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社事,自食其力。行为独立,思想独立。
初设世事“独立”是靠自己,不依附,不隶属。
独立和自由总是相提并论,也常常捆绑在一起。看似不可分割,实则是不同的概念。
独立,意味着身体力行。
自由,充当着梦想的力量。
渴望自由,就要先行独立。独立的人生面对,是成长路上自我界定生命价值的体现。而它承载的梦想正是向往自由的开辟途径。
成人的过程渴望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底气。独立的经济,可以完成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也可以正常的行走在人群当中。像个人一样,活的像个人,跟上人的步调。
广释独立含义,因人或因事,都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在这里,我只对不容易的人想要简单生活作一感想。
从十八岁离家参军,独立就开始出现在了行为意识里。随着时间所处的环境和人事又渐渐的发生着改变,独立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里顺应着改变调整着状态。
成人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成长的蜕变,每一次的蜕变都伴着煎熬的疼痛。破茧成蝶,放飞梦想,自由,正酝酿着新的独立。
身心浑为一体,独立思维在全新的生活里期待着另一种拥有。事业和家庭包裹着全部,让我重新思定了命运的含义。不再是过去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无形中赋予了一种可以决定自己,甚至可以决定他人命运的独立。这种独立,是经济独立之后延伸出来了的独权。我有点飘飘然,也有点担忧,又很害怕自己不能凌驾把握好这份责任。
人生的步数和格调,由简单到简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完全独立也不那么容易经营。但是,生活的基础还需要建立在独立之上才能发挥出有效价值。然而这份价值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去驾驭…………
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秉承着规律寻找着内心极其渴望的自由,在生活里期待着可以安放那颗不甘之心。
属于自己的简单幸福充实着来自心底的真诚呐喊,我不是狂人,却想做些疯狂的事来证明自己不白活的理由。
本是数九寒天,却是艳阳高照,这个冬天又将带着新的使命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季节,却没有丝毫过年的意境。
了心的假期在年味里生成一片和谐景象,张灯结彩、高朋满座,这个年,别出心裁的过出了另一番滋味。
年前、年中、年后,人们感受着农历新年跨越平凡的喜庆,同时又许愿期待新的美好祝福。
年初五,父母在省城焦急的过了一个没有特别讲究的年,他们归心似箭的想要早点回到老家的院子里可以许下心愿。
父母传统的思想里并没有安享不劳而获的心思,他们没有享受过静态生活,但却不羡慕这种日子。用她们的话说,就是“享受不了”。也许该说他们是穷命,可事实上她们要的并不是富贵,而是天伦之道,命里之法。倒是生活在城里的人看不出有多少富贵之命。
顺天敬礼,守常侍孝。是做人的根本,更是身为人子的义务。
渐老的父母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能让她们在有生之年过的舒心踏实也是子女应敬的孝道。
这个年,我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却没有从父母的脸上看到期待的效果。我知道她们和我一样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尽管我已成家。
家人永远都是港湾,也是最能体察和理解的人。只是她们不愿像外人一样把所有的关心挂在嘴上,她们更愿意化作善意的微笑和鼓励。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她们想早点回去出于此,不愿多问我的境况也是因为如此。我能感觉到父母对我的爱,还有妹妹年少懵懂的理解。
家人不需要多言,只需尊崇便好。
春节小长假和家人在一起一点都没觉得有多久,就连秦语妈妈和秦语也觉过的很快。
父母在省城的新家住的还算舒心,妹妹也是头一次在省城过年。秦语妈妈和秦语也给予了最大的照顾。总之,这个年还算如愿。
城市里过年不像村子里那样有家的感觉,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尤其是城市夜景,总感觉如醉如幻,不像村子那样注重家的氛围。
同样的节日也因为地域属性有了差异,但是浓厚的节气感依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日子里该有些轻松欢快的心情,秦语妈妈为此做了很多。我们一起看了演出,一起在城市景点转了转,还一起去了寺庙。几天下来,父母显的特别疲惫,她们习惯了村子里的生活,对于城市里的热闹有些乏味。可一回到家里,父母就像找到了感觉一样。这些天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也为我们奉上了拿手的好菜,秦语妈妈是赞不绝口,连连夸赞。
两家人融为一家人,对我来说比什么都觉得幸福。秦语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在父母跟前她始终充当着一个好儿媳的角色,让我很感动。
这些天,店里的阿苏一直跟着我,除了开车还跑前跑后的,像极了古装剧里的跟班打杂,但是我不愿意这样看待他,心里把他当成了朋友,只是工作需要我们之间保持一种特殊的观念,我也就没有过多的对他表示感激,只是尽了本分,让他也参与到了我们的节日当中。
春节小长假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和秦语也要去亲戚家走走。初五我们在家都没有出去,一起包了饺子。
乡里人们出行有讲究,一般都是过了初五才会大面积的走亲访友,俗称“破五”。虽然现在人们不太讲究了,但父母还是很在意这个。
年初五不算特别节日,只因为明天我和秦语要和父母一起回老家,秦语妈妈要去北京。这一天对家人来说就有了特别的含义。
可能是日子好过了,不像之前那样没有盼头,这样的相聚相离家人没有特别注重。在一片祥和温暖中过度了这一天。
命运承载的使命终有交待的时候,我和秦语成家对于双方父母来说就意味着“交手”。生命的传承和延续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人父母或是为人子女都将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在安稳的生活里头。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想法。成立了家庭不仅要有更多的理解,还要做到真正“独立”。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回敬父母的方式。
相聚总是短暂的,即便想多做些什么,可时间却没有多余的空闲留给更多的享受。生活要继续,生命还要奋斗。
年初六,返程进入高峰时段,尽管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享受,但外出的人们已经踏上了梦想的旅程。新一年的全新开始,又在很多坚守在一线默默付出的力量中回归到了日常生活。
调整状态,收拢安逸。上班前的工作准备已然成了一种默认习惯。
年味还没有完全散去的城市张开双臂迎接着熟悉的陌生人。返程的队伍源源不断的流入城市,新的梦想也在酝酿着春天的到来……
回城的人们期待着好的开始,而我们又向着相反的方向奔着淳朴而去。
回家的高速路上,很明显的能感觉到大多数人的去向,只有少部分车辆朝回家方向行驶。大概有些年中值班的现在才能回家团聚,也有些是在省城居住其他地方工作的人。总之回家的路不像返城的那样拥堵,一路上都很顺畅。
这次回家,主要是我和秦语婚后的头一年必须要去亲戚家走走,正好也能和父母相跟上。另外妹妹初十才上班,她也还能在老家待上几天。这次回家是秦语开车,因为店员有的今天就上来,我让阿苏帮着招呼,就没让他跟着来。
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坐在副驾驶座上,纠结了一路。秦语怀有身孕,让她开车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次回家,秦语没有半句怨言。她只跟我说,“走完亲戚就回”。为了能安稳过日子,我同意秦语的决定。
俗话说,穷不走亲。在没认识秦语之前,我几乎和亲戚们没有任何往来,逢年过节也都是由哥哥独自完成这项任务。亲戚们也很少关心自己家外的亲戚生活。这是多数村子里的目前关系。
现在,虽然生活有了一些变化,但从我自己来讲不愿意摆出一副膨胀模样,可亲戚们却异乎寻常的关心起了我们家人的生活。父母对此,有种说不出来的莫名感受,而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我只觉得,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活着的人都不容易,不管是家人之外的亲戚,还是自己的家人。感触最多的还是穷日子里的无助和迷茫。不过现在好了,我有信心让自己的家人过的好些,不必像过去那样惆怅度日。
梦想和想象再一次和现实发生冲突,我习惯着体会这样的来之不易。
上午九点四十三分,我们顺利出了高速口,我也松了一口气。在高速路口的休息区,我让秦语停下车,和她换了位置。秦语开了一路,身体有些不适,还好父亲懂点医术,在车上给秦语把了把脉,父亲说
“没什么大碍,就是路上有点颠婆,又保持一个姿势,累的,休息一下就会好”
我把父亲的说的话向秦语重复了一遍,秦语笑着摇了摇头,我说
“咱们走吧,早点回去休息会儿”
妹妹着急的说
“哎,该是我自己坐车回来”
我看着妹妹笑了笑说
“别瞎想,要怪也怪二哥,没有早点拿到驾照”
母亲脸色有点不好的看着我,我说
“妈,是不是晕车了”
妹妹看了看母亲,父亲说
“这车比较舒服,你妈以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父亲说完,看了看母亲。母亲苦笑了一下,说
“妈,没事儿”
我说
“那咱们就回”
秦语扭头看了看坐在后面的父母和妹妹,然后轻轻的摸了摸我的手。我看了眼秦语,笑了笑。秦语也笑了一下。然后我就开着车,朝村子里的方向驶去。
冬天的村子道路两旁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又一片的空地,空地上偶尔还能看见有人在放羊。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情景就像记忆中的那样,好多年了都是一个样子。
穿插在村子与村子之间的公路上车子不是很多,尽管现在很多人家都有了轿车,可并没有向城市里那样出现拥堵现象,倒是村子里的街道上特别拥堵。
进了村子,好多人已经认识了这辆车,父亲还特意开了车窗,一路上还不停的和村子里的人打招呼。妹妹看着父亲一直偷偷的笑,母亲则是没有一点办法的略显尴尬。村子里的面子其实要不得,因为这样的炫耀不会迎来任何掌声,反倒会让很多人眼红说闲话。父亲在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以前也是个能人,可随着年龄他好像孤独了很久,沉默了很久,现在有了可以找回自信的机会,他丝毫没有浪费任何可以让人投来羡慕的机会,那怕是种嘲笑,父亲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我理解父亲,可也为他活到这个年龄没能看透人世而感到些许遗憾。我想,这大概也算是命吧……
车子停到家门口,我让妹妹陪着秦语先回了家,然后我和父母把秦语妈妈给带的东西搬下了车。没一会儿,哥哥和小侄子也出来了,小侄子高兴的喊着“奶奶、奶奶”,母亲看见小侄子也是特别的高兴。小侄子和母亲特别的亲,母亲看见小侄子也格外的热情。哥哥帮忙拿上东西,让母亲和父亲先回了家。我拿上剩下的,说
“父母不在家,是不是感觉有些冷清”
哥哥笑着说
“可不说哇,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笑了笑,然后我们把东西放到了一楼的客厅。
回了家感觉很特别,那种由内而外的踏实总能让人忘记任何烦恼。尤其是父母,她们到了家就里里外外的忙了起来。哥哥说
“锅炉今早烧的”
父亲说
“噢,温度还可以”
母亲从厨房里出来说
“那么东西是哪来的?”
然后哥哥边说,边和母亲一起进了厨房。
我洗了洗手,回了我和秦语的婚房,秦语和妹妹坐趴在写字台上看玻璃地下压的照片,小侄子也在边上凑热闹。我摸了摸小侄子的头,说
“几岁了?”
小侄子咧着嘴说
“过了年十一岁了”
我笑了笑说
“长大了,也长高了”
小侄子说
“叔叔,你啥时候走呀?”
妹妹说
“刚回来,怎么就走”
小侄子说
“我们开学还早,走的时候把我也带上,我还没去过省城”
我说
“那开学了咋办呀?你自己一个人能回来吗?”
小侄子说
“你开车送我回来么”
妹妹说
“作业也不写,还哪里都想去”
小侄子说
“我早就写完了”
我笑了笑说
“走亲戚没?”
小侄子说
“近处都走完了,远的还有,我爸爸说不去了”
妹妹笑了笑,指了指秦语说
“知道这是谁不?”
秦语看着小侄子,小侄子害羞的躲在我身后说
“知道”
妹妹说
“是谁么?”
小侄子脸红的说
“婶婶”
小侄子说完,秦语笑了笑,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小侄子嗖的一下拿了红包,然后就准备拆,妹妹走到他面前说
“连个谢谢都不会说?”
小侄子咧着嘴拆着红包说
“谢谢”
妹妹正要说小侄子,我说
“他还小,由他哇”
妹妹说
“别拆了,给你妈妈拿上去,给你保管好”
小侄子抽出钱说
“这么多?”
秦语看着小侄子不停的笑,我说
“那是多少钱”
小侄子数了数说
“十个一百”
我摸了摸他的头,笑了笑,说
“把钱拿回家,让你妈妈给你保管好,以后上学用。”
小侄子点了点头,然后就跑着出了卧室。秦语看着我笑了笑,我说
“现在感觉怎么样?”
秦语摸了摸肚子,点了点头。
我说
“累了就躺会儿,我去倒杯水给你”
妹妹说
“我去吧二哥”
我说
“二哥去吧,你陪你二嫂休息会儿”
妹妹看着秦语笑了笑,然后拿刷子扫起了床。
我给她们俩倒了两杯水端了进去,秦语手里拿着一个红包正和妹妹推来推去。妹妹说不要,秦语非要给她。我放下水杯,说
“你二嫂早就想给你了,就怕你拘束,在省城就没给你。拿着吧”
妹妹不好意思的跟秦语说了声谢谢,秦语把红包塞给妹妹,笑了笑。
妹妹说
“二哥,你让二嫂躺会儿吧,我去看看咱妈有甚帮忙的”
说着,妹妹就出了门。
我从衣柜里拿出被子和枕头,又给秦语找了一双拖鞋。秦语趴在我耳边说
“明天咱们能走吗?”
看着秦语的眼睛,我笑着说
“就一住晚,明天咱们就走”
秦语点了点头。我说
“上床躺会儿,我收拾一下,咱们吃了中午饭,下午就去”
秦语喝了口水,然后躺到了床。我拉上窗帘,给她盖上被子。然后就出了卧室。
客厅里母亲正和哥哥在沙发上说着话。她们再说厨房里的东西是谁家给的。听他们说的大概意思,都是和往年一样是亲戚们送的,只是礼品的档次比往年高了很多。另外还有一些以前不怎么来往的和去年在家里加工食材的人家也送了些东西。母亲看着这些东西很发愁,可人家已经送了,退回去不合适,于是就和哥哥商量着把东西调整了一下分开几拨,然后给人家还礼。
母亲一直都是很传统的人,从来都不白拿人家的东西,尤其是在这些事情上,从来都不愿意亏欠。
所以,我们兄妹三个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
而父亲在这些事情上略显沉默,他一回来看了看锅炉就躺到了炕上看起了手机。
我们兄妹三人和母亲分开东西,母亲又交待了一下给谁家送什么。
东西分好后,母亲和妹妹去了厨房。
离开家几天家里也没什么便易的吃食,妹妹说吃火锅方便,于是就准备开了火锅需要的食材。
我把从省城给哥哥的礼品拿出来,哥哥看了看说
“就不用给哥哥了,你刚结婚,亲戚们都得走到,安排给亲戚哇”
我心里知道这些东西不足以表达兄弟之间的情谊,可是有些时候礼数还是要走的,毕竟哥哥也是成了家的人,他不在乎,还有嫂子。
一家人相处也需要透过东西来表达情感,尽管很俗,却对维护家庭关系很奏效。
在我的坚持中,哥哥收回了推辞,他拿上东西说
“就准备点涮菜就行了,羊肉,凉菜,什么的从上头拿”
说着哥哥提着东西上了楼。
我进了厨房跟母亲说,哥哥一会儿拿肉下来。母亲却很不高兴的数落了家里的一些闲事。
家里就是这样,村子里包括城里都一样,尤其是孩子们多,家里条件差的时候,有心的孝顺就会成为很多时候的矛盾起点。
母亲为这个家做了很多,总希望哥哥和嫂子能理解,可很多时候总因为些小事情搞的心情很糟糕,但是并没有原则性的原因。
事情说出来,过去了大家也就不再提了,除非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把积压很久的东西又拿出来说事情。
村儿里头一个院子里难免磕磕碰碰,像我们家两个儿子,如果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每天都会被这些琐事儿麻烦死。尤其父母会难做。不过,现在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因为我不回来住,而且给家里带来了些改变,多多少少大家会迁就我。所以,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就有效避免了。
中午饭,很快就准备好了,哥哥和嫂子从他们家拿了些过年准备好的肉啊、菜的,母亲和妹妹准备了些自己种的土豆、红薯、白菜、土豆粉、萝卜、冬瓜还有豆腐之类的家常蔬菜。我搬了张桌子,安顿好了电磁炉、涮锅、凳子还有碗筷。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叫醒秦语,妹妹喊了父亲,哥哥拿上热好的酒。一家人就坐后,很随意也很轻松的在笑声里开始了新年里的第一次团聚。
家里的饭菜很接地气,秦语吃的也很习惯。尽管她很排斥这种氛围,但还是为了我接受了。这也是我对她感激万分的地方。两个人毕竟结婚了,要过日子,无论是谁都该为了幸福做些努力,付出些行动。只有这样,家才能像个家,人家才能成个人家。
简单的午饭吃出了家里新年的美好期待,头一次这么开心的聚在一起过年,大家都很高兴,特别是母亲。
母亲脸上洋溢的笑容,是舒心的,在她心里解决了我这老大难的问题,接下来就又是妹妹的终身大事了。但相比起我来说,母亲对于妹妹的终身大事就没那么着急了。毕竟妹妹是女孩子,在父母眼中相对容易一些。
家里的事情看似平常,可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不论是我想要修葺院子,还是家人的意识,都得从思想上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改变……
吃过午饭,还没来得及收拾桌子,好几个邻居相跟着进了家。母亲急忙招呼邻居,妹妹和嫂子收拾桌子,小侄子和父亲回了房间,哥哥去了楼上,我陪着秦语回了卧室。
村子里的邻里关系远比城市融洽很多,虽然家家都不是高收入人群,但很舍得相处。小的时候谁家要有个急事儿也都是邻里相助,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病住院,邻里之间都会竭尽所能。反观城市,村子里的这种乡土人情要厚重许多。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虽然都会伴有私心,但也都是正常人性反射,所以没必要刻意专研。
乡间的浓厚人文气息来自于淳朴的心地善良,身为一个农村人我感到无限的自豪,所以我没有打算把自己变成城市户口。
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不甘心变成了不知足,尽管如此人的本真始终都不会大变。就像亲戚们之间,了解的越深,得到的伤害也是一样的,但是亲戚总归还是亲戚。
中午稍作休息后,母亲安排了一下给亲戚们带的东西。母亲说,先去看看姨妈和舅舅,顺便给外公外婆烧点纸钱。母亲已经很久没去回她出生的地方去了,自从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后,母亲就常说最亲的也没了。也许父母不在了,最亲的人,真的就没有了……。
收拾好东西,母亲告诉父亲让他看家,然后我们把东西放到车上,就往母亲出生的地方赶。
母亲出生的村子离我们村子大概有三十公里,小的时候我们一到放假就会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外婆家也成了我们暑假、秋收假和寒假的天堂乐园。
小的时候去一趟外婆家很费劲,每次坐大轿子车母亲也都会因为路费的事情大动肝火。那时候我们三个也都不爱学习,平日里我们上学母亲也走不开,只能等到我们放假才有机会去看看外公外婆。那时候不懂事,可去的地方也不多,所以我们都想跟着母亲去外婆家。
外婆家所属的气候和我们村子里有差别,口音也不一样。从县区域划分来看,外婆家属于北端,我们村属于南端。也因此我们村叫作下城乡,母亲她们家叫作上城乡。
地域性的差别性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上城乡的人都偏朴实,下城的人就相对圆滑一些。这也是因为,上城乡经济条件相比下城乡稍逊的缘故。
我一直很纳闷,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人的个性越是奸诈。直到现在,我都很难理解……。
事情也许就是这样,就像母亲和父亲隔着这么远,从来也没有见过,却阴差阳错的能走在一起。有时候不得不说一切都是命的安排……
社会发展进步的节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预想,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能开着车载着家人去看望亲戚。一切真的特别奇妙……!
从村子开车到母亲的老家只用了二十六分钟,一路上感觉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除了公路由原来的柏油路变成了稍宽的水泥路之外,好像沿线的村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记忆里没什么差别。
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我们顺利来到了外婆家村子里。这时候的母亲神情有些恍惚,她不停的从车窗里四处张望这座留下母亲青春岁月的故土。我特意减慢速度,好让母亲回忆她记忆中的故事……。
母亲神态有些凝重的说
“没啥变化”
妹妹挽着母亲说
“妈,这是你小时候的印象吗?”
母亲想了想说
“比小时候好多了”
小侄子坐在哥哥腿上好奇的说
“奶奶,这是哪里了?”
哥哥看着车窗外头说
“你姥姥家”
秦语一声不吭的看着前方,我从后视镜里看了看家人,说
“妈,咱们先去给外婆上坟吧”
母亲声音低沉的说
“噢”
然后我顺着村子里狭窄的水泥路往外婆外公的墓地开。母亲看着前头,说
“你能找到不”
我说
“能”
外公外婆离世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有了清晰的记忆,尤其是我和哥哥,对这个只有三百户人口的村子特别熟悉,几乎每个角落我们小时候都去过。
熟悉的院落和道路都是记忆中的模样,很快我们就到了离埋葬外公外婆不远的山坡下。
停好车,母亲她们先下了车,我对秦语说
“我们很快就回来”
秦语点了点头,然后我下了车,也跟了上去。
母亲走在最前头,哥哥拉着小侄子和妹妹走在一起。我上了山坡,站在高处回望这座记忆中的村庄,一幕幕童年往事从记忆里翻滚而出。我清晰记得外公外婆的模样,就好像找到了小时候的乐园一样。
时间像一头野驴,奔狂不止,都不晓得外公外婆与世长眠了多久。只见母亲抖着双手,嘴里念叨着“爹,娘,女儿来看你们来了”。母亲红着眼眶想哭几声,以示想念,可几度哽咽都没有哭出声来。倒是妹妹,瞬间眼泪就流了出来。一项坚强的哥哥也没有抑制住悲伤的情绪,也低沉下了心情。而我却丝毫没有悲伤的情绪,脑海里回想起了外公外婆下葬时的情节。小侄子好奇的看着我们挠着头,不解的问
“爸爸,你和奶奶、姑姑还有叔叔怎么了?”
哥哥摸了摸他的头说
“去跟奶奶给你姥姥磕个头”
小侄子跑到母亲身后,母亲看了看小侄子,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准备好的祭奠品摆放到坟头前,我上前帮忙拿了一张黄纸和一个馒头放到了“土神”位置。妹妹从袋子里抓了一把糖果和瓜子花生,撒在了坟墓周围。哥哥拿出大炮和鞭炮摆在远处准备燃放。
母亲跪在坟前说了几句后,我去土神那烧了黄纸,哥哥和妹妹还有小侄子陪着母亲在坟前点燃叠好的纸元宝、五色纸张还有纸钱。
烧着的思念在烟灰飞起的瞬间,母亲说
“收到了,你外公外婆他们收都到了”
灰烬之灵顺应天意,隔世的思念在坟前只能跪拜表示情感寄托。
母亲手里拿着一根树枝绕着灰烬画了一圆圈。然后我们在坟前给外公外婆磕了三个头。
母亲的情绪稳定了许多,我和妹妹扶起母亲,小侄子懂事的拍了拍母亲裤腿上的土,哥哥点燃一支烟走到远处点燃了炮仗,妹妹和母亲拿起贡品抠下几小块四处撒了撒,我四处检查了一下是否有火苗。待哥哥放完炮仗后,母亲说
“走吧”
我们相互拍了拍身上的土,回看了一下外公外婆的坟,然后顺着土路走到车子旁边。母亲说
“先去看你二舅,然后在去姨姨家,你三舅也在”
哥哥说
“我给二舅打个电话吧”
母亲说
“不用打了,两步路就到了”
我打开车门,秦语眯瞪眼睛看着我,我笑了笑说
“冷不”
秦语摇了摇头。我上了车关了音乐,拿起水杯递给秦语,秦语喝了两口,放下水杯。我说,
“咱们先去我二舅家”
秦语点了点头。
母亲上了车小声问我
“秦语是不是累了”
我说
“没事儿”
母亲说
“咱们赶紧走吧”
我笑着看了看后座,然后慢慢驶离了这片忧伤之地。
空旷的田地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冬天里的故事即将过去,春天里的希望即将到来。了了一桩心事,家人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到了二舅家巷子跟前,我找了个停车的地方,然后我们一起下了车。我和哥哥从后备箱里拿出给二舅的礼品,母亲拉着小侄子,妹妹和秦语相跟着,我们一家人像小时候那样跟着母亲去看二舅。
可能是村子不大的原因,村里的街道上也没几个人。我们顺着熟悉的方向,静悄悄的来到二舅家。二舅家和小时候一样,还是原来的大门、原来的瓦房、原来的院子,和记忆中完全一致。
安静的村庄不由的会很警觉,我们推开大门的瞬间,大门的响动立刻唤醒了在屋子里的二舅和二妗子,她们看到我们进来,高兴的上前迎接。母亲笑着和二舅还有二妗子打招呼,然后她们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了屋子里头,二舅和二妗子一边说话,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我和哥哥把东西放到柜子上,二妗子说
“拿这干啥了,远路风尘的,人来就行了么”
母亲笑着说
“你们都好吧”
然后,就聊起来家里的琐事。
母亲和二妗子在炕沿上坐着聊天,二舅和哥哥在椅子上抽着烟闲聊,我和秦语还有妹妹盯着墙上相框里的照片。
二舅和二妗子也是刚从省城回来。表哥在省城安了家,他们也跟着住到了省城。
在二舅家坐了会儿,母亲说还要去看看姨姨,然后我们就准备起身。二妗子连忙拿出一张一百元递给秦语,秦语不解的看着我,二妗子说
“这是我们这里的乡俗,给新媳妇儿的磕头钱”
妹妹笑着用普通话解释了一下,秦语笑了笑,我说
“二妗子给的就拿着吧”
秦语恭敬的拿过钱,二妗子笑着说
“旋旋,这媳妇儿了取好了。到了省城带上媳妇儿去你表哥家坐坐。你表哥还念叨了你好几次”
我说
“时间赶的紧,前几天我和表哥联系了,等下去有时间我就过去”
二舅说
“离的又不远,你妈他们下去过年,你也没带她们过去坐坐”
母亲笑着说
“旋旋家丈母,人家安排的。我们去了跟上人家转都转不行”
二妗子笑着递给小侄子五十块钱,说
“肉小子,好好上学啊”
小侄子拿住钱说
“嗯”
二舅和二妗子送我们到了院子外头,哥哥说
“你们不用出来了,有时间你们下去哇么”
二舅笑着说
“噢,有时间就去了”
然后我们一起出了大门,二舅跟在我们后面说
“送出你们去”
我们和二妗子挥手道别后,二舅一直送我们到了巷口。
我拿出车钥匙打开车门,让秦语先上了车,二舅说
“呀呀,这车可贵了哇”
母亲笑了笑说
“咱可不知道”
我说
“不贵”
二舅笑着说
“媳妇儿,是不是快生呀”
我说
“预产期五月份”
二舅说
“噢,那快了,可得对付好”
母亲说
“二哥,你什么时候走”
二舅说
“过了十五”
我让哥哥和妹妹还有小侄子上了车,我把车往前开了开。母亲和二舅寒暄了片刻后,二舅说
“晚上你们上来哇,在家里吃饭吧”
妹妹给母亲打开车门,母亲半坐上车说
“去二妮子家看看,我们也回呀。”
二舅说
“吃了饭再回哇么,着急甚了。开车一会儿就回去了,又和以前不一样了”
母亲关上车门,哥哥说
“二舅回去吧,外头凉的”
二舅说
“噢,那你们慢点。
旋旋,下去了可咋也得去你表哥家坐坐”
我说
“下去了我给你打电话”
说着,我就踩下油门慢慢往前走了走。母亲她们从车窗里和二舅挥手到了别,然后我加大油门驶出了村子。
车上母亲和我们笑着说了说大家庭的事情,妹妹和哥哥陪着母亲回忆了一下过往。我开着车陪着秦语没有吭声。
出了村子上了公路,走了五六分钟我们就到了姨姨家。
姨姨家距离外婆家很近,只隔了一个村子。姨姨家算是在乡镇上,她们这里条件相对来说比外婆家方便很多。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是走路来来回回的去外婆家和姨姨家。那时候虽然小,但从来不觉得累,有时候还跟着哥哥扒拖拉机。想想都觉得回味无穷。
姨姨家的村子也不大,也没什么变化,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姨姨家住在临街的路边,我把车停在姨姨家门口,先让母亲她们下了车,我和哥哥把准备的礼品拿下车,她们提着东西先进了姨姨家。我找了个停车的地方停好车,然后也进了姨姨家。
姨姨家和原来也是一样,只是家里稍微装修了一下。
姨姨家里总是很热闹,因为临街,姨夫又喜好喝酒,所以家里从来不缺客人。
我们的到来让姨姨家更加的热闹了,本来就很小的房子一下挤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客人们倒是很识趣,他们都站起来让了坐位,但是屋子里一股烟熏味,秦语站了一下呛得不得已出了院子外头。姨姨见状,立马就开骂了,醉汹汹的姨夫和他的朋友们不好意的打开了窗户,姨姨走到外头说
“旋旋,媳妇儿怀孕了是不是”
我笑着说
“是呢,姨姨”
姨姨转身进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屋子里的客人们就都走了出来,然后他们有说有笑的出了院子。姨姨撩起门帘,母亲说
“进来吧”
我进去闻了闻没有烟味儿了,就把秦语叫进了屋子。
母亲说
“困了就躺会儿”
秦语挨着我摇了摇,妹妹倒了杯水递给秦语,秦语也不喝,母亲看在眼里说
“是不是难受了”
哥哥看了看,说
“哪里不舒服”
秦语转身背对着大家,然后在我耳边,说
“没事儿”
我跟大家说没事儿,然后哥哥和姨夫聊了起来,母亲有点担心的和姨姨拉家常,妹妹则是和两个表妹进了里屋,小侄子跟着姨姨家的小儿子出了外头。秦语靠在我肩膀上,我们两坐在床边,看着他们寒暄热闹。
一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到了夜幕降临,姨姨给三舅打了电话,不一会儿三舅也来了。三舅一进门先给秦语拿了五百,秦语怎么也不要,三舅说
“怎么,嫌少?”
我笑了笑说
“不是三舅”
三舅看了我一眼,说
“那怎么不要”
我抽了一张,说
“一百就行了。”
三舅不高兴的说
“看不起三舅?”
不知道三舅是怎么了,今天的态度如此的强硬。母亲着急的说
“老三,亲不再钱上,他们也是孝顺你么”
三舅看着母亲笑着说
“姐姐,你不知道,我刚打麻将赢了”
三舅也是当兵出身,还上过老三前线,他是个兵性十足的老兵,从部队出来后一直都是靠自己在外头打拼。外婆和外公活着的时候,他也没有要求家里帮过什么忙。所以就练就了他现在的性格。
三舅这个人特别亲家里的每个人,妹妹的工作就是三舅托关系给找的。所以我们家人特别感激三舅。
这些年三舅很不容易,也是刚在我们地级市买了房子。三舅的一生可以说特别的辛酸,他和三妗子的关系也不好,年轻的时候因为很多原因错过很多机会。现在还只是个给人家打工的厨子。所以他的钱我们不能要,但是三舅这个人喜欢面子上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相互的亲情就出现了矛盾。还好三舅听母亲的话,我们就只接受了一百块钱。
说实话,家里有时候涉及到钱的时候也不大好,尤其是在姨姨家,如果三舅给了五百,姨姨也就变相的跟随。总而言之,我只能拿一百。这也是我作为晚辈体恤长辈的用心,至于他们怎么理解,我也没有任何办法。
收了三舅的祝福,三舅又给了小侄子一百块。然后姨姨也给了秦语一百,给了小侄子一百。
母亲作为姐姐,也相应的给了姨姨家小儿子一百块钱。
大家庭里的事情就是这样,好在是一年就这么一次。虽然俗气,但还算是承受范围。我们就笑纳了。
屋子里大家庭的长辈和妹妹弟弟们欢聚在一起也很难得,于是姨姨和三舅就让我们吃了饭再回。母亲也好不容易来一趟,我和秦语说了说,然后我们就留了下来。
夜幕降临,屋子里开起了灯。姨姨和母亲还有三舅屋里屋外的忙着准备晚饭,姨夫跑前跑后的打下手。妹妹和两个表妹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在一起聊她们的事情。
两个表妹均已成家,她们两的女婿相跟着去了县城,说是一会儿就回来。
姨姨家的三个孩子性格外向和我们兄妹三个一点都不一样。尤其两个表妹,年龄虽小但知道自己要什么,早早的就给自己安顿了一个归宿。反倒是妹妹,这方面略显保守。
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加上命运的安排,各自就有了各自独立的生活。
看似大家庭相聚,其实都是各自独立的生活。亲戚们无论贵贱都在努力寻找着生活乐趣,他们也都在自己命运的安排中独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感悟。
一大家子人,添丁入门,成了更大的家庭。虽然平时来往不多,但是这种血液里的亲情却很浓厚,尤其是母亲和姨姨还有三舅他们尤为明显。
单另个人组成独立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大家庭里的种种有时也会因为琐事产生矛盾,二舅就是明显的例子,他们之间有了芥蒂,也就成了现在这样一副像家又不是家的感觉。
作为小辈,我感触颇多的是内心对这些世俗的无奈。一切根源都来自不容易的命运多舛,想到这里,我真的该庆幸自己和秦语结合带来的生活改变。
围绕着散去的年味儿,我们找寻着各自独立生活后的记忆犹新。也借着这样的氛围大家多了一个互通关系的机会。虽然我能力还很有限,但是多多少少亲戚们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我。让我甚至觉得有点不像一家人的感觉。
亲人的敷衍和奉承远比外人显得虚伪,这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知道他们也会在背后议论我和秦语的事情,尤其是这样的场合秦语显得特别尴尬,只是秦语不屑参与其中。我也不知道和秦语之间的对话什么时候才能像正常人那样,不必假装沉默……
独立的生活,需要不断付出应付的责任,需要接纳现实中的事实。哪怕是短暂的,也要适应并且接受。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最初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