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全职的修炼历程
7114100000116

第116章 孩子的好奇心

看过耍猴吗?看似猴子被耍了,可耍猴人把瘊子当宝贝来对待,不允许别人碰触瘊子,处处保护着猴子,就是怕猴子会有心理的伤害。别看他手里总拿着鞭子,可是鞭子从来不会落在猴子的身上,成了人与猴子之间嬉闹的玩具,猴子一系列精彩的表演,或者装死装怕,人与猴子的配合达到人猴共舞的境界,耍猴人不仅了解猴子的性情还尊重它们,作为幼年的儿童,成人对他的关照难道就仅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忽略或者不考虑他们的精神成长需求吗?

帅帅的袜子一处被染红了,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的说,“妈妈,这是眼睛。”如果离开妈妈,孩子还会如此的敏感与兴奋吗?做什么没人理会,做错事会被横加呵斥,孩子想用哭来发泄情绪被恐吓着,孩子无法把苦楚倾诉出来,又逃避不了所处的环境,只能压制着情绪,大人则沾沾自喜的认为,孩子身上的毛病在他母亲离开后就这样轻易的改掉了,可怜的孩子得不到真正的关心,或倔强或内向或既倔强又内向。

爱的方式要合理,契合儿童心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听人不管,不是强加于人,而是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主妇,林可并不认为自己一无所用,主妇的工作是非常的必要,至少在孩子成长的前3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早上起来,收拾完毕,准备做早餐,问帅帅,“早饭想吃什么?”他不假思索的说,“不要吃饭。”妈妈说,“用西红柿炒鸡蛋给帅帅吃好不好?”他立刻开心的说,“让帅帅拿西红柿。”他是知道西红柿的位置,林可则拿来鸡蛋,刚要往碗里磕着,帅帅说,“让帅帅打。”他把鸡蛋往桌子上一碰,然后把蛋液流放到碗里,做得那么的完美,然后又要筷子,“让帅帅搅搅。”于是,林可把筷子给他,他认真的搅拌起来,此刻,她趁机把西红柿的外皮去掉,他说,“打好。”炒鸡蛋的时候,他说,“让帅帅放盐。”一顿有他参与的早餐,他吃得也分外的开心。

母亲出去逛街去了,帅帅问,“奶奶出去干什么啊?”林可说,“出去买菜去了。”他指着家里的大白菜说,“家里还有菜。”林可被他问得不知怎么回答,他却找了个理由,“家里的菜不好吃啊。”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推理方式。

出去玩前,他说,“帅帅买棒棒糖。”妈妈问他,“吃草莓还是吃棒棒糖?”草莓是他平日爱吃的水果,他回答出乎妈妈的意外,“把草莓吃完再买棒棒糖。”他知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他竟然说出这样的答案来。小小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思考的能力了。上午带他去超市买了一袋棒棒糖,没有去菜场买草莓。下午,问他,“想不想吃草莓?”他说,“家里还有棒棒糖”,话锋又一转,“留明天再吃啊。”意思是现在可以与妈妈去买草莓了。

帅帅玩沙子玩出新花样了——打老鼠游戏,类似电玩里的锤锤乐。“老鼠出洞了,快来打啊。”这个在沙堆里也可以玩的。帅帅在路上捡来了一根小竹棍,怕妈妈阻止,他说,“这个留打沙子。”在沙堆前,林可无意在沙堆上用竹棍戳了很多小洞,对帅帅说,“老鼠出洞了,快来打啊。”帅帅举着小铲子把洞抹平了,接着他们的角色互换了,他戳老鼠洞,妈妈打老鼠。孩子的观察力总是很敏锐,他在一面墙上找到一个如老鼠洞大小的洞口,他用竹竿往里戳着,没想到竟然淘出了一块小石头,他开心对拿到妈妈面前:“帅帅打到老鼠了。”然后继续戳着,没有收获,用铲子铲了地上的尘土,送给妈妈看,“打到老鼠了。”林可说,“你打到的是老鼠屎哦,不是老鼠。”母子俩开心地笑起来。在与孩子玩的时候,可以忘掉身后的忧愁。

早上下了一场阵雨,外面的路上低洼的地方有积水,帅帅问,“干嘛下雨呢?”现在他正处在好奇的时期,如果说,“下雨就下雨,干嘛问那么多。”这无意识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林可告诉他,“小草小花渴了,它们需要喝水,于是天就会下雨为它们解渴。就像早上帅帅起来也要喝水一样的啊。”他听明白了,不再问了。继续向前走着,走在路上鞋子被弄脏了,他告诉妈妈,“帅帅鞋子脏脏了。”妈妈看了一下说,“不碍事,没关系”,他依然说,“帅帅鞋子脏脏了。”因妈妈的回答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他依然不停的问下去,林可说,“鞋子脏了,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他说,“回家洗洗啊。”达到目的了,他也不问了。

带他到河边,他看到轮船停在哪里,他问,“轮船干嘛不走啊。”

“没人开动,当然不走了。”

“人家到哪里去了?”

“人家在睡懒觉呢。”

“人家干嘛不起床啊。”

问的她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他因为没有得到答案,依然问着。刚停一下,他又问了“大轮船干嘛不走啊。”……

想给他买草莓,问他,“帅帅吃不吃草莓,妈妈买草莓给你吃,好不好?”

他就说,“把钱给帅帅。”

把钱给他。他说,“放帅帅口袋里。”把钱放在他的外衣口袋里。等着买好东西了,他说,“让帅帅把钱给人家。”把钱递给人家,一副小管家的模样。

还没到超市门口,他就说,“给一个硬币给帅帅。”每次去超市他都要坐一次摇摇车,给了他一枚硬币,直奔摇摇车,把钱投进去,很快结束了,又把手伸出来,再给一个硬币给帅帅。妈妈说,“你不是说坐一次吗?我们说话要算话。”他把食指竖起来,“只要一个硬币。”妈妈说,“不行,只能坐一次,已经坐了一次了,不能再要了。”他一般不会赖着不走,坐一会也就下来,直接进超市了。

帅帅每天问很多问题,而且会三番五次的问同样的问题。有时妈妈都失去了耐心。“不是说了吗,还问那么多?烦不烦啊。”林可知道对孩子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可是他的一个问题总是会引发很多的问题,林可要说一大堆的废话他才能明白。

孩子的行为还具有目的性,并非无缘无故的无理取闹,很多成人忽略了孩子的有目的的行为,极力阻止,孩子以哭闹的方式被物质的大人认为是任性,必须好好管教,哪能由着他的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被拒绝的孩子心里是多么的沮丧,他又没有力量去反抗,如果成人请求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帮忙遭到拒绝一样,内心同样是受伤的,只是孩子还没有能力去表达出来而已,只能以哭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

孩子有理解话语的能力,帅帅在房间里看到电话,说,“给哥哥打电话。”他说的哥哥就是雨,妈妈告诉他,“哥哥没有手机,没法接,就像爸爸给妈妈打电话,爸爸妈妈都要有手机才能说话。”他听懂了,又说,“给二姨打电话。”林可说,“哥哥没有与二姨在一起,没法接到。”他没再要求了,如果让父母看到了,肯定会呵斥他,“不能拿电话”,然后把电话从帅帅的手里夺过来。孩子就会哭,让帅帅自己放。可是他们哪里会由着孩子的性子呢。

儿童的成长过程如同小树的成长一样,要对不利于成长的枝干进行必要的剪裁取舍,保证主干的营养充分,这样才有益于小树更好的成材。如果任其旁支侧干疯狂生长,很可能就会超过主干喧宾夺主,树也成不了大树,再好的苗子也可能成为灌木。

父母对子女的无意伤害深深影响着子女今后的心理发展,林可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所以她也尽量对帅帅以温和的口吻说话,避免对孩子不必要的伤害。孩子的合理愿望会适当的满足,不合理的给他讲道理或者转移注意力也能处理好。林可想着:“我不能把自己受过的创伤再传给孩子,孩子并非天生顽劣,而我作为母亲也难以尽善尽美,相互包容吧,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与孩子身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个人的依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