庭道德规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的和睦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人极重视家庭,把家庭建设作为治国的前提。《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周易》中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维系家庭和谐主要靠伦理道德和法律。家庭道德反映了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其主要包括夫妻道德、亲子道德、兄弟姐妹道德、邻里道德、持家道德等,具体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勤俭持家,勤劳致富

勤俭即勤劳与节俭。勤劳是指人的劳动态度和品质,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用劳动创造生活。节俭是一种消费态度,要求人们节制生活欲望,约束消费行为,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家之宝,具体规范有:

1.勤劳致富。

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使之不断走向更高的文明。

《管子》中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墨子》中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淮南子》中说: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女论语》中说:“营家之女,惟俭惟勤,勤则家起,懒则家倾,俭则家富,奢则家贫。……一生之计,惟在于勤。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纪昀在给儿子信中道:吾特购良田百亩,雇工种植。欲使尔等随时学稼,将来得为安分农民,便是余之肖子。……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农夫披星戴月,竭尽全力以养天下之人。世无农夫,人皆饿死。曾国藩尽管为一代权臣,但他把谦与勤作为医治骄奢的良方。他一再训诫家人子弟:“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一再重申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指虔诚祭祖,“宝”指和谐邻里。和勤奋相反的则是懒惰,曾国藩强调:百种弊病,皆从懒生。以上这些人的说法是很有见地,也很有现实意义的。

小资料

(1)《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著。现留下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

(2)《女论语》: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撰的一部女子训诫书籍。《女论语》十篇,大抵准《论语》,以韦宣文君代孔子,曹大家等为颜、冉,推明妇道所宜。若昭又为传申释之。

(3)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而且他能诗及骈文,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其诗文收入《纪文达公遗集》。

2.节俭持家。

节俭,主要指对物质财富和劳动成果的珍惜、爱护和节约,做到不奢侈、不浪费。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节俭。认为节俭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宝。古人一直将勤与俭联系在一起。隋朝王通说: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强调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诸葛亮则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太宗李世民教育自己的子女: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艰苦。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总之,关于节俭持家方面还有许多人有过精辟论述。这些人不但教育子女等人节俭,而且还身体力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资料

(1)王通(584-617):隋朝教育家、思想家。字仲淹,号文中子。曾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但不受重用,后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著作有《中说》等。

(2)李世民(约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庙号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先封秦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帝位。在位期间,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出现“贞观之治”盛世景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之一。

(3)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终生不得志。其诗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但用典故太多,较隐晦难懂。有《李义山诗集》等。

3.俭己施人。

节俭是美德,但并不是要把金钱财富看得高于一切。如果为节俭而吝啬刻薄,斤斤计较,就会变成一个守财奴,如此节俭就不再是一种美德了。我们要做到既要节俭,不奢侈不浪费,但当需你慷慨解囊时,绝不吝啬,俭己和施人不含糊。

颜之推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己。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清蔡世远说:家中须节用为先,每日食用,须有节制,轻用不节,其害百端。又切不可鄙吝为心,凡义所应用,不可有一毫吝心。王夫之说:俭者,节其耳目口体之欲,节己不节人。确实,乐善好施是中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一直是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对己克勤克俭,对人慷慨大方的民族。《小儿语》作者吕近溪说: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一代名臣范仲淹不但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且还置义田,济贫苦,解灾难,成为一时美谈。

小资料

(1)颜之推(531-约591):生活于南北朝至隋期间。字介,山东临沂人。在梁、齐、周、隋朝为官,以《颜氏家训》传世,主张以儒家思想为立身齐家之道。

(2)蔡世远(1682-1733):字闻之,号梁村,清漳浦县人。清康熙时中进士,后受聘于鳌峰书院。雍正时,授为翰林编修。著作有《二希堂文集》等。

(3)吕得胜及《小儿语》:吕得胜,生卒年不详,字近溪。他主张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鉴于当时教育儿童的一些儿歌不符合要求,编写新儿歌即《小儿语》。《小儿语》是一本启蒙教材,朗朗上口,寓理于歌谣中。

二、议一议,辩一辩

1.人说会节约不如会赚钱,你认为有理否?

2.消费促进生产,是否与节俭持家矛盾?

3.“苦自己帮别人,这事傻瓜才会做!”对这句话你认同吗?

三、做一做,练一练

1.谈一谈勤俭与致富的关系。

2.俭己而去施人,是大爱无疆的表现,你认为具体应怎么做?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二)孝敬父母,慈爱子女

在传统的家庭道德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甚至比家庭中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更为重要。古语云: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亲子关系中最基本的规范是父慈子孝,即《大学》中所说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1.父慈而教。

每个人在出生后就在家庭中得到父母精心的呵护、耐心的教育,从父母的教育中获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接受既定的生活方式,学习一般的人生道理和生活技能。人类文化就是这样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实现代际传递。

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因此《后汉书·王帝传》中说:父子一体,天性自然。而且父母都强烈地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倾注了毕生精力。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人类最真诚、最无私的爱。《管子》中说: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汉韩婴说: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