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女儿人生的方向盘霍许认为再怎么兴师动众都不为过,霍氏兄妹的几个长途电话就轻易地篡改了霍香人生路上的第一志愿。
在霍香求学的问题上霍悉没有哥哥那么强烈的品牌意识,她不认为霍香非得读清华必须读北大,尽管她出自名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高材生。在她看来,与其强迫她在留在高三把板凳坐穿倒不如另辟蹊径让她上一所有前途的学校,这样运作起来似乎更靠谱。
霍悉站在智者的高度为霍香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她让这对父女避开了两败俱伤的风险自己却绕不开垂帘听政的嫌疑。
霍香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霍悉为霍香争取了一个委培的指标,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霍悉负责的部门工作。幸运的是,她有两个学校可以选择,这两所学校的资质还是不错的!一个是外国语学院,一个是信息工程学院。只是外院招的是小语种的专科生;信息工程学院招的是本科生,可它是所理工院校。
霍悉谈判的技巧用来说服霍香这样的黄毛丫头简直就是牛刀杀鸡,不消多少时间就把霍香成功拿下了。而事实上,真正让霍香鸣金收兵的原因绝对不是霍悉从家族大义、就业前景等方面入情入理地剖析说服了她,也不是父母舐犊之情在霍悉的解说下感化了她。对于霍香来说妥协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抗争无果,选择妥协。妥协的结果是霍香可以去读大学不用做“复读机”。
霍香就成了二选一的伪民主下的牺牲品,但是她没有和事实决裂的勇气。毕竟她没有叛逆到脱离主流价值观的桀骜,毕竟学而优则仕才是人生正道。
读大学的事情定下来了霍家也恢复了平日的宁静,对霍香的非法拘禁也就自动解除了。这些天,同学们大聚小聚不断,有短暂相聚的喜悦也有更久离别的伤感。
八月将尽,同学们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朱未也不例外,只是录取他的学校不是延边大学而是吉林医学院。霍香没有收到延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在意料之中。
或许,是残酷的现实拆散了这队战略伙伴,结果论证了过程的荒谬,面对“囚徒困境”的考验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背叛。他们的行动撕毁了那份口头盟约,似乎他们有一大堆的理由为各自去辩护,而过多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亵du,于是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
冰点屋里,水果圣代一点点融化坍塌。四目相对的瞬间泪雨飘飞,眼泪却拉不近心与心的距离。这是霍香与朱未最后一次见面,没有更多的话语只有静静地凝望。
许久,许久。当盛放圣代的浅浅地盘子再也承载不了时间的等待盘中奶油决堤一般缓缓地溢出,似乎小小的冰点屋再也容纳不下离别的伤感。
斜阳照进纱窗的午后,他们选择转身离去。志同道不合的两个人终究是要分道扬镳的,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关于这段感情他和她都不认为有存续下去的必要了,霍香甚至很狭隘地把这次相见当成了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