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离开了魏国,离开了那个不起眼的中庶子职位。没把他当一回事儿的魏惠王,自然也没把他的离去看得多重要,说不定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件事。
魏惠王后来是把肠子都悔青了,可是自古以来谁又能未卜先知呢?虽然公孙痤对他说过,要么就重用公孙鞅,要么就杀掉公孙鞅,但是老天虽然把这句话送到了他的耳边,却没有给他一颗能够接受这句话的脑子。
公孙鞅就这样来到了秦国,托大臣景监推荐,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正为强国之计而日夜不宁,见有人来荐,不管他是谁,说的什么,肯定是愿意先听一听的。结果秦孝公听了公孙鞅的一番谋划以后,大喜过望,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来者果然是个人才,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公孙鞅在秦国驻扎了下来,酝酿他的治国计划,两年后,他对秦国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有了一些了解,于是,变法正式地开始了。
改变现状的做法,一开头往往都会受到一些阻力,公孙鞅的变法也不例外。他刚把变法的想法宣布出去,秦国的贵族马上就都不赞同了。是啊,你不变法我也活得好好的,虽然国力不强,但我衣食不愁,在家有房住,出门有马骑,你折腾个什么劲呢。
公孙鞅是个聪明人啊,他知道要把这些权贵群臣说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变法,也不肯放弃现在的既得利益,变来变去把他们的财产变没了,他们怎么可能同意!公孙鞅知道只要搞定了一个人,这个变法就一定可以进行下去,这个人就是秦孝公。
他对秦孝公说:“我们的变法,不需要去与下层的人商议,对于下层的人,没办法和他们讲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和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和他们是说不通的,所以要建成大业,我们必须向先贤学习,先贤之所以能够建成大业,就是不拘泥旧礼,不理会大众反对,坚持自己的开创。”
秦孝公尚未答话,群臣里有一个叫甘龙的大夫,出头反驳道:“这话说得不妥!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百姓安定不乱。”
是呀,别人不说,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为了治理国家,也是重修秦穆公旧时的政策法令,你公孙鞅一个外来的,只在秦国住了两年的人,凭什么在秦国这片土地上兴风作浪?
公孙鞅正色道:“一般的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而学者,往往只陷入自己所学的东西,不能开拓。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开创大业,因为旧章之外的事情,他们不能思考。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秦孝公赞道:“说得好!”当即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宣布由他来制定变法的法令。
事已至此,别人还能说什么呢?
变法正式开始了。国君的赞同和支持,让公孙鞅的话大大加重了份量,所以法令也就格外地严厉起来。
公孙鞅下令将民众编为五家一小组,十家一大组,互相监督,犯法还连坐。这一招很厉害啊,你想自扫门前雪可不行,邻居犯了罪你也得跟着受罚,所以你不得不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看哪个邻居做事不对劲,赶紧把这闲事管到底了。
同时,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功劳一样,获同等赏赐,而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论处。这样百姓可不能当瞎子聋子,只要你遇见了犯事的人,你自己也就摊上大事了,要么就识相点拿个赏赐,要么就按降兵论处。如果你说我什么也不愿意管,只呆着家里总可以吧,那也不行,邻居犯事等于你犯事一样。
所以,公孙鞅的法令一下,谁也躲不了清闲,反正百姓你就得给看着,这法令执行得怎么样了。
法令还规定,立军功得,可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者,按轻重程度处以刑罚;致力本业,耕田织布产粮多者,可免除赋役,不务正业,懒惰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
王亲国戚之中,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按由低到高的官阶等级,分配给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还有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得到荣誉,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赫。(怪不得那些原先的贵族大臣们,都一致反对)
法令制定得很详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对于百姓来说,这些东西到底该不该信,还是个问题,虽然国君是发了话,但是,这公孙鞅他们以前也没见过,他说的这些,真的会是这样的吗?
公孙鞅想到了这个问题,他知道法令颁布之初,百姓心中肯定有诸多的疑惑。这疑惑虽然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变成相信,但是他需要的是立时的,很快的将这些疑惑去除,因为,他的法令,应该直接变成他们的定规,他没有时间跟百姓去磨叽。
于是公孙鞅派人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发令说,如果有人把这根木杆,移到北门去,就赏赐给他十金。百姓们看见这个奇怪的悬赏,都犹豫不决,没人上前去搬。是啊,一个陌生的人,一个古怪的号令,谁知道这里头藏着什么猫腻,咱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公孙鞅见无人动手,又把悬赏提到五十金。重赏之下有勇夫,果然从人群中就站出一个大汉来了,他半信半疑,看看木杆,又想想五十金,还是上前把木杆背到北门去了。
木杆落地,此大汉马上就领到了五十金赏赐。众人哗然,早知道就自己去了……
公孙鞅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这时,他才下令颁布变法的法令。
嗯,搬木头不是目的,目的是告诉你们,我公孙鞅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还是个不缺银子的人,以后你们还会知道,我公孙鞅还是个厉害的人。
果然,一年以后大伙儿就都知道了,这个公孙鞅,不仅是个厉害的人,而且是个挺讨厌的人。他把百姓们过去安安稳稳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不是吗,咱本份种个地,闲暇时睡个觉,没招谁惹谁,突然有一天,官吏破门,邻居谁谁犯法了,你得连坐,跟我们到衙门去。这叫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中落,这日子还能过吗!再说,这新法令,条条框框也背不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做错了。公孙鞅啊公孙鞅,你好好呆在魏国不行吗,到我们这里来耍什么威风!
于是一年后,秦国的百姓们到国都去控诉新法的,数以千计。估计接待他们的官吏头都大了,看见有人进门就心中害怕。
百姓不服,意见多多,这怎么办呢?公孙鞅正琢磨着抓一个典型,杀鸡给猴看,可巧,这不就有一个机会从天而降了:一个重要人物也触犯新法。
这个重要人物不是别人,是秦国的太子,秦孝公的儿子!
太子犯法,该如何处理呢?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话是没错,但怎么对待太子是个关键问题。公孙鞅不傻,他知道自己的新法惹人讨厌,它能得以颁布实施,全靠着秦孝公支持,如果把太子处罚了,秦孝公再怎么以国家利益为重,也是不高兴的。如果秦孝公对这新法也不感冒了,觉得它这不好那不好,那么公孙鞅在秦国还能待下去吗?
所以太子是万万不能动的。公孙鞅就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处罚了,在脸上刺上字,以示惩戒。嗯,这既没有动太子,也让百姓知道了厉害,你再牛,能牛得过太子老师吗?
果然,第二天这件事情就在秦国传开了,弄得人心惶惶。来控诉新法的人一下就没了踪影,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遵从起新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