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唐宋词史演义
7056600000023

第23章 谈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情态描写

摘要:由于“应歌”、“言情”的社会功能所决定,宋词中产生了大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而情态描写是宋词中运用得最多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宋词对女性形象的情态描写,主要有从女性角度观照、从男性角度观照等,从而使词作产生了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关键词:宋词;女性形象;化美为媚;情态描写

在宋词中,运用情态描写来刻画女性形象,是最多也是最精妙的。这当然是由词“应歌”、“言情”的功能特性所决定的。因为要刻画好女性形象,要表现其可爱之处,仅仅静止地描绘一下外貌显然是不够的,在很多情况下,还非描摹其情态不可。另外,由于词实际上是一种短小的抒情诗,在短小的篇幅里,对女性的外貌进行大量描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够“以少胜多”地以寥寥数语摄取女性美神韵的情态描写,自然就凸现出来成为宋词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一、宋词女性形象情态描写的美学基础

所谓情态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表情、姿态、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人物的情感、心理的直接外在表现。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有所谓“化美为媚”说,如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诗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在描绘物体美时赶上艺术,那就是化美为媚。媚是在动态中的美。正因为是在动态中,媚由诗人写比画家写就更适宜。”[1](P423)而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美》中也认为:“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2](P176)这里所谓“美”即我们所说的外貌美,它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而“媚”则是由女性的表情、姿态、行为、动作所传达出来的动态的美,这种动态的美往往高于静态的美。

所以,如果要精心地刻画女性的外貌美,而又显得不够尽兴或者力不从心,就不如放弃外貌美的刻画,而去“化美为媚”,这样反而更能摄取女性美的神韵。这种理论在中国也多所印证,如为孔夫子欣赏的《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夫人的两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极好的化美为媚的例子。对比一下《硕人》中许多描写卫夫人外貌的诗句,就会更清楚“化美为媚”的妙处。其诗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P82)前面那许多不厌其烦的精细的外貌描写,还不如后面的两句所传达出来的神韵。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杨贵妃之美的诗句不可谓不多,但最动人的两句毫无疑问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4](P238),为什么?就因为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是一种动态的美,是“媚”。

不仅古典诗歌中有这样的艺术实践,而且人们对这个道理也是理解的,只不过不叫“媚”而叫作“态”,或者叫作“情态”。如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说:“词宜雅矣……雅如美人之貌,趣是美人之态。有貌无态,如皋不笑,终觉寡情;有态无貌,东施效颦,亦将却步。”[5](P3461)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趣”、“态”与“雅”、“貌”的关系,这里的“趣”和“态”就是西方的所谓“媚”,而“雅”和“貌”就是他们所说的“美”,也就是外貌或者“相貌”的美。本来,从词学本体论上来说,宋词的根本艺术特性是抒情,刻画人物形象并不是它的特长。但是,由于宋词起源于花间尊前、歌筵舞席,要适应“应歌”、“言情”的需要,不仅它的歌唱、传播者多是明眸皓齿、雪肌霜肤的绣幌佳人,而且它所抒发的又多是男女之情,因此,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就必然成为其重要内容。而描写女性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表情、姿态、行为、动作进行刻画,从而表现女性的美。

二、宋词刻画女性形象的情态描写

宋代词人在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时,立足于作者的性别特点,一般表现出下列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女性角度观照的情态描写

一般说来,女性词人描摹女性人物的情态要远远地胜于男性词人,因为她们有着亲身感受,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她们对人物情态的描摹是由内而外的,具有真情实感。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6](P1)

这首词既不绘景,也不叙情,用一种白描手法,勾画了一个少女富有情趣的动作情态。而少女的可爱之状以及少女的形象和神韵也就随着动作情态的描绘而跃然纸上了。它写一个少女在后花园里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这时却突然有一个风度翩翩的陌生少年闯进后花园来。这位少女感到十分惊诧,只好赶忙回避。“袜刬”是说她来不及穿上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她头发松散了却来不及整理,以至金钗从头上滑落下来。这就写出了她匆忙慌张时的情态。“和羞走”三字,更写出了她含羞的表情和匆忙逃走的动作。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描写这位少女对那位少年真是怕看又想看,想看又不敢大胆地看,最后只好借助“嗅青梅”的动作作掩护,偷偷地看他几眼。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几句很好地勾画出少女在此情此景中的情态。一个调皮而又可爱的人物形象便“活”起来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几个连续性的动作细节,把少女的娇羞、调皮和好奇等灵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个细节最为精彩:在最初的害羞反应稍许平静后,她便停下来倚在门边回头偷看。这个细节十分富于情趣,最能传达出少女那种娇羞怕人而情窦初开的情态。可以说,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刻画,不运用情态动作的描写是根本做不到的。

又如朱淑真的《清平乐·夏日游湖》词: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7](P329)

此词上片的“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两句十分精彩,写出了女性在恋爱时的渴望、幽怨和庆幸。下片则全是情态描写。“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怀”二句,尽兴地刻画出女性陶醉于爱情中的娇痴、大胆和对爱的无比渴慕,活脱脱地呈现出如痴如醉的恋爱场面和人物。最后两句也是很好的情态描写:与恋人分手归来后,她没有心思去做其他的事,也不愿让别人来打扰,便回到自己的闺房,懒洋洋地傍着妆台。傍着妆台干什么呢?她也许还沉醉在刚才爱的幸福之中,或许还在回味着刚才的情景。“归来懒傍妆台”的情态描写,很好地透露出这样丰富的情感意味,使人物形象十分生动。

我们说女性词人一般善于进行情态描写,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即唐婉的《钗头凤》词。陆游的《钗头凤》是众所周知的“名词”,却不如他的表妹和前妻唐婉的同词调、同题材、同主题的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情感不如唐婉的深沉动人;其次是唐婉词中有一个精妙沉痛的比喻(“病魂尝似秋千索”),是陆游词中所没有的;再次是唐婉的词很好地运用了情态描写,而陆游的词却没有。唐婉的《钗头凤》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8](P2073)

这真是用生命和血泪写出来的词。“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病魂尝似秋千索”,这些语句是多么深沉动人,而其描绘又是多么精确传神啊!此不待烦言。我们单来看看其中的情态描写。上片末尾“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三句,是第一处情态描写:她想写下自己的心事告诉对方,但这又怎么可能呢?于是只有一个人斜倚阑干嗫嗫独语。她独语的是什么呢?显然是她的满腹思念、离愁和怨恨。但不管她独语着什么,她的内心却不断涌出这样绝望的声音:“难,难,难!”这三句通过情态描写,传达了这样丰富的情感内容,而且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下片末尾三句也是很动人的情态描写:一个在旧礼教束缚下的不幸女人,不能在人前显露自己的真情,不能在人前显露自己的悲哀,而只有在人前强咽眼泪,强颜欢笑,以“瞒”住自己的家人和外人,她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三句,通过情态描写,传达了女主人公极其沉痛、有泪往肚里咽的悲苦。总之,这首词的动人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精彩的情态描写。而这样的情态描写,在陆游的词中是一句也没有的。

(二)从男性角度观照的情态描写

女性词人善于运用情态描写,大概是由于其性别及其心理、行为特点使然;但女性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情态描写还是出自男性词人之手。男性词人的词作也有很多写得很精彩、很有情趣,而且其所描摹的女性情态往往是由外而内的,更多带有欣赏态度。如秦观的《画堂春》词: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8](P592)

这首词的上片全是写景烘托,这是宋词中常见的笔法。但是下片的情态描写,却很新颖别致。“凭阑手捻花枝”的姿态和动作,很好地写出了女子的无聊和寂寞;“凭阑”的动作很常见,但以“手捻花枝”这一极富女性特点的动作来表现她的寂寞和无聊,却是十分新颖的。她无聊地掐下花枝后,不知为什么又将花“放飞”,她是因为惜花,在“落花”中感叹自己的处境呢?还是痴心地想让飞花缓缓地飘去,以传达她的心事呢?自然,这些情感都有,又好像不全是。这样丰富的情感内容,都蕴含在这两句情态描写之中了;而且正因为这两句情态描写,女主人公的形象才更“活”起来。

再如秦观的《点绛唇》(其二)词:

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8](P602)

这首词的情态描写是比较生动的。第一处是“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这一情态动作细节表现了女主人公深夜听着不远处伤心的音乐声而不觉痴痴发呆,以致忘记了脱去衣服就和衣躺倒在床上的情景;第二处是最末三句,描写女主人公本来是默默流泪,但当有人询问时,她怕人看见,就转过脸去,背着灯光偷偷将眼泪擦掉,不觉将脸上的脂粉也给擦掉了。这两处情态描写,的确将女主人公痴痴发呆、偷偷愁闷怕人看见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男性词人作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些细微表情、动作等等,把人物写得生动可爱,富于情趣,更能够见出人物的神韵。如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词: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8](P157)

这首词下片中的“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是十分细腻的人物表情描写。女主人公本来还是开心的,不知为什么一下子又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惜春的情绪中,于是出现了词中所描写的细腻复杂的情态:她想唱支歌开开心,但又不觉敛去了笑意;她想笑一笑,却又不觉皱起了眉头。女主人公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感受,很好地通过其外在的情态描写传达了出来,人物形象因此凸现得十分鲜明。

又如贺铸的《薄幸》词:

艳真多态。更的的、频回盼睐。便认得、琴心相许,与写宜男双带。记画堂、斜月朦胧,轻颦微笑娇无奈。便翡翠屏开,芙蓉帐掩,与把香罗偷解。自过了收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翻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暖,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8](P660)

这是贺铸的一首名词,大约是写作者过去的一段恋情。词的上片是回忆相识及幽会的经过,下片则是写现在孤独思念的情绪,都十分精彩。上片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几乎全是通过情态描写来表现的。第一句的“艳真多态”为人物描写定下了一个基调,所谓“多态”突出地强调了女主人公婀娜多姿的姿态美。然后写两人邂逅及分手之后,女主人公不禁频频回头,眉目传情。“记画堂斜月朦胧”两句,写两人约会,是通过女主人公的一颦一笑和娇柔的姿态来表现其美丽多情的。最后一句“与把香罗偷解”,也是以其娇柔的动作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娇羞含情。整个上片写得“风致嫣然”,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看见女主人公的外貌,却似乎更清楚地感受到了她的风韵、姿态和情致,其形象更是活灵活现。

总之,宋词在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时,无论是男性词人还是女性词人,都十分注意对人物情态的描写,因为人物的情态,包括表情、姿态、行为、动作,都是其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宋词摄取人物富有特征性的表情、姿态、行为、动作来进行恰当的描写,能够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这种以情态描写来表现心理的写法,虽然没有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人物的外在情态与内心情感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培根.培根人生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顾学颉.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施蜇存.北山楼校定断肠词一卷[J].词学.第1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原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署名邓桃莉,徐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