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班级日常管理的操作
班级日常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纷繁复杂,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运用相关的模式来进行管理,这样做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们提供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班级日常管理的相关构成要素。
学生方面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班级日常管理模式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得到承认,而且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与此同时,学生个人发展的愿望与班级管理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完全一致。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一个集体要进步,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个性发展、人格成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强调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当今着重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其重要的核心也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与此同时,积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需要。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的时代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实践中,应该把学生们培养成面向未来社会的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通过提倡人人参与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教育是面向全体的,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被有意无意地游离在外。只有人人有了参与意识,班级教育才能达到目的。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和处境的千差万别,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法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从表面上看,学生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比较冷漠,但实质上内在却蕴藏着很大的积极性。一旦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就能进发出个人进取和促进班级整体提高的强大动力。全班学生都进行参与,是培养关心班级,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也使每位学生看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激励自己与集体共进。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学生要通过角色转换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而作为班级日常管理的负责人班主任要心甘情愿当配角,以便可以使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过去一个班的学生围着班主任老师转,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现今时代需要的是有独特见解、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所以说,学生成为班级日常管理的主体很重要,通过学生自觉汲取和自我教育,来启发和培养他们自身的独立思考、自主、自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内因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促使学生人格成长的强大动力。班主任应该尽全力营造符合学生特点的良好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苗壮成长,做个好公民好学生。班级是由一个个学生组合而成的集体形式,每个学生的个体参与意识强了,学生主人翁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水平就得到了提高,班级总体水平也就随之提高而良好的班级氛围正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条件。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通过“从小事着眼从我做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需要“从小处着眼从我做起”。哪怕是再小的小时,比如捡起一支粉笔头,但是经过日积月累,这样的小事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热爱集体和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从我做起”要求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只要有利于集体的事情,就应该努为去做,并且认真做好。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强调了这一点,促使学生的主体参与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别扭到成习惯,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也可以使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得到很好的改善。
班主任方面
班主任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实施班级管理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代表着社会规范与利益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的核心,更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是党教育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贯彻者,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里的贯彻和执行。作为学校要始终遵循党的教育目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所赋与学校的神圣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依靠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首先是靠班主任去执行和贯彻。班主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也要关怀学生思想上的进步,道德品质的成长,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班主任就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来塑造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以便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了千百万全面发展的人才,输送了大量的建设者,这是党和人民衷心感谢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班集体的设计师。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具体明确的目标。制定和确立班级的目标,绘制班级发展进步的蓝图,以及规划和设计班级前进的方向,都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班主任必须在一个班级中健全班级的领导核心,有一支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积极分子队伍。与此同时,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
班主任属于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是为着广大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人生航船摆渡的“船工”。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尽量放下或者摒弃传统文化观念下形成的职业观念及影响,而是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强调班主任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作用,形成了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者,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每个青少年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是在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精心教导下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浸透了班主任和教师的心血。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都要负责。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的人格、性格、道德、学问、言行等,对学生的个性社会定向,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出于对班主任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说,班主任工作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学校单方面教育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们相互间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的复杂性,负面影响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困难。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直接代表,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正确的导向。同时,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性,班主任会参与学校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教育、教学、总务、体育卫生、课外科技、文体活动以及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等等,都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支持协调下进行。
班级管理目标
班集体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和一种社会学习群体,它的管理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它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必须要与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
在班级日常管理模式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在个人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驱力,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让学生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减少学生的“内耗”和“空耗”,让学生们可以心甘情愿地去思考和学习。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从班级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它在班级集体建设方面一利于蕴积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内驱力量,二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又一个客观要求。
从学校教育的内容角度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包括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对课程计划之内的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对各类科学知识、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等多种社会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属于一般能力。从心理学方面讲,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因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成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样的当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意义。
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存在于班级这一社会群体之外,但是对班级有着巨大影响的外部环境,这三个环境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而对班级集体产生影响。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针对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整合其中有利的积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班级教育的有效目标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家庭,孝敬父母。与此同时,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并通过有效的途径与家长建立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场所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班主任要始终重视营造学校的民主气氛和科学管理的环境,“民主治校,科学管理”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也要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为班级日常管理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
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实践中,针对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来减少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要靠讲空洞的道理,强迫学生去认识、去接受一个道理、一个观念,最好是结合发生在班级、发生在身边的一事一情,融情融景,使学生能在认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
班级常规管理模式
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指的是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制定、执行规章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好的规章制度体现了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是全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班级的各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避免随意和盲目。通过深人贯彻和执行规章制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进行自觉的纪律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班风。
通常情况下,班级规章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和学生管理的制度,比如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比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三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比如班规、值日生制度等。
班级常现管理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班风,以及促进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由于这种管理主要强调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所以在实际下作中,班主任要注意避免因为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班级常规管理是通过一步步扎实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的,同时,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以主人翁的姿态了解、关心班集体;规章制度的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要让全班学生理解、熟悉、掌握,并把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班级科学管理
在班级日常管理模式中,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组织程序,班会是班级的“立法”机构,同时也是最高决策机构。各项制度的订立,较大事情的决策,都要通过班会集体讨论后大家做出决定。班会做出的决定,班主任、班委会、班干部都要贯彻执行。
确定每一个成员在班级中的职位和职责,班级的工作从范围上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班规班法”制度的订立,明确每位同学在班级中所处的工作职位和与这个职位相对应的责任。这样,通过“班规班法”及岗位责任的严格订立,确保班级工作的正常进展。
在班级日常管理模式中,建立计划立法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检查监督系统等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是实施班级科学管理的执行程序,与此同时,它还具有确保班级科学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功能。计划立法系统、信自反馈系统和检查监督系统,是班级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计划立法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检查监督系统作为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程序,在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三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时间顺序上有一个先后的排序,在产生的作用上有一种因果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单向联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者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行使着不同的管理职能。
计划立法系统担负着将管理者的管理愿望和被管理群体的集体愿望转化为可操作信息,即管理计划和制度传递到被管理者成为其必须遵照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外在要求或是必须履行的责任或义务。信息反馈系统担负的任务是在时间的顺序上,对执行过一段时间的班规班法进行总结、评议,对不合理的进行修改,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的任务。检查监督系统担负的任务是对“计划”与“立法”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监察、督促、督办,是促进和保证“计划”与“立法”有效实施的过程和手段。
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指的是班主任发扬民主精神,创造条件让全班学生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管理要靠民主和科学,这一理性认识应该作为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
民主指的是被管理的学生要舒张个性,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民主,不仅确认了在班级管理中师生的平等关系,确认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确认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确认了在班级管理中执行民主的程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应该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要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班主任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时时处处想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要建立和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使班级的各个组织机构和学生干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要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的全程管理,在班级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要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比如定期评议制度、值周生制度等,以保证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班级日常管理的民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和完善学生自然的人性。育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然人性,要把尊重学生的自然人性放在育人工作中的第一位置上。这里所说的“人性”应该是那些真诚、善良、勤劳、尊重人、关怀人和愿意为别人、为社会的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品质。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是营造班级民主的环境氛围,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学生要发挥主人作用。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不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他们就会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每位学生应该对班级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活动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关键在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实行民主管理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双方关系应该是互助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自己,使学生的人生更加丰富有意义。
班级小组管理
班级小组管理指的是班主任在多方面对全班学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组,由小组通过竞选而主持班级日常管理的制度。一方面班级小组管理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使学生获得参与班级的平等权利,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从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模式而且有利于学生真切理解社会竞争和社会合作,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的组织实施,应该从班级组建开始,班主任要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对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在这一基础上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成员相对熟悉与了解的基础上,各小组推荐一名组长,在本小组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由其代表本组作班级管理竞选的主体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作简要补充。接下来,由班级全体成员进行投票选举,得票的多少决定由哪一小组对班级实施管理。采用小组管理模式,并不是说班主任可以完全放手,一切事务都由学生自主处理,在关系到班级整体发展,比如班级制度的形式、班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以及小组如何高效运作等问题,还都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扶持和指导。
为了实现班级小组管理的正常进行,要求每位学生学会一定的合作技巧,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要有相当的独立性。为了保证班级中每一小组都能拥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尽量保证班主任某一学制阶段下任期的一贯性,使得班级小组管理的实施过程尽量不受学校人事更替的影响。在进行班级小组管理的初期,班主任应该进行积极扶持,但小组管理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挖掘和提高,这就要求班主任能适时放手,鼓励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创新。
与此同时,班主任应该积极引导全班学生对小组工作采取整体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小组的协调与合作,鼓励小组建立小组规范。小组之间的过度竞争,会使班级分化成几个“预设”的帮派,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建立一套竞争规范,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竞争要以发展提高为目的,并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发挥各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加强对组间合作的积极引导。
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指的是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个人和集体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平行”也可以理解为,指班级中的每位同学都是以同等身份、平等的思维方式参与班级的建设,强调集体教育、集体管理、集体服务。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即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班级平行管理是一种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其前提是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担负起对这个集体一定的责任,并藉此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首先要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落实班级平行管理的管理模式,要求班主任能够让班集体发挥出它的教育作用。如果班集体能够形成,那么它就成为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这就是说,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集体的目标,集体的各项要求,集体的舆论等,使之成为教育因素,激励学生向上。需要注意的是,班会主任应该加强对个别同学的教育。因为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所以说个别教育的好坏也会影响集体的巩固和发展。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落实班级平行管理的管理模式,要求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相反,一个不好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所以,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耐心组织、精心培养出一个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团结一致的由关心集体的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坚强的班集体。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在现今时代,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它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当然学校教育也不能被排除,同时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也会以此来衡量学校、班级的管理质量。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理念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原因,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班主任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良好的教育策略。成功的班级日常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人格,把每一个学生看成实实在在的人,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含义
如果需要追溯人本主义历史的话,可以说人本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本人主义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特个性的人。这种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十分有益。
人本主义强调要看到人的本能,也要看到人的潜能,它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认识和个性,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综上所述,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指的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因此,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尽可能把学生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健康的成长空间,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能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特点
以人为本管理具有人本性。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日常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班级日常管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以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以人为本管理具有创造性。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都比较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同时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具有情感性。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要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式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实施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采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模式,应该实现全体学生参与决策。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级作为一个小组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班级日常管理。民主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即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好事实事。比如班主任通过对班级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进行管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
采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模式,应该淡化学生之间的个人竞争来加强团结合作。在当前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合作意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而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必备要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尽量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强调学生团队的合作。团队内的竞争,根本目的是为了整个团队奖励机制,平时主要加强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让他们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积极关心自己团队的成员,这样就可以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发展。
这样突出团队合作,淡化个人的竞争,没有了个人的失败,只有小团队的暂时落后,对优秀的团队班级每周都要对其在精神和物质上的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够得到加强,最后就可以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采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模式,应该制定合符情理的规范。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中,应该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除了制定所有同学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还应该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学生分别对规范进行变通,比如在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一个星期评定一次,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制定合符情理规范的关键,就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和情操,以及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以便可以自觉为班级建设做贡献。
采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模式,应该运用较柔性的处理手段。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文化状态、道德水准以及素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要驾驭学生就要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对学生进行表扬是班级日常管理的常用策略,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
班主任的表扬可以给学生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他们更加奋发学习,也可以使他们发觉自己被关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续努力。对于那些身上毛病不少问题较多的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暴躁,但很重义气。如果班主任采用和学生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们并密切关注他的行为,直到把你认作朋友,他就会倾听你的教诲。运用相对柔性的管理策略,需要班主任做到用心有心,需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脉搏,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以便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采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模式,应该设立恰当准确的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班级日常管理中,应该设立恰当准确的目标,其应该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果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需要根据个人以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可行性合理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从学生个人方面来说,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学生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班主任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与此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从班级方面来说,设立集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进行。比如学校的常规评比、学校的运动会、诗歌朗诵比赛等等。班主任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契机,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然后一起向即定目标努力,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而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目的。与此同时,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绝对不能好高骛远难以实现,以免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