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唐宋词史演义
7056600000005

第5章 ○三 刘禹锡感遇题斑竹,白居易抒怀忆江南

中唐时期,文人词的作者多由诗人兼任。其中以刘禹锡和白居易最为著名,世称“刘白”。他们都喜爱民歌,并善于向民间作家学习。他们模仿民歌创作了多首词作,如《竹枝》、《杨柳枝》和《浪淘沙》等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他自幼好学,熟谙儒经,浏览百家,曾得释皎然指点,受权德舆薰陶,诗文辞赋无所不通。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中了进士,十一年又通过了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被任为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了仕途。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掌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风波迭起,中央政权严重削弱,百姓饱经战乱,流离失所。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适)去世,顺宗(李诵)即位,改元永贞。王叔文、王伾等革新派人士被朝廷重用。王叔文、王伾本来就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有为、富有进取心的官员志趣相投,关系极好。他们当政之后,刘禹锡很快被擢升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并参议朝中治国方略和机密大事。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个中心,他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罢宫市和五坊使,取消进奉,打击贪官,抑制宦官和藩镇势力,史称“永贞革新”。

但是,由于革新的主要矛头是对准当时最强大、最顽固的宦官势力和藩镇武装的,所以革新派面临的阻力很大。因此,这场革新运动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告失败。当时,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与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严绶等人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顺宗被迫让位。太子李纯(宪宗)继位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宦官和世族权贵的要求,迫害王叔文集团成员。王叔文、王伾相继被逼死;韩泰、陈谏、刘禹锡、柳宗元、韩晔、凌准、程异和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州府司马,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先是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在赴任路上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朗州在当时是极其落后的边远地区,生产力十分低下,荒蛮贫困,风俗鄙陋,人们的迷信思想十分严重。他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以笛、鼓伴奏,歌唱竹枝词来祭祀鬼神,以求决断。

刘禹锡来到朗州后,住在城东的“招屈亭”(意谓为屈原招魂)旁,他曾在《采菱行》诗中感叹道:“屈平祠下沅江水,月寒照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第二年,朝廷大赦,但却明文规定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纵逢恩赦,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刘禹锡闻讯后,自豪地宣称:“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之一)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刘禹锡在朗州这个穷乡僻壤一待就是十年。元和十一年(815)正月,他和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京师,等待朝廷任命新的职务。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刘禹锡闲着没事,便与柳宗元一起去京师长安的玄都观里观赏桃花。一路上,人声鼎沸,红尘飞扬。刘禹锡步入玄都观,只见满院桃花灿烂,艳如云霞。面对盛开的桃花,刘禹锡百感交集,便借景抒怀,提笔在粉墙上写了一首诗,题为《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里,作者把炙手可热的新权贵,比作红极一时的轻薄桃花;把奔走于权贵之门的势利小人,比作接踵而至的看花者。他说:这些了不起的权豪势要和新进小人,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去后提拔上来的罢了。诗中对当朝权贵和卖身投靠他们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首诗很快就在长安城里流传开来,自然激怒了权贵,他们便以“心怀怨恨,诽谤朝廷”的罪名,再度把刘禹锡赶出京师,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也受到牵连,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由于御史中丞裴度的力请,刘禹锡才被改为连州刺史,后来又移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外一待又是十三年。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和州任上奉诏调回洛阳,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又调回长安在朝廷中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去再游玄都观。不料十四年过去了,往日的桃树已经不复存在,游人更是寥若晨星。面对此情此景,他感慨万千,便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以嘲弄的口吻,对昔日狐假虎威,如今已经树倒猢狲散的政敌,作了辛辣的讽刺。当年那些桃花,红得发紫,显赫一时,如今却荡然无存,不知去处。末句“前度刘郎今又来”,更是向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的挑战——“我又来啦,看你们能够把我怎么样?”这里,刘禹锡坚韧不屈的性格和顽强战斗的精神,跃然纸上,令人仰视。

在朗州时,有一年三月,刘禹锡来到湘水之滨视察民情,适逢当地百姓祭祀湘水之神,请他撰写祭神曲。因此,他就以历史上舜帝与二妃的传说故事为题材,写了两首《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相传舜帝有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她们都是尧帝的女儿。舜帝到南方巡视时,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寻找舜帝来到湘水之滨,听到舜帝已经死去的消息,便南望九疑山而放声痛哭。她们的眼泪挥洒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把竹子染出了点点斑痕。后来她们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即潇湘神。

刘禹锡在《潇湘神》词中,以旷远幽渺的气氛,为湘灵抒写内心的怨慕和忧伤。第一首写二妃魂归湘水,至今景物凄迷,香草零落,留下了无穷的幽恨。第二首写二妃思慕舜帝,泪洒斑竹,清夜弹瑟,寄托哀思,是一曲恋人的心之哀歌。其实,这正是词人借以抒发自己遭遇不幸的哀伤之作。

然而,刘禹锡虽然屡遭贬谪,备受迫害,郁郁不得志,但他的意志并未消沉,他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由于长久地生活于百姓之中,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间歌谣的艺术价值,便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如他创作的竹枝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它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词,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来到建平县(今重庆巫山),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模仿屈原流放沅湘时改编楚地祭神舞曲《九歌》的做法,吸收当地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创作的新词。他的竹枝词既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境优美,词句清丽,音节谐美。如他的《竹枝词二首》之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初恋少女的心情,她爱恋着一个少年男子,却不知道对方的确切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词人以这位少女的口吻,用“日出”和“下雨”来比喻,巧妙地利用“晴”与“情”谐音双关的关系,将少女初尝爱情时复杂微妙的心理表现得异常新颖动人,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词,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而苏轼听到黄庭坚吟诵刘禹锡的“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的词句时,也赞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宋代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他妓者皆不能也。”而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余尝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按:指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附注: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正编收录刘禹锡词39首。

***

白居易是与刘禹锡一样较早向民间学习写词的诗人。他所作的《忆江南》三首,虽然自称是依李德裕《谢秋娘》曲拍填词,实际上也是从学习民歌中得来的。因为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此调,只不过原名《望江南》而已。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由此两人订交,后在诗坛齐名,并称“元白”。宪宗元和二年(807)三月,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十年,贬江州司马。十三年,转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入为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转中书舍人。二年,除杭州刺史。敬宗宝历元年(825),除苏州刺史。二年,以病罢官归洛阳。文宗朝,历官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在此期间他定居洛阳,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侍郎致仕。

从踏上仕途到病逝,白居易在中央和地方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虽然也辞过职,贬过官,但总的来说,白居易的官是越做越大。在封建社会里,升官就意味着发财,不少人只要弄到一官半职,就全力搜刮民脂民膏。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写照。然而,白居易虽然终身为官,而且各种官职都做过,却从来没有发过财,有时甚至还陷入穷困之境。这是因为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在担任忠州、杭州和苏州刺史期间,他以卓越的才华,勤奋的工作,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政绩相当显著,以致他每次离开一地,老百姓都会痛哭流涕,追送几十里。如刘禹锡《白太守行》诗即描述了苏州人民为他送行的情景:“闻有白太守,拋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在一地做官,能够受到老百姓如此拥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这一年他正好五十岁。十月到任后,他便立即发动百姓修筑西湖堤岸,及时蓄泄湖水灌溉农田;又挖深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开凿的六井,以便利人民生活。长庆四年,白居易在杭州任满。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别州民》诗,记述了当时杭州百姓扶老携幼赶来送行的动人情景。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到京以后,他还常常向友人提及思念杭州之情。

文宗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在洛阳。他少年时曾经到过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景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已经进入晚年的他厌倦了官场生涯,而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一次,老朋友相聚,提起了当年他出任杭州刺史时的事情,白居易兴致骤至,挥笔作词三首,调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每首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这三首词却表现了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情感,真可谓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与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开头两句点题,中间两句对胜景、胜事进行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地是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感,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第一首词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勾勒出一幅无限美好的江南春景:曙光初照,江两岸的繁花红艳似火;春风吹拂,两岸间的江水碧绿透蓝。旭日、红花、绿水,交织成色彩缤纷的画图;江原、江岸、江心,辉映成瑰丽多姿的世界。这一切都给读者以充满光明、生机和活力的感觉。特别是对长期居住在中州的词人来说,眼前习见的是春日迟迟和黄流滚滚,因此对江南的春早和春好以及春江碧透更具敏锐的审美感受。

第二首词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生活画面的描写,概括出两种最富特色的杭州风物。既表现了词人浪漫的想象,描绘了钱塘江入海的奇观,又更好地引出了作者虽已年老仍然时时追念杭州,期待旧地重游的感叹。

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时,曾经听人说起过关于杭州的故事:张君房为钱塘令时,一次夜宿月轮山,忽听寺僧报说,月中落下桂子来了!张君房急忙出门看视,只见桂子纷纷如烟雾,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放到嘴里品尝却又没有什么味道。据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初唐诗人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把浙江潮和月中桂作为典型的杭州景观写进诗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也曾多次到灵隐寺赏月寻桂,也曾多次高卧郡亭眺海观潮。怪不得当他身居洛阳时,这些便很自然地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第三首词的“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追忆一桩桩使人流连的姑苏韵事。春竹叶,即竹叶青酒。醉芙蓉,形容苏州女子酒后的姣好形态。词人选用“吴宫”、“吴娃”字样,目的在于唤起读者对“吴王宫里醉西施”(李白《乌栖曲》)的历史联想。

由于这组词在艺术上的极大成功,因此,同时和后世仿效他用《忆江南》词调咏赞名山胜水的人至今不绝。如白居易的同时人刘禹锡就用《忆江南》词调唱和了一首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刘禹锡的这首词联想丰富,感慨深沉。在他的笔下,随风飘舞的弱柳和缀满露珠的丛兰都被拟人化了,用以衬托出词人无限伤春的情思。

白居易与刘禹锡一样善于学习民歌,较早用民间曲子词创作了《忆江南》、《浪淘沙》、《竹枝词》、《潇湘神》、《长相思》等小令,汲取民间词的白描手法,避其粗拙,益以精细,为文人词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其《竹枝》词四首: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闲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尽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怨杀江南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词都保留了民间词朴素、刚健和新颖的风格,具有中唐文人词的共同特色。他们的词受敦煌曲子词的影响,自然活泼,不事雕凿,流丽婉转;又注意吸收唐诗的艺术手法,克服了民间曲子词粗俗稚拙之病。白居易词浅近明快,刘禹锡词流丽俊爽,都与他们的诗风相近,而与晚唐温庭筠等人的秾艳词风具有明显的不同。

总之,白居易、刘禹锡的词,在意境创造、情景相生方面,汲取了中唐诗歌的长处。在词的形式方面,打破了五、七言律绝的成规,采用它的平仄安排,而变化它的韵位,把文字的音乐性与曲调的节奏感较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长短句的发展。《刘宾客文集》外集卷四所收《忆江南》词,前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的小序,说明他们已经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词体的正式确立和文人词已经从“歌(声)诗”中分离出来。可以说,他们的词是近体诗向典型文人词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是从敦煌民间词到晚唐五代《花间集》之间的中间环节。

附注: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正编收录白居易词2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