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谁说8090不靠谱
826400000043

第43章 大学时期的职业准备 (1)

我们都生活在计划生育的时代。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的话,那你就是一级保护动物。如果有两个小孩的话,那你就是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有12个小孩的话,那你就是十二级保护动物。十二级保护动物相当于什么呢?家里的家禽。只有一个小孩的家庭,你所享受的待遇是熊猫级的,像我小时候,兄弟姐妹多,享受的待遇就是牛羊级的。但是我告诉你,从小当牛当马当羊的人,到了这个社会上,他的命比较贱,适应能力会比较强。就你这头熊猫,在四川卧龙山区能活着,为啥啊?有箭竹。你跑厦门这个地方就活不下去,虽然这里也有竹子,但不是你喜好的竹子,不是你能消化的竹子,所以你的死亡概率较高。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找工作那么难。很正常,因为你是熊猫,你生存的方式跟这个社会允许你生存的方式差距比较大。江湖接不接受有它的一套规则,所以今天我们讲的是职业准备。这个“职业”是什么东西?职业不是你在学校里学的专业,也不是你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强的技能。你们在学校里最强的技能是什么?考试!但是只有这个技能在江湖上是没有用的。考试技能是格式化的技能,跟社会职业技能的要求正好相反。同样一个工作在不同的单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一百个老板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不是格式化的。格式化的程度越高,通常代表你的情景化反应能力越低。情景化反应能力代表你的职业能力。一个老板对于北京大学的学生的期望会很高,对于厦门大学的学生期望就会相对低,对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期望就相对更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期望减去表现能力,中间的差距越小,说明满意度越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从来不跟我们说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他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Harvard has whatever reason to make your money(哈佛有任何理由来赚你的钱)”,第二句是“We don’t have scholarship for you,what we have is just skill(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学问,我们有的是技能)”。什么是技能呢?就是get dirty things done(把脏活搞定)。这就叫技能。

随着你的家庭的兄弟姐妹数量增加,父母对你的爱惜度会逐渐降低。站在吃饭人口的角度上说,你是家庭的负担;站在干活人口的角度上说,家庭会要求你干点活。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小孩,与以往相比,封闭程度很高,跟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你所得到的多是家庭中间的社会关系支持。

等到上了学,我们立即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以考试为基本规则的校园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考分成为衡量你是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而且非常强有力。家长在这个标准上,跟学校高度配合,最后大家都成了一种人—考试机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跟校园协同把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考试规则往一条路上赶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替代我们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资深合伙人章苏阳先生说,任何好东西,如果连驴都知道是好东西的话,人是不应该去选择的。他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中很少有人的选择是真正基于自己爱好的,不基于爱好,就会缺乏热情。一个人热情地做事和不热情地做事,差别很大。热情做事的人一看就知道痴迷其中,所以杰克·韦尔奇先生说,企业家成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偏执和痴迷。如果你不想仅限于当个小市民,希望比一般的市民阶层地位高那么一点,那你至少要干一件事,干完之后有人表扬你:You are professional(你很专业)。而“很专业”对你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你要有professional preference(职业爱好)。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职业准备的第一点,我们怎样才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爱好呢?

我们将来的幸福就这两个东西,一个叫做professional achievement(职业成就感),一个叫family happiness(家庭幸福感)。女孩子家庭幸福感的比重高一点,男孩子职业成就感占得多一点。如果你得到了职业成就感,你会发现干同样的事时,你很少感觉到累。有职业热情的人,还往往具有leadership(领导力),能感召他人。有一个江门市的初中生给我写信说,袁叔叔,我准备去哈佛大学,那就是我的爱好。为此她不仅要成绩好,还得去做social work(社会工作),因为经她研究,本科就能上哈佛大学的同学不仅成绩要好,而且要在中学期间就开始做social work。这个小女孩能弄明白这件事,说明为了这件事她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有相应的投入,她清楚目标,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就比其他人有竞争力。

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职业规划,他们不是根本没想过职业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是在那儿胡思乱想。现在我要讲职业准备的六个指标。六个指标做到两个,找工作就不成问题。找到较好的工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还可能找到你自己喜欢的工作。

第一个指标,读240本书。一周读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在你毕业前读完。你们要通过博览群书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发现自己的职业要求。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现在的知识不妨碍你的重新定位,比如说你学的是化学,并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到化工厂工作,学了化学并不是说只用化学的知识,而是应用化学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找到自己认同的东西。人要有认同,找到认同的行业,心里才踏实。那么怎么找到你的爱好呢?“大学(college)”的英语词根就是广博的意思,工作后,不管你的工作地点是哪里,都找不到比大学的资料还广博的地方了。如果在大学四年里,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么你是幸运的,找到了该学的东西。所以我说要读240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过大量扫描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

大部分的书,用最笨最笨的一个读书法就是快读。你到图书馆去,看一本书,只需要看三个地方:第一,它的前言,第二,它的目录,目录相当于它的小标题。如果你们有谁考过托福的话就知道托福有个阅读的辅导,新东方的阅读辅导告诉你,阅读要考高分,不是读整篇文章,只需要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以第三就是,如果一本书,你光读每一段的头一句和最后一句,那么只要读很少很少就可以,大概相当于读一本书的3%~4%就可以明白那本书大致是讲什么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

这就是索引性读书,通过扫描,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如果发现自己对某类书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精读,精读是建立在快读和粗读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扫描,慢慢发现,某一方面的书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愿意多读的。我自己通过扫描,就发现两方面的书是我的最爱:第一是流行社会学,第二是生理解剖学。流行社会学告诉你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花花绿绿的东西的分布模式。学完解剖学,我发现我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以前我看美女的时候,总觉得美女比我神圣,会禁不住仰望她们。学完解剖学之后我发现我的目光是平视的,不管对方有多美。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一个人所处的研究状态,用的工具的客观性、理性程度、可操作程度,跟他的研究水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后来我做研究咨询的时候,不管哪个老板跟我很激动地说什么,我都只问他两个问题,然后提出我的见解,他就很佩服我,为什么?学过解剖学后,不管什么东西,一解剖,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不过解剖本身却是很激动人心的。

当你有较多的知识和较广的角度时,如果碰到一个问题,你会蹦出一个其他人不太会想到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传说中的创新。

第二个指标,认识150个陌生人。你们每个人应该人手一份名片。你的目标,以本科生来说,四年中每年要发出100张名片。名片是用来换的。当我给你一张名片的时候,你就有足够的责任给我一张名片。今天这个时代的社交具有规模化和快速化的特点,在规模社交的情况下,一个比较好的连接点,就是名片。

很多人为什么到大四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你又在社会上认识几个人?你说我临时认识一个人,那你只能做临时工。如果你有一个老朋友,那就不一样了,老朋友给你提供支持的机会就会比较多。所以,社会资源是依循社会网络分布的。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社会资源就是那些瓜,你要想吃这个瓜,就得顺着这个藤去摸。问题是你有藤吗?在我们的大学时代,建藤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收到了名片后,一定要记得隔一天主动给人家写一封邮件,再给人家找一点表扬。通常你发出100张,能收到多少张呢?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