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奋力向前的时候,应该用技巧,不应该用蛮力。那么在探索未来的时候应该使用哪些技巧呢?我们应该借助智慧、知识和技能。因此我总结出了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面临的第十个问题。第十个问题是一个集合体,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很多障碍。将来,知识不再是创造金钱的手段,会变得和金钱同等重要。越来越多的人会变得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追求更多的金钱。这是社会富足带来的长期结果。国家变得富裕,人民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物质商品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同时,非物质价值观的声望上升,这是金钱换不来的。
遗憾的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前景不明,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对健康发展无益的摩擦。很多处于前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国家,在社会大众和专业人群中都能观察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很混沌。从表面上看,这些国家和西方世界没什么不同,但是深入就会发现,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当初的社会主义时期还差。开放私人高等教育办学带来了真正的繁荣,尤其是一些商业学校需要的经济或相关投入水平并不高。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退出,导致很多人在接受完小学或不完整的中学教育之后,就不再接受教育了。
总的来说,随着对商业化市场价值观的强调,很多时候对教育和文化遗产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下降。政府不为这些领域提供支持的话,根本没办法填补这部分的缺失。全球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经过25年的转型期,中欧、东欧和苏联四亿民众的平均收入只上涨了50%,而且我们会发现占据多数人口的社会阶层比以前过得还差,包括知识和文化观念。重新分配的巨大变化会形成文化深渊,人类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爬出这个深渊。社会持续增长的水平越高,花费的时间越短,这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智慧不一定能带来财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财富一定不能带来智慧,这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人都能马上指出一个愚蠢的有钱人,放眼四周,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改变正在发生。知识经济这个词听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其实与知识问题无关,只是一些研究和教育组织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尤其是公共资金时,用来游说大家的噱头,或者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威信。那些人只要对比各国“科研”经费(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很多研究根本和科学无关)的开支,或者指出哪些国家的科学家工资较高,就能坐地数钱。
大家都想挣更多的钱,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也是一样,但是他们的工资水平并不能决定知识的水平,也不能决定知识作为经济增长工具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程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给技术人员支付优厚的工资以及公司在基础环境上的花费,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如果不是文化人的素质,不是以能力和知识武装自己,还有什么算是以知识为基础呢?
为了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仅要靠政府支持,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要想提高投资知识获得的收益,我们就要延长经济核算的时间。公司的放眼未来的时间跨度越长,越愿意花钱投资能给他们带来利润的知识。花钱投资知识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市场地位不可能瞬间提升,但是知识是提高竞争优势的资源。这就是大公司为什么会为了实现未来扩张的目标,不惜花大价钱进行基础研究的原因,虽然这些研究的商业价值可能要到几年以后才能显现。
这是富足、强大、成熟的经济体的典型特点。在那些经济体中,2/3的研发资金是由私人提供的,只有1/3左右需要公共资金支持。一些奉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以及自主经济体,由于长久以来的习惯,还是指望政府,即便是私营机构为自己的公司搞科研,也希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扶持资金,这种风气还很盛行。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知识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速度增长相对缓慢,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如果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大公司会去生产产品填补需求。就算没有人对他的困惑感兴趣,真正有学问的思考者还是会有创造性的见解。关于应用研究,和相应的实践发展,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真正的动力是源于买家的真正需求和供应商的物质利益。
最富裕的国家不是那些拥有丰富天然资源的国家,而是那些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资源的国家。极度富足的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文莱、科威特除外,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非常大方,还有一些国家却浪费了本国的丰富资源,让人民生活在贫困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极其贫困的刚果、尼日利亚,不算太穷的博茨瓦纳,还有从数据上看,算富裕国家的赤道几内亚,毕竟出产石油,这里的上层阶级过得相当不错(他们不仅知道如何利用天然资源,也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人民),但是社会发展的不怎么样(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委内瑞拉之所以不能成为发达国家,是因为他们不依赖知识,俄国也是一样,俄罗斯地下虽然埋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但是地上的发达程度与之并不匹配,落后于先进国家。美国、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为什么会那么富有,这些国家主要靠的不是自然恩赐的资源,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瑞士、 日本、 新加坡和爱沙尼亚、 以色列和新西兰发展势头良好,哥斯达黎加的发展比尼加拉瓜好,芬兰的发展比葡萄牙好,马来西亚的发展比菲律宾好,都是因为发展形势好的国家更注重知识经济。
评估国家富裕等级的时候,不能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之类的短期数据为标准,应该计算累积财富或累积资本。抛开表面的统计数据,这才是真实的财政资本,地下蕴含的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本都与之存在密切关系。评估自然资源不是件容易事,评估人类资源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属于其他经济学问题。排在前三位的经济体分别是:美国最富有(财富总额118万亿美元,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5万亿美元),日本次之,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和德国排第三,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接下来是英国、法国、加拿大,巴西排第九,在印度前面,印度人口是巴西的六倍,排在第十位的是澳大利亚,资本价值是美国的1/20。俄罗斯没有排进前十,主要是因为对俄;罗斯地下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评估不足造成的。
如果我们把评估结果和人口规模联系起来,日本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人均40万美元),接下来是美国、加拿大、 挪威、 澳大利亚、 德国、 英国、 法国、 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总资本估计超过100万亿)。后两个国家主要是自然资本(石油)占比较高,人力资本较高的主要是英国和美国。这些国家或者属于七国集团的大型经济体,或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挪威就是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因此,最富裕国家的人民知识都很丰富,视野也很开阔。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知识基础。
有人可能会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经济学中也经常提到,是根据从古至今的知识经验总结出的一句真理。以前的人类要知道怎么播种,如何繁育,怎样挖掘,怎样提炼,更早以前的人类还要知道如何采集和狩猎。今天也是一样,知识采集和狩猎的目标不同罢了。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些公司和国家经济活动的案例,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些经济活动根本是以无知为基础的。如果这种现象能够减少,公司破产和发生经济危机的几率都不会像现在这么高。有些人,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经济。这是与缺乏知识支撑的经济活动和无知经济活动进行充分对比后形成的概念,无论是微观经济管理还是宏观经济政策都比较完善。因此,这种经济概念是真正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概念,除了知识,还需要组织和政治层面的辅助,我们才能运用这种概念发挥创造。
其实知识经济并不是新出现的概念。这个名字确实是新提出来的,但是知识经济活动本身早就已经在进行中了。虽然,全球科技发展不存在核心的概念,中部和东部欧洲的社会主义时期,就经常提到“科技就是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讲,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知识创造价值的意思,但是强调了经验技巧和御用知识的价值,强调了这两方面在狭义再生产过程和广义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半个世纪以前,捷克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多万·里奇塔就曾经提出了这个观点。顺便说一句,就是这个人发明了“人性的社会主义”这个词。说也奇怪,那时正处在文明的十字路口,正是这一时期决定了哪些人会利用知识发展自己的社会,哪些人不会,这次的选择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不是重点,当然了,了解这些也是应该的。但是,创造新的价值,生产产品以及提供服务,这些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进一步来讲,这些成果也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用来创造这些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过去,黄金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因此“黄金机会”变成了巨大机会的隐喻,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就会联想起大规模的活动和沉重的物理重量。如今的机会却是轻盈的,甚至是无重量的。如今的知识就是黄金,拥有使用知识的能力就能创造最高的价值。
毫无疑问,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质量上看就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轻,虽然从价值上看水平相当,以购买力平价换算都是5万美元左右,但是很大程度上来讲,美国的商品是知识换来的。在市面上,一吨的石油和一公斤的平板电脑价钱差不多。因为重量轻的平板电脑中承载了更多的知识。产品和服务中包含的知识越多,价值越高。人类的知识和教育、信息和技术、智慧和技巧在经济活动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从重量上讲会越来越轻,从市场价值上来讲却会增加。印度和日本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以购买力平价推算都是4.5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印度生产出的产品总重量一定更高,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更严重,日本则不然,通过知识的积累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一些地方的经济是以对原材料进行半加工为基础的,另外一些地方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固有的服务业,这些地方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还有一些地方则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发展阶段的进步需要一定的价值积累、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将来,人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与此同时付出更低的环境成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拥有的知识虽然不能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但是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隐藏价值。但是,并不是过个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就能把整个世界都变成瑞士、 芬兰、 新加坡或中国台湾的样子。虽然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知识为基础发展得相当成功,但是世界的其他地方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硅谷。有些人认为他们能做到,因为他们那里也出产硅树脂,另外一些人也这么想,因为他们也生活在山谷中,但是创造硅谷神话的既不是“硅”也不是“谷”,而是那里的文化因子。那里的制度鼓励产品和组织创新,激起了创业的热潮,管理能力和适当的政策也是让硅谷成为行业标志的原因。
对于改革和创新而言,体制环境的作用比企业的改革意愿还重要。也许这正是近几年美国的革新精神逊色于包括自主经济体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原因。2009年,美国的专利公告中,美国公司只占3/10,剩下的七成都是其他国家的公司获得的。
知识经济要求社会与经济环境要互相融合,但是这并不是谁想到就能做到的事情,只有地缘政治才能刺激这种融合。不难想象,把斯洛文尼亚的知识经济模式搬到圭亚那,是不现实的。拉脱维亚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放到几内亚几乎变成了天方夜谭。我们可以继续扩展这类的组合列表。让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围绕知识经济展开,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不只是庞大的美国,即便是列支敦士登这种小国也是一样。那里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由移居过来的家庭服务员创造的,虽然他们工作得一丝不苟,但是也很难说他们创造的价值属于知识经济中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经济覆盖的领域越广,越能吸引人才。因为这些国家能为出色的人才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表现机会,更重要的是,还能进一步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科学、艺术领域都是如此,激发一个人发明、革新和领导方面更大的才能。我们可以在学校学习数学,在大学学习经济学,天赋是无法习得的,但是一个人的天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被挥霍,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大家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防止自己的天赋被挥霍,还应该努力开发自己的天赋,因为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本。我们可以把这种经济活动定义为“天赋经济”。很多研发和制造业集群都属于这种经济类型。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